规划问道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感染力,推动明文化的研究和文旅融合发展,12月10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举办。论坛旨在进一步发挥昌平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区的优势,推动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历史塑形,为文化铸魂,聚力激发明文化活力新生。


打造明文化交流平台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本次论坛以“焕新明文化,赋能十三陵”为主题,分为主论坛和4场分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开幕式上,与会相关领导、专家学者指出,昌平区文物古迹众多,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世界文化遗产,又处于三个文化带汇集交汇处。此次论坛的举办,打造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明文化活动平台,将分散于各地的明文化研究力量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文化的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方面强化了协作,推动理念、经验和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同时,论坛聚焦深化明史、明文化研究,围绕彰显文化价值、展现文保成果、传递合作愿景的长效机制进行对话,促进了明十三陵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与传扬,带动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开放与活化利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为支撑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主论坛环节,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陈支平教授、彭勇教授,遗产专家吕舟教授分别做了主旨发言,从“从明朝发展大势观察明文化” 、“从世界史的视野看明代的历史地位” 谈到“明文化的基本特征”,再谈到“以人民为中心,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的问题,聚焦明文化的历史理论研究和遗产保护利用等实践问题对本届论坛的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诠释。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图/特约嘉宾毛佩琦教授主旨演讲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图/特约嘉宾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吕舟教授主旨演讲


下午的分论坛环节,专家学者们分别围绕“明文化价值挖掘与创新提升”、“明十三陵世界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十三陵区域发展与文旅融合”以及“文化遗产与新媒体”等主题进行线上研讨,广泛交流,为昌平打造全国明文化中心献计献策。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图/清源团队吕宁在分论坛二做《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框架下对明十三陵保护管理策略的探讨》发言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图/清源团队解博知在分论坛二做《明十三陵陵监的调查与研究》发言


本次论坛发布了“五个一”系列行动,即:原创作品征集与展览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一批文物保护成果和计划,举办一次主题展览,成立一个智库“明文化专家智库”,签订一揽子合作协议。此外,论坛全程突出数字化概念,在传播形式上,重点与头部网络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各平台新媒体终端向社会直播论坛实况,并推出多样化、交互式的融媒体产品,着力提升观众参与论坛的便捷度和体验感。


此外,明文化专家智库、全球明文化社团联盟在论坛上成立,更好地整合明史、明文化研究力量,发挥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在历史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专家资源和机构功能等方面的优势,围绕明十三陵与居庸关的传统文化属性,打造专属明文化标签,同时开展好明十三陵、居庸关及相关明代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与推广工作,全方面多角度打造明文化交流传播中心。


 明文化论坛logo

和明十三陵世界遗产logo亮相


论坛上,明文化论坛logo和明十三陵世界遗产logo正式亮相。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明文化论坛logo用“明”字篆体,以十三陵石像生之“象”变形,寓意“太平有象”。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选择石像生之“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54年毛主席一行在考察明长陵后,曾在神路大象前留影,这一设计着重突出了其中的历史意义,结合历史悠久的印章技巧,标志构成阴刻的形式,彰显出明文化论坛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印记的特征。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明十三陵世界遗产logo的设计不仅包含了系列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全称,还有十三陵遗产地的名称。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报审同意后,形成最终的表达形式。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标识的备案不仅表明国际组织对遗产地活动的官方认可,更代表着遵守国际规则、履行缔约国职责、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的精神。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20年以来,在文物修缮、展览展示和数字科技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推动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积累了重要经验,更为全球相关类型世界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23年,明十三陵将迎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并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活动将促进世界遗产的展示与阐释,加强世界遗产的公众教育和传播。在这一历史性时刻,明十三陵世界遗产logo的备案和发布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十三陵世界遗产走入了一个新阶段,并进一步突显出世界遗产的国际性和官方属性。


20余件出土文物首次与大众见面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拍摄:魏青


昌平素有“京师之枕”“股肱重地”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脉和丰厚的文化资源。记者了解到,论坛设置了3个不同的展示区,展示昌平区的明文化资源,分别为数字互动体验区,采用“元宇宙 +数字化 + 沉浸式”及声光电融合等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体验场景;   “世遗宝藏 大明风华”明十三陵历史文化陈列展示区,多方联动展示金爵、丝织品、石构建、玉件和首饰等出土文物珍品60套105件,其中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2件,有20余件文物是首次与大众见面,提炼和展示“明文化”精髓,突出十三陵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文物长廊展示区,作为历史文化陈列展的延伸展览,集中展示了三彩香炉等文物21件。


此外,明文化专家智库、全球明文化社团联盟在论坛上成立,更好地整合明史、明文化研究力量,发挥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在历史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专家资源和机构功能等方面的优势,围绕明十三陵与居庸关的传统文化属性,打造专属明文化标签,同时开展好明十三陵、居庸关及相关明代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与推广工作,全方面多角度打造明文化交流传播中心。



论坛场地空间改造升级  建设“4+3”模式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作为本次论坛的线下“主阵地”,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经过一年的酝酿、设计、改造、提升,在明文化论坛上以全新的姿态正式亮相。据了解,游客中心建筑面积约3033 平方米,原为景区已停业经营场所。昌平区运用城市更新思维“就地取材”,对标5A级景区相关规范要求,提级改造空间场地,打造具有标识度的游客服务集散地、体验中心、休闲功能区,推动明十三陵景区一体化运营、标准化服务、高品质体验,提升景区整体品质。


昌平文旅集团副总经理艾莹莹介绍,明十三陵游客中心在改造中突出游客服务、旅游咨询、文化交流、展览展示等核心功能,重组原有空间,建设集信息导览、咨询服务、投诉处理、科技体验、文化交流、文创展售、旅游集散为一体的“4+3”模式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


其中4个功能区分别为游客接待区、会议活动主场馆、游客服务处及嘉宾接待室、阅读休闲区,且将引入咖啡、茶饮等连锁品牌,甄选书籍近万册,打造“书香里的游客中心”。3个展示区分别为数字互动体验区、明十三陵历史文化陈列展以及长廊橱窗展示区。


在后续运营中,游客中心将突出论坛成果转化与“明文化”品牌塑造,增强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的文化价值和游客黏性。在活动组织方面持续举办明文化论坛、明文化节、大明读书会、“明粉”交流会等品牌活动,承接或合作策划品牌文艺展演、文物复刻学习研讨、明文化社团联盟交流等,做强“明粉”资源。在优化服务方面强化空间匹配与市场对接,通过空间灵活布局实现“功能百变”,满足个人及团体多样化需求,打造成为昌平文旅融合的展示窗口、“明文化”研究交流基地、游客服务体验的样板。在产品研发方面陆续推出研学、游学、元宇宙、文创、咖啡等特色产品,促进二次消费和产品深化。同时,实践绿色出行理念,游客中心还将设立昌平骑行驿站(游客中心站),提供自行车停放、租赁等配套服务,耕耘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勾勒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为持续升温的自行车旅游增加了新的注解。


疫情肆虐的三年,在明十三陵却绝不是停滞的三年。本次论坛的举办,也是明十三陵积极从疫情阶段走向未来的标志。特别是结合论坛筹备,利用旧建筑改造完成的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除一般的游客服务功能外,增加了高水平的展览展示、交互体验等功能。借助论坛契机,将规划中计划实施的项目提前兑现。这为复产复工后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打下坚实基础。据悉,明十三陵还将在后续开展一系列精品文物巡展工作,真正做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发挥历史资源优势  打造“永不落幕的论坛”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昌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西汉开始设县,到明代升为昌平州,筑有永安城和巩华城,是一座行走在历史古籍中的城市。据了解,此次论坛闭幕后,昌平区将持续举办明文化论坛、明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并将在明文化体系塑造中突出数字体验,同步更新优化文物展览,引入品牌文艺汇演,打造“永不落幕的论坛”。


近年来,昌平区对世界文化遗产精心保护、深入挖掘,建立了完善的保护体系,并依托历史文脉,遵从山形水势,科学规划了永安城、巩华城和政府街改造更新,加强对空间格局、整体风貌的规划引导和管控,塑造枕山望城、绿水穿城、史话融城的城市特色风貌,充分展现了昌平城市魅力。


昌平区是北京“三大文化带”唯一的交汇之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明十三陵是昌平区核心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昌平区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发挥明文化资源优势,运用数字科技手段,创新展示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讲好明史故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传播核心区、示范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为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做出昌平贡献。


本期作者: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 尚晋、魏青


相关链接:

三年砺剑明日论坛高歌,世遗宝藏尽展大明风华 | 明十三陵周六举办“2022明文化论坛”

【遗产撷英】今日的乡野村落,明代的帝陵管理机构——明十三陵陵监

【遗产撷英】“德陵好监墙”

快讯|世界遗产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暨定陵博物馆建馆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昌平成功举行

*本期编辑:胡玥,排版:韩依琪,审核:魏青、李建芸。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会议简讯 | 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举办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