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青愿
以遗产地为课堂

2022年,清源文化遗产正式推出面向青少年的“清源青愿”遗产教育品牌。
遗产保护事业需要教育。“清源青愿”希望通过面向青少年的遗产主题教育活动,培养遗产保护今天的参与者和未来的引领者,培育和平、宽容、包容、安全和可持续社会的积极倡导者。
“清源青愿”获2022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清源青愿”推出的“以遗产地为课堂”——青少年遗产教育实践(中国鼓浪屿站),在12月13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亚太遗产中心2022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探索之星”奖项。

“以遗产地为课堂”
在遗产保护工作中,清源团队从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和组织价值三方面分析遗产地价值,应用社会广泛参与的价值模型。遗产地的价值,不是静态的被人拥有或者使用,而是通过尊重、活力、传播、推动得到延续和滋养。所以,我们去研究和理解内在价值;通过参与建立组织价值、社会纽带;而教育作为遗产地的社会功能之一,是遗产工具价值的重要体现模式。

“以遗产地为课堂”正是融合遗产地价值这三个方面提出的,也是遗产地与教育需求匹配的模式。
首先,“遗产地”、“课堂”从字面上是一个场所和一个功能,但其实背后共通的是人。今天不仅遗产地保护强调“人”的重要,教育也在从学科、讲师为核心转向到学生为中心(Learner centered approach)。虽然遗产和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学科,但核心都在强调人,都在化被动为主动。
第二个层次,从清源的社会参与三向价值模型转化而来——组织价值中的社会纽带和工具价值中的教育功能,是“以遗产地为课堂”的两个重点。
社会纽带强调教育活动为社区的参与和赋能,也通过青少年教育强调未来遗产地价值的培育。
在教育上,我们研究“学习” 。著名心理和教育理论学家David Kolb提出的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强调learning by doing,通过反思获得经验,和我们遗产地环境和工作思路非常契合。同时John Dewey真实性学习理论中,强调知识是在真实场景中建构的,而不是抽象灌输。这是遗产地和教育课程理论的最佳的结合点。我们的“以遗产地为课堂”也以此为支点。
“以遗产地为课堂”青少年遗产教育实践(中国鼓浪屿站)
2022年夏天,正逢鼓浪屿申遗成功5周年之际,清源文化遗产携手北京古建音乐季、鹭潮·鼓浪屿美院在鼓浪屿,合作推出面向孩子们的全新遗产教育项目。在世界遗产地“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开放的教室里,来自厦门、北京、上海的青少年们,度过了愉快又收获满满的一周。

清源文化遗产团队于2009年起参与鼓浪屿申遗工作,至今已为鼓浪屿持续服务13年。研学营的课程基于申遗的长期工作基础,精心选择教学素材:
在核心价值上,从鼓浪屿国际社区OUV出发,依据鼓浪屿作为国际社区所孕育的理解和尊重、包容、多样性,围绕UNESCO全球公民教育(GCED)战略目标,筛选教学素材,确定可由学生体验的场景,和探讨的问题。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依据体验性学习的架构,将规划、社会治理、建筑美学、自然、人文等等主题设计成每日学生可以体验的角色,法官、建筑师、人类学家……,并按这个框架制作了与当天的学习任务结合的学生手册,协助学生开展有组织的探究。
日程的每日模块,也同样按照体验式学习的架构,以四个大板块来组织全天活动:由实景课堂开启行为体验和初步思考——专家课堂固化知识和展开思考探究——通过一些真实问题的主题探讨,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并协助学生架构概念化的认知——再到用行动来解决改进问题。

01
专业课堂
【专家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共同解读鼓浪屿】

【遗产课堂】魏青老师
——认识世界遗产和遗产保护基本理念

【规划课堂】王唯山老师
——理解鼓浪屿作为历史城区对于城市精神的重要性

【建筑课堂】钱毅老师
——学习鼓浪屿历史建筑蕴含的中西方文化交融,及背后传达的全球史。

【法律课堂】吴永奇老师
——理解鼓浪屿近代化国际社区的形成离不开其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引申到让孩子们认知法治对社会文明的重要性。

【监测课堂】蔡松荣主任
——观摩遗产监测一线工作,让孩子们提供遗产地保护管理。

【自然课堂】何丽娟博士
——在华侨引种园认知植物传播背后的文化交流。

【地方史课堂】林友德博士
——引导孩子们建立时间+空间的历史视野,理解历史对人了解自己的重要性。

【人类学课堂】杨洁琼博士
——我们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差异,学用跨文化视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了作为全球公民的文化态度。

【策展课堂】顾芸培
02
全岛教室


请滑动查看图片
03
互动、演讲与辩论
真实议题辩论
孩子们在课程中讨论了许多鼓浪屿现实的保护和发展议题,如“鼓浪屿到厦门到底要不要建桥?”、“如何设计能体现鼓浪屿多元价值的参观路线?”、“鼓浪屿应不应该控制游客量、应该怎么限流?”等等。孩子们在这些议题的讨论中提供了多样化的观点,如建桥问题中,他们意识到如果建了桥就会有更多人过来参观,能为地方创造更多经济,也有更多的声音表示,要保护鼓浪屿宁静的气氛、修桥后汽车的污染、停车困难、历史环境破坏、耗费经济、甚至有码头工人的失业等等。孩子们帮助拓展了遗产保护的视角,他们关注人、关注自然、关注动物,也同样关注城市、关注我们的社会,这都让这些议题变得更加有价值。



04
与本岛居民的互动


【历史建筑主人】



【雷厝乐队】
在“遗产地为课堂”的模型中,我们重视知识技能,也重视价值和态度。图为孩子们在“人类学日”和本土知名乐队“雷厝乐队”通过音乐交流,他们从“音乐”、“家庭”、“本土文化”、“饮食”等等主题和乐队老师们展开交流,他们好奇爷爷奶奶们成立这么酷的乐队背后的故事、好奇当地的音乐风俗、好奇长辈们如何相识和组成乐队,地方史、人类学家的课堂、以及与当地社区的互动都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如何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这正是全球公民课堂非常重要的大作业。社区也在欢乐中,传播和印证自己的价值,也从年轻人的关切中换个角度看到自己。
05
户外观察与写生





【参观艺术展览】


【历史综合馆知识竞赛】
06
城市模型制作






城市模型制作是学生们最喜爱的环节之一。学生们每天在自己小组模型上,建设当天主题相关的内容,完善自己的岛屿。围绕“对岛的整体环境进行规划”、“界定重要的建(构)筑物”、“制定重要的社会规则”、“设定人文生活的场景”四个方向展开。孩子们建设自己的理想岛屿,就好像鼓浪屿岛历史的建设过程中,曾有无数的建设者通过建设来表达他们的生活目标,留给我们今天的美丽小岛一样。
致谢
清源青愿真诚感谢在鼓浪屿项目中支持我们的研发团队,他们代表了2017年申遗的中坚力量,也有这五年常驻遗产地深扎保护发展的同仁。
我们也感谢优秀的合作方北京古建音乐季团队和鹭潮鼓浪屿美院全程提供的大力支持,以及鼓浪屿管委会和鼓浪屿监测中心一直以来的信任与指导,让我们的设想从鼓浪屿出发,并得以实现。
在最后结营的自评和感言里,有一个小朋友写下了“如果还有这个遗产夏令营再报一个”的话,让我们非常开心。为了这个小朋友和其他孩子们的愿望,我们还在继续研发,希望我们的清源青愿的专业化队伍,能把“遗产+教育”的特色挖掘出来。


此次鼓浪屿研学营是“清源青愿”和“北京古建音乐季”共同发起的“小小世遗官”系列遗产地研学项目之一。我们两个团队共同致力于和孩子们一起,从多角度感悟世界文化遗产、历史空间、音乐、艺术和建筑,实现国际视野和本土传承的教育目标。后续丰富内容敬请期待。


从生活、艺术、教育多角度
根植遗产空间,深耕遗产活化
*本期作者:李建芸、郭语涵,编辑:胡玥,排版:韩依琪。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喜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奖”——“清源青愿”向大家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