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 | 2018年9月,时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就“雄安:未来城市的样子”进行演讲
1
数字孪生城市从雄安启航
过去一百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水污染、雾霾、交通拥堵、资源紧缺、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困扰着城市的进步。为探索城市健康发展模式,国内外先后提出有线城市、网络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城市等概念,试图从信息化的角度解决城市病问题。




▲ 图 | 2020年11月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通过终验
资料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586303966044848&wfr=spider&for=pc。
雄安数字规划平台是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的基础性平台,其核心是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全域化智能环境系统和数据资产管理体系。这探索了一种新的城市成长模式:在实体城市建设的同时,同步规划建成一座全时空感知、全要素联动、全周期迭代的数字虚拟城市。这是对未来城市新发展、新理念的一次重要创新。
2
雄安数字规划平台架构体系
雄安数字未来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数字规划。它将摒弃过去单纯的城乡规划,转为进行城乡规划、国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生态规划等有机结合和合理统筹。它也将改变过去五年或十年一次的规划模式,转为针对城市运行中的问题作出快速反应,甚至实时调整,服务城市化精细化的治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其表达形式也从过去的二维规划图纸转为三维实时智能模拟与仿真,最终实现数字孪生城市。
雄安数字规划平台面向六个环节,从城市现状,到总体规划(含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含城市设计与专项规划)、(建筑市政)设计、施工、竣工,以数字化的形式,将竣工后的运营情况与物联感知状态反馈到城市现状阶段,建构自响应、自学习、自演进的数字现状,用于规划评估和对规划建设运营的及时调整,从而形成万物互联、互通和互动的闭环。
▲ 图 | 雄安新区数字规划 [规划建设(BIM)管理] 平台开发进度安排

3
面向未来城市的规划设计新模式
3.1 城市基因库: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不同城市指标,建立全球城市基因库,及时迭代未来数字城市的规划设计标准。以雄安数字规划平台为例,通过研究世界和中国22个典型城市,共计28万个地块,12个大类指标,150多个中类指标,从城市空间形态、功能混合方式,到公共服务设施配比方式、创新中心特色条件等,进行对比研究,吸取世界智慧与经验,从规划建设和运营绩效两方面探索指标的建立。
一方面,根据城市时空大数据度量城市运行的绩效,建立创新、繁荣、活力、绿色、健康等大众能切身感受到的绩效监测指标,用于勾画城市未来运行的情形。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之中,实施主体更为关注规划设计标准。这体现为空间区位、用地经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形态、道路布局、生态节能等多种类型的指标。这些指标可进一步细化为总建筑面积、容积率、用地混合度、绿化覆盖率、路网可达性等可度量的子项。
城市运行绩效指标与城市建设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如果这种联动关系存在,那么建设指标就构成了城市本身的基因。基于数字规划平台,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方式,挖掘城市运行的绩效指标和城市建设指标之间的关联,可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规划设计标准,甚至更为宏观的城市指数。

3.2 空间统计单元矩阵:
基于标准化空间统计单元,建立标准融合、规则层层传递的多尺度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基于网络联动的多规融合。其核心在于全局联动。多规合一不仅包括空间图斑对比,而且包括不同部门指标定义与内涵的衔接,还包括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乃至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层层联动。
这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部分。横向上,规划、建筑、市政、交通、生态、水利、环境等专业彼此连接,指标相互吻合与联动;纵向上,从整个城市到片区、组团、地块、建筑,乃至部件位置,层层传递,使总规确定的发展目标,可在中微观的建设层面得到实现。与之同时,基于微观层面上城市运行的绩效情况,也可依据指标标准的度量,及时向中观层面上汇聚,最终反馈到城市宏观层面的统计与推演之中,以此判断城市层面上的宏观战略是否实现。
不同类型规划中的指标往往基于不同空间范围进行统计。因此,标准化的多尺度空间统计单元矩阵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可建立城市、片区、组团、街区、地块、建筑、房间等多尺度空间统计单元,或基于北斗的匀质格网,实时把握不同空间之中地物、人口、交通、经济、权属等资源的分配和变化。这有助于在不同的管理空间范围和精度内,进行有效的数据和指标汇聚,并应用于合适尺度的场景之中。
3.3 渐进式时间规划:
基于实时获取的数据,建立预警系统,实时响应城市运营,推动渐进式时间规划设计,实现动态优化。动态优化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实时反应与决策,其核心是实时计算。不同于过去五年乃至十年才改变一次的规划模式,数字规划平台要实时推进规划的更新以及渐进式发展。
以空间和时间上的阈值为标准,对时空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在实际情况与规划不符时,进行自动预警,并让机器主动启动评估。评估基于各种模型,包括公共服务和人口、交通和混合用地、活力和街道、水资源和海绵城市等两两或多元相互影响的模型。基于模型识别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根据其优劣、风险、影响范围等,进行多方案对比,提出优化决策。决策可以是策略调整、设施调整,乃至规划调整。优化决策的目标是解除预警,构成动态优化的闭环。
3.4 人工演进的元城市系统:
针对城市多元利益主体更为丰富的新情景,数字规划平台支持开放众规,以交互式的界面推动各方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时也构成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汇聚的数据、信用与交易。开放众规的核心是汇聚包括政府、公共机构、企业、公众等各方的智慧,通过各方实时参与规划设计过程,以数字化方式带来更多创新的人工演进。
▲ 图 |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操作培训
这包括三方面的举措:建立城市的全畅通沟通体系,即建立面向人民的沟通管治体系,实时汇聚民意,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建立无边界专家协同的集智体系,即建立各种专家之间的协同机制,打破专业壁垒、行业壁垒、行政壁垒,让专业智慧汇聚起来,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即以数字化方式,探索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让利益相关方彼此协同,推动共享经济。
4
全感知、全要素、全周期、全开放的未来城市
雄安数字规划平台基本出发点是以人的体验为本,主动式地介入到城市综合性的规建管一体化全流程。这构成了从感知到分析以及智能应用的新路径,最终将建立以社会时空为核心的实体和虚拟的时空城市,具备全感知、全要素、全周期、全开放等特点。数字规划平台可提供24h的全时段虚拟服务,不断探索城市时空规划,实时优化时空资源配置,推送相关的设计场景,建立起人机互动的创新机制。这或将是未来城市空间规划与城市时空规划设计的新模式。
▲ 图 | 雄安新区数字规划 [规划建设(BIM)管理] 平台的现场汇报
原文介绍
《数字规划平台:服务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新模式》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2年第 9 期,第7-12页。
周 芹,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何 倩,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工程师。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数字规划平台:服务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