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年会精选丨学术对话: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编者按


11月19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举办。学术对话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承办,邀请规划、交通、产业、市政、互联网等多行业大咖齐聚一堂,为全国各地城乡规划从业者奉上了一场跨界的学术盛宴。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专家精彩的观点和现场活跃的互动不断引起思想、学术和体验上的共鸣。


年会精选丨学术对话: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学术对话现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型,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关注城市建设的速度向关注城市发展的质量、从关注城市中的“物”的建设向关注城市中的“人”的生活舒适性和幸福感转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品质,给老百姓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借助品质空间促进城市创新发展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为了深入探讨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的关系、品质化城市设计与建设管理、未来城市创新表现与模式等内容,探索通过城市创新提升空间品质、通过空间品质提升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的理念、路径和方法,推动品质空间规划建设,促进城市创新发展,11月19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与承办的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学术对话在东莞市举办。


学术对话由学会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长邓兴栋教授主持。与会嘉宾包括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教授,广州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潘安博士,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一玲教授,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彭高峰教授,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张国华教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研究员,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张宇星教授,学会学工委秘书长、《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主任、同济大学黄建中教授,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教授,阿里菜鸟网络华南区总经理杨深先生等。


年会精选丨学术对话: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学术对话嘉宾


主旨报告


年会精选丨学术对话: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彭高峰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彭高峰主任做了题为“城市因品质而美好”主旨报告。报告结合广州品质化精细化系列工作,从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系统阐述空间品质与城市创新的逻辑。广州的文脉、水脉、建筑流派都有丰厚的积淀,既为城市空间品质提供先天优势,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广州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工作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0年代的“形象工程”,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第二阶段是亚运时期的整治工程。第三阶段是近三年的品质提升行动。


彭高峰主任报告指出,以国际视野开展整体城市设计,以珠江为脉络串联城市空间。聚焦有限的空间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预建管”打通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提升城市单体品质。打造城市客厅、展现精致品质,构建城市路径、展现特色主题,体现工匠精神、提升街道品质,修补历史记忆,展现城市魅力等六方面十三项行动,真正构建“以人为本”城市空间。


年会精选丨学术对话: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曲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曲院长做了“产业发展的长周期与空间布局的调整”主旨报告。结合第四次全球经济产业转移背景下,提出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如何适应和转型。报告强调中国目前产业园区处在第一、二阶段,与较小半径内高品质服务配套等第四代产业园区要求仍存在距离。结合国家进入新时代,从构建1个法律、2个规划、3个研究报告,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外产业园区规划实践与思考。


年会精选丨学术对话: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张国华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


张院长作了“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时间·空间”主旨发言。以慢生活与城市创造、城市魅力进行创造的联系的角度阐述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从时间维度,结合沪宁沪杭高速、广深高速、后厂路等城与人联系的案例、阐述连接什么人,连接的时间效率,和它连接之后的空间品质对于城市发展更重要。目前中国从房地产+园区+港口高速公路+快马路,向新时代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机场高铁+街区巷发展模式转变。品质的街道提供交流的场所,为城市真正创新提供可能。


嘉宾自由发言


年会精选丨学术对话: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针对“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话题和主旨演讲,李晓江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出,在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城市发展模式转向了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和服务吸引人,人吸引资本、企业创造财富的逻辑,人成了发展的核心,这是我们重新认识城市最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特别强调,城市空间应成为吸引人的基本载体,而不是吸引产业的载体。同时指出,城市规划从业者关注的空间尺度应逐步从宏观转向中观和微观,中观和微观的品质和价值是吸引人、吸引资本更加重要的因素。最后提出,规划师不仅要关注主流,更要关注潜流和暗流,比如城中村、特殊群体集聚区域、基础产业区域也需要品质提升,要用包容理念践行多元空间品质化提升,关注广大小业主、亚非拉人民等创业的真实需求。


张宇星教授主席从空间生产角度阐述了空间关系重塑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指出未来城市空间的唯一功能就是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社会空间,空间之间的组合状态是影响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


未来空间生产和科技生产的目标高度重叠,方向一致,未来的空间关系就是把人从机器生产里面抽离出来,回到人本身,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人和人之间信息互通、人对文化的需求、人对社会关系本身的需求应成为空间生产的核心关注要素。同时指出,联合办公、创业社区等新创新空间满足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是城市品质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



潘一玲院长强调优质的品质空间离不开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也需要进行精细化品质化设计,才能满足人们群众对品质空间的需要。特别指出,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合理利用、邻避设施精细化品质化改造等内涵丰富,值得行业继续挖掘和深入探讨。



阿里菜鸟网络杨深经理从物流配送角度,关注技术创新和大数据应用,提高配送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减少对道路交通等资源的占用,从而提供更好物流和城市空间体验。呼吁规划师关注无人运输技术、大数据应用等创新对未来的影响,探索城市空间规划创新。



王世福教授指出具有特色的空间容易发生城市创新,并以广州为例强调了特色文化空间、生态空间品质营造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包容性也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原则,规划要多关注市民的真实需求,真正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寻找不同的有效创新路径。最后强调,新时代的空间承载、中国梦的空间承载,都留了大量的空间给规划。在新的发展阶段,真正承载美好生活的,在生态空间和品质的混合功能空间,各地的行政长官都应深入研究居民的生产生活和休闲需求,给老百姓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品质空间。



与会人员就“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空间重塑”、“产业用地年限”、“全球化与地方的城市空间生产”、“城市空间创新与品质变化”等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邓兴栋教授做总结发言。首先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提出要真正围绕人的需求营造公共空间,千姿百态是幸福之源,不仅要重视高大上的公共空间打造,城中村的品质化改造、工业园区的再利用、旧城区的品质更新等都是品质化系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提出规划工作者要重视新技术、新模式对城市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要深入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并进行积极的规划应对。


最后指出,新时代树立了以人民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是回应这一理念的重要议题,今天的学术对话只是一个开始,“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需要多学科、多领域观点的碰撞、融合和创新,城市品质空间规划建设理论体系亟待构建,城市创新发展也需要多学科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支撑。


年会精选丨学术对话: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

通过「BeePress|微信公众号文章采集」WordPress 插件生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