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因地置景”
2
“因地置景”的传统实践
▲ 广西桂林境图 [引自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临桂县志》]
陕西麟游,群山结秀、诸水环布,城伏于童山之上,塬下杜水环绕,境内有唐九成宫故迹,当地融合地域资源,营造“故宫山月”“天台松涛”“碧城秋景”等胜景。
故宫山月图
紫石瀑布图
碧城秋景图

▲ 陕西麟游十二景中的四景 [引自清光绪九年(1883年)《麟游县新志草》]
福建平潭,地处海岛,又有险峰,古人因凭地势,精筑“君山插云、崇台观日、仙井吼涛、片瓦仙踪、石壁荷香”之壮美山景,巧营“八阵石营、牛洋石帆、木猴探水、美女照镜、沙冈月色”之宏阔海景,共同构成独具特色的海岛人居胜境。同时,在村镇建设中,“因地置景”亦不乏杰出创造,如陕西蓝田石船沟村,因循“三山夹水”自然格局,于村落中心关键势位营建张家祠堂,拾级而上,山谷秀美景色揽收无余,创成一方胜景。凡此等等,皆颇具深意。下文从诸多案例中遴选陕西榆林、江苏宝应、山西河津、安徽宣城,对“因地置景”的实践要义做进一步阐释。

▲ 陕西榆林保境安民图 [引自清光绪二年(1876年)《图开胜迹》]
江苏宝应,其地势低平,境内皆水,有“泽国”之称。古人因循地势,营城造景,凭依水脉修建诸多独具特色的园林宅院。其中纵棹园最为典型,此园地处“城之东北隅”“园内皆水”,古人因地布景,依循“潴者为陂”“流者为渠”“平者为潭”“曲者为涧”“激者为泉”“演迤者为塘、为沼”等“治园得水”之法,巧置陂、渠、潭、涧、泉、塘、沼,其后多有修缮,清嘉庆年间于旧址创建书川书院,取“传之以景”“景前贤而造后学者”之意,终成“盛得不朽”之胜地。
▲ 书院图 [引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宝应县志》]
山西河津,其地“紫金北枕,峨岭南横,襟带河汾,控连雍豫”。城西北隅紫金山麓矗立九峰,其状如龙,俗称“九龙山”,山势盘曲,秀丽雄深,为一方之胜概。古人因循地势,于九座山峰之上巧布九座庙宇,朝对河津老城,宏壮形势,其中以真武庙规制最高。其地居势高峻、三面临空、青松翠柏、紫地清幽,有“卧麟岗”之称,后人于其地持续开展空间营建,累代不缀,殿坡栈道均随地形而低高,高下悬绝,游行其上,山河胜景一览无余,形成“西河画舫”“孤云送月”“雁塔凌空”“倚斗金銮”“太华晴峰”“汾水秋波”“小桥飞凤”“原麟叠翠”八景。后人有诗赞曰:“北连紫岭千峰秀,西绕黄河九曲通,道路崎岖惊地险,楼台高耸望天空,几回着履来登眺,秦晋山河入望中”。
▲ 山西河津县境图 [引自清光绪六年(1880年)《河津县志》]
安徽宣城,其城“据山为固”“包丽原隰以设险”。古人因地置景,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体系。论其要义:城北“一郡雄秀”敬亭山“东临宛句,南俯城”为历代“高贤才人所必仰止而快登”之地,于其上营“敬亭”,供游人登眺,登敬亭南望城内“层城绣市,郁郁葱葱,耸然者为鳌峰叠嶂,翼然者为郡斋谢楼”;城内“宛陵第一峰”陵阳山上增营谢公楼等建筑,登其上可四望城内外之景;又于城南鳌峰结合府学、书院、城墙筑南楼,以宏壮形势,提振文风。宣城古人巧借城内陵阳三峰、城北敬亭山、城东宛溪河,营“北楼远眺”“鳌峰赤壁”“敬亭烟雨”“句溪塔影”之美景,累代形成“自南而北至敬亭一峰,复自北而南,逆行十里,自薰化门入”的游观序列,后人赞曰“连冈逶迤,萦纡磅礴”,为一邑之胜境。


主持:王树声
图文
来嘉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讲师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本文通信作者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陈韵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产业创新链(群)项目”(2020ZDLNY06-0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2021-K-040)、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2-25)共同资助。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继承与创新】因地置景:一种强调融合与彰显地域特色的风景营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