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学术动态(Planning Reviews)”栏目,推介国内外学术书籍和文献报告、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和前沿热点、分享规划案例研究。本期“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专栏,向大家推介一篇研究上海街道宜居性的文献。
(专栏编辑:陈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建立上海宜居街道分析框架
来源:ISTRATE A L,CHEN F,KADETZ P,et al. Develop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liveable streets in Shanghai[J].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2021,26(1):3-20.
本研究探讨如何在上海的语境下理解“宜居街道”的概念,并提出一套由六大属性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国,很少有人尝试对宜居城市进行评估和排名,且大多数评估主要采用西方的标准,没有考虑当地的中国环境。本文指出,如果不依据国别语境理解问题,就不足以叠加宜居街道的西方框架。只有重新解释指标及其对当地环境的意义,才能在非西方环境中使用西方起源的概念。本文提出的宜居性因素以国际和中国文献中提取的因素为基础,并通过在线问卷(n =95) 和半结构化访谈(n = 12) 对城市研究专业人员受访者样本进行了信息提炼,结合中国的在地性优化了宜居街道评价指标,并揭示了将宜居性因素融入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中国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决策和实践中如何运用。
文章首先运用了文献综述分析法对西方和亚洲文献(以中国为重点) 中的期刊文章和政策文件的标题、摘要或关键词方面中带有“宜居的街道”进行了收集和审查,提取总结了宜居街道的六大属性,分别是人文环境、生活设施、经济活动、安全、社会互动和归属感。样本来自国际和中国主要的数据库,包括科学网、谷歌学者、中国知网(CNKI) 和中国学术期刊(CAJ)。随后,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针对从事城市研究的不同类别专业人员,发布了一份自填在线问卷。共获得95份完整回复。问卷要求受访者首先定义上海的宜居性,并对从文献中提取的六个宜居性属性进行验证。定性数据用QSR Nvivo 10进行分析,定量数据用IBM SPSS 24进行分析。70%以上的受访者同意从文献中提取的属性。计算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受访者提到的所有其他因素均根据从文献中提取的六个宜居性属性进行汇编,并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结合上海本地特色,进一步完善了上海语境下的宜居街道分析框架。
本文在前文提出的六大属性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延续和调整优化,从而建立上海宜居街道分析框架。文章首先在“人文环境”和“经济活动”两个属性中添加了前缀“本地”,以指定对某个街道的具体;其次,“生活设施”结合混合用途,强调街道功能的多样性。第三,“社会互动”的属性结合公共生活,强调了街道上的所有人群活动。制定且补充了具体的因素和指标来衡量上海的六项宜居属性。具体框架为:①本地人性化环境——通过交通环境、步行环境、街区的建筑物特征来衡量;②便利且混合用途的生活设施——涉及土地用途、便利设施分布、地下空间的活跃使用等评价因素;③本地经济活动——关注街头的企业数量以及所服务的社会阶层及营业时间,以及强调关注非正规经济活动如摊贩;④犯罪和交通安全——通过人们对交通安全规则的遵守情况、街道上的安全措施(如警察、安全摄像头的存在) 等指标来评估;⑤社会互动和公共生活——由室外餐桌和座位、居住在同一条街道的熟人朋友数量、行人流量等因素进行判断;⑥场所感和归属感——强调人们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感,这一部分主要是定性研究,主观指标如地点记忆、对街道空间的关注度等。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对中国专业人士的访谈,丰富完善了从文献中提取的宜居性品质,填补了中国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为中国的宜居街道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避免盲目采用西方原则。本研究中确定的六个特征表明,上海的宜居街道的打造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具有品质良好且混合用途的居住设施、蓬勃发展的当地经济活动,具备安全的、利于社会互动和公共生活的条件,以及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虽然本研究主要以上海为案例,但它也代表了从中国城市的角度对宜居街道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在以前从未进行过,并且可能有助于制定国家街道设计指南。通过进一步探索“互动机会”“身份和文化”或“建筑和街区特征”等因素,该框架可以应用于中国不同文化和形态区域的其他城市。通过为每个指标分配重要性权重,可以进一步发展完善该框架的适用性。这套评价框架实现了对宜居街道的量化分析,并且认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将产生更完整的结果,为改善街道品质的决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帮助。同时,这项研究强调了在实地评估之前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定义的重要性。对宜居街道的研究必须是探索性的,涉及当地利益相关者的,并要充分考虑当地条件。可以复制类似的研究过程,为世界其他地区,例如东南亚、中东或非洲新兴城市的宜居街道指标提供科学的研究分析方法。
这项研究的一个局限是参与半结构化访谈的专业人员样本少,政府代表人数不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密切的参与对于探索该框架在有利于政策制定方面的潜力至关重要。
(供稿:陈诗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21年电子阅读版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学术动态】建立上海宜居街道分析框架 | 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