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会议简介


“面向碳中和的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战略交流伙伴关系” (CNTPP)  是由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能源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智库平台,致力于搭建知识传播、观点交流、资源共享的桥梁,推动碳中和相关的国土空间规划路径研究。


2023年1月7日,CNTPP于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上举办了本年度第一场交流沙龙——“低碳城市空间营造”。会议由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昊主持,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江燕参会致辞。与会专家聚焦建筑、城市生境、交通等维度,探讨如何提供支持“绿色”生活方式的城市空间,并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论坛观点总结将通过三篇微信推文与大家分享。阅读上、中篇观点总结请点击:低碳城市空间营造论坛(上)低碳城市空间营造论坛(中)



专家发言总结 (下)

05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的深圳行动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周劲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师

周劲指出,深圳的低碳行动需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采取不同策略。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低碳行动策略

(来源:周劲)


在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宏观尺度上,低碳行动重点应是碳交易和碳计算。这需要湾区各大城市之间的合作,比如通过建设湾区跨海大桥降低绕行交通的碳排放、促使湾区各城市机场之间形成合作以减少航空碳排放等。


在城市尺度上,“生态、生产、生活”是构成城市体型和体态的关键性要素。生态链越长,意味着生物种类越多、环境容量越大;生产链越长,意味着产业等级越多,就业机会越多;生活链越长,意味着消费层次越多,生活方式越多。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生态链、生产链、生活链”构成城市基因图谱

(来源:周劲)


生态方面,深圳市在1986年通过总规确立了以自然山体和入海河道为生态隔离带的组团式城市结构,并在2005年率先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奠定了很好的生态格局。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深圳“一脊一带二十廊”的山海蓝绿公园网络

(来源:周劲)


生产方面,2018年出台了《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要求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传统制造业,促进产业用地相对聚集,在全市形成了20个产业集聚引导区。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引导产业用地相对聚集

(来源:周劲)


生活方面,深圳1000多个城中村聚集了60%的人口,为来深追求梦想的人提供了第一落脚点。占深圳住宅总量半壁江山的城中村从某种意义上承担着城市巨系统的“社会湿地”功能,对这些城中村不能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必须找到整治提效的新模式。


在街区尺度上,周劲以2019年双年展项目“三维深圳”举例说明如何以公共艺术的形式阐释低碳相关的公共政策,促进公众参与。“三维深圳”用金属框架模型诠释深圳未来城市形态,通过“无水无电无土方”、纯手工搭建的施工方法,回收利用展览材料来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三维深圳”模型

(来源:周劲)


06 大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之万科中心实践分享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谢晓慧
万科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

谢晓慧以大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万科中心为例,从排放控制、吸收抵消、人文管理三方面分享了万科公益基金会在大梅沙社区的综合减碳实践经验。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万科中心部分理论架构和技术路线

(来源:谢晓慧)


排放控制方面谢晓慧以大梅沙万科中心碳中和实验园区“生物圈三号”为例介绍如何在建筑中融入低碳技术,包括改造照明系统、使用智能光伏发电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采用智能微电网控制系统提高绿色能源消纳比例等。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生物圈三号

(来源:谢晓慧)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生物圈三号项目亮点

(来源:谢晓慧)


吸收抵消方面,谢晓慧介绍了园区在生物固碳、有机废弃物循环、海绵园区、气候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创新性做法包括黑水虻厨余垃圾处理屋、生态堆肥、垃圾地图等。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黑水虻+堆肥+种植”示范的有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及自然教育路径

(来源:谢晓慧)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黑水虻厨余垃圾处理实现社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

(来源:谢晓慧)


人文管理方面,在不同社区场景下采取不同工作手法,如开展万科中心屋顶花园、生物多样性展览、基于大梅沙整体场景的运动健康生态、围绕“碳中和社区建设”主题探讨的研讨会、国际论坛等活动,通过活动把低碳理念和健康生活融合在一起,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万科中心屋顶花园

(来源:谢晓慧)



嘉宾对谈


嘉宾对谈环节由深圳双年展学委会委员、INGAME(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之杨主持,与会专家、观众就低碳城市空间营造话题交流互动。

张之杨首先抛出问题——如何看待“传统的回归”,即自行车、混合社区等在物质匮乏时代因“非低碳”原因存在的生活方式,在生产经济充分发展后,重新被认为符合当下低碳标准?

周劲认为,低碳回归是在高度人工干预下更高层次的自然。当城市超越通过物质占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上升到与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文明高度时,将会采取低碳的方式生活。

王江燕认为,人是大系统中的要素,这种回归是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大系统的行为。当下的低碳建立在提高生活质量基础上,同时让人与自然更和谐。

王昊认为,低碳不是要回到过去低品质的生活,而是通过提供新的发展途径、创造新的需求来推动社会发展。

谢晓慧讲到,低碳并不仅是政治化的复杂问题,同样也和“小我”息息相关,如果个体能意识到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就是对世界的帮助。


深圳市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主任龚华谈到,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和改进来创造更好的环境。当个体愿意共同行动时,就可以聚沙成塔,让未来的城市空间变得更低碳、更美好。


论坛总结

目前,“面向碳中和的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战略交流伙伴关系”已举办三场学术会议。在未来,伙伴关系还将不定期举行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和实践团队,聚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低碳社区、低碳基础设施、碳源碳汇定量研究等关键议题,开展学术讨论,并以微信推文和年度白皮书等形式进行知识传播,以期促进领域内基础研究和试点工作的开展,推动碳中和相关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制机制的建立。欢迎持续关注!



扫描下方二维码,通过视频号观看“低碳城市空间营造”论坛直播回放。


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 视频号”碳中和与国土空间“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

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观点总结 | 低碳城市空间营造 (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