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学术动态(Planning Reviews)”栏目,推介国内外学术书籍和文献报告、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和前沿热点、分享规划案例研究。本期“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专栏,向大家推介一篇量化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的文献。
(专栏编辑:肖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来源:WU W B,YU Z W,MA J,et al. Quantifying the influence of 2D and 3D urban morphology on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across climatic zon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2,226:104499.
城市热岛(UHI) 对人类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二维城市指标在UHI中的作用已充分记载,而三维城市结构在UHI中的作用仍不明晰,特别是在跨气候区。研究选取了中国四个主要气候区的62 个代表性城市冬夏季的白天和夜晚数据,通过MODIS获取了季节性区域热岛强度(SRHII),对二维/三维城市形态和UHI 的相对重要性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湿润亚热带气候的城市比其他气候区城市在夏季的白天温度高约2 ℃。②三维城市结构可以有效提升SRHII的城市特征解释度,平均优化水平为21%。③城市树木比其他绿地空间有更高的降温效果,而高层建筑也可减少UHI效应。④在夏天,同等比例的树木和建筑体积提供最大的降温效应。研究为三维城市特征对SRHII的影响提供了新视角,对城市气候韧性规划和热相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城市热岛是城市气温和地表温度比周边非城市区域温度更高的现象,城市热岛影响着空气质量、能源消耗和热相关疾病。当前大量研究聚焦于二维城市结构指标对UHI的影响,包括边缘密度、最大斑块指数等。与二维城市结构相比,城市三维结构能更好地表征城市,并且能更好地理解城市热环境模式和热传导过程。三维指标包括建筑高度、树冠高度、建筑高宽比、天空可视度等。当前研究三维结构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多基于特定的城市或区域尺度,但不同城市的降雨、湿度、气温与城市热岛显著相关,因此在进行二维/三维城市结构对城市热岛的研究时需要考虑气候分区。
研究通过获取中国62个城市的MODIS 8-DAY遥感数据来计算UHI,通过全球森林冠层高度数据集、FROM-GLC10数据集等构建包括各类面积比率、最大斑块指数、边缘密度、斑块密度、景观斑块指数二维城市形态以及平均建筑高度、建筑体积、平均树高、树体积三维城市形态。
通过增强回归树模型(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 方法对二维和三维城市形态对冬夏季的不同气候区SRHII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Cfa (temperate-no dry season-hot summer) 气候区的夏天白天,前三重要的因素依次为建筑边缘密度、建筑面积、树木体积;在Cfa的冬季白天,前三依次为DEM、水体面积和景观斑块指数;在冬夏季的夜晚,最重要影响因素为建筑体积。在Cwa (temperatedry-winter-hot summer) 气候区,最重要两个因素依次为建筑面积与树木面积。在Dwa (cold-dry winter-hot summer) 气候区,在冬夏季的白天,DEM和树木体积重要性最高;在冬夏季的夜晚,建筑体积重要性最高。在Bsk (arid- steppe-cold) 气候区,建筑面积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BRT汇总结果可知,DEM和不透水表面面积是影响SRHII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进一步将指标分为二维、二维/三维两组进行BRT分析发现,加入三维指标后可以有效提升模型解释度,比原水平平均高21.6%。
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对不同气候区的30个二维和三维指标与SRHII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对于二维指标来说,土地覆盖组成和配置对不同气候区的UHI都有显著影响,而前者影响更加显著。除了Dwa区域外,在不同季节的白天和夜晚,建筑面积和SRHII都有强相关关系,非建筑的不透水面积也有类似关系且R2系数相对更小。在Cwa气候区,提升建筑边缘密度和建筑最大斑块指数可以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相反,提升树木边缘密度和树木最大斑块指数会提升热岛效应。水面面积与SRHII的关系因时间而异,白天呈现负相关关系,夜晚呈现正相关关系。对于三维指标来说,建筑体积在夜晚与SRHII呈显著正相关并在Bsk气候区提供了冬季天的显著降温效应。树高对SRHII有复杂影响,而树木体积表明在白天与SRHII负相关,夜间与SRHII正相关。
在研究热岛缓解措施时,三维和气候特征都不可忽视。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缓解热岛建议:①当规划新绿地时,树木应被优先考虑,因为其具有更好的降温效应;②建筑和树木配置如何影响城市热岛需要纳入考虑,如增加建筑间隔和保证绿地的完整性可以缓解热岛效应;③考虑到高层建筑的降温效应,在中低层建筑的周边需要配置更多的蓝绿空间以缓解热岛效应;④灰绿设施的面积和体积比率需要纳入考虑,合理配置绿地以提高整体降温效应;⑤气候韧性规划需要考虑区域气候条件并需要因地制宜。
(供稿:陶贵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21年电子阅读版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学术动态】量化二维和三维城市形态对跨气候区域热环境的影响 | 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