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出版于2008年,可以算一本“老”书了,其中收录了梁鹤年先生十多年前关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分为经济、土地、城市三个专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等,共32篇文章。本系列将分享李媛、韩汉白两位青年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想阅读本书的读者,可在文后评论区留下邮箱地址,我们将发送电子资源。在此特别感谢梁鹤年先生的慷慨分享。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
梁鹤年
商务印书馆,2008
第三十二篇 “寄小学友书:中外、古今、成败”读书心得二篇
“他山之石”如何借?
本篇文章是梁先生写给一位即将出国留学的小学友的书信,主要探讨了去国外“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其实,无论是出国实地访学,还是仅对国外案例进行研究,都隐含着学习先进经验、“借他山之石”的目的,希望通过从先进经验中获得启发。
“借他山之石”在方法上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聚焦“现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但对问题及其对策的演变过程关注不够;二是聚焦“成功”的经验,但较少去研究“失败”之处,例如实践证明行不通的政策教训何在,曾作为备选方案而未被采纳的原因何在,曾成功但未能持续的政策问题何在[1]。这两种倾向都有可能导致在认识“他山之石”的过程中“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从而难以厘清“洋理论”或“洋政策”的本质特征。
西方理论根植于西方文化,理解西方理论需要理解西方文化的土壤如何孕育了这些理论。梁先生在《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中这样定义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西方文明是他们的宇宙观、伦理观和社会观的实质体现,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方文明;西方文化则是解释他们“为什么”有这些看法,即西方文明的“所以然”[2]。现代西方规划理论对我国规划理论的影响巨大,能进一步认识它们的“所以然”将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公众参与为例。无论在现代西方还是在当代中国,公众参与都被认为是应对和解决土地纠纷的重要途径。然而需要认识到,西方对于“公众利益”与我国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截然不同。
西方的公众参与致力于解决人民(包括企业)与人民、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其中民主原则(人人参与)和市场原则(公平竞争)被认为是解决矛盾的有效甚至是唯一途径。因此,公众参与本身成为道德标准,是涉及权力再分配的重要途径。以上理念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即假设人仅追求私利或‘小我’利益,而公众利益产生于私利的竞争,是多个‘小我’利益的综合,扎根于‘小我’的肯定[1]。也就是说,强调参与和公平的程序是为了保护小我的利益,是在人人自私的假设前提下寻求共识的一种权宜之计。这与中华文化尤其是“公共利益是‘大我’利益、强调‘小我’的超越”有本质区别。即便是同样强调参与和公平的程序,公共利益是为了平衡‘小我’与‘大我’、责任与期望。正如本篇中指出的,“在‘大我’的世界观底下,我为人人是责任,人人为我是期望。”[1]这种责任和期望源于中华文化尤其是孔孟文化,他们基于人性有善有恶的认识提出以道德去教化人即选择“扬善”,这有别于“抑恶”的西方文化。
理解深层的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和评价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现象(包括规划理论),还有助于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方向。正如梁先生在文中期望的,中国大我文化背景下的参与和公平,不会是“逐私利的参与和擂台式的公平”,而希望会是“为善不甘后人的参与,扶贫救苦的公平”[1]!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 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本文是梁先生写给一位准备出国留学的硕士研究生的信,但它不仅仅是一封信,而是对本书前31篇文章的总结,也是“洋为中用”最好的诠释。
自1872年开始,中国近代第一批120名学生出国留学,他们是一批平均年龄仅12岁的幼童,肩负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使命。而到了今天,仅2019年一年中国就有100多万名留学生【《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出版发布,http://www.ccg.org.cn/archives/71812】。那么,当前我们的留学生为什么出国?最常见的原因是为了逃避高考,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为了毕业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为了评职称加工资或仅仅是随大流。但这些仍然只是外部的表面原因,留学生们自己内心的答案是什么呢?
梁先生的回答简洁而又实在——我们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学外国的东西。对于城市规划专业来说,是为了学习国外的城市现象、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和处理这些现象的理论及政策。那么该怎么学?对于研究生来说,由于在导师和时间上有诸多限制,可供选择的方向有限,最终表现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
如何选题?一般来说,中国学生普遍选择与中国相关的研究内容。究其原因,学生本就是中国人,对中国的情况比较熟悉,收集资料和数据也方便。这些优势洋人导师非常清楚,他们也希望学生能在就读期限内毕业。当然,导师既然招了中国学生,自然也是对中国问题感兴趣,鼓励中国学生用西方理论去解释中国现象的导师也是很常见的。
按照洋导师的要求,经过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再花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来写作,虽然用洋理论分析中国现象不是很“完美”,但跟着流程还是一步一步走到了答辩,此时怎么办?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洋导师不熟悉中国具体情况,用假资料和假证据蒙混过关,还可以利用洋导师对远道而来的中国学生的同情而通过答辩。问题是虽然顺利毕业,但“去的是一流学校,拿的是二流学位。就算不惭愧,也学不到什么”[1]。
用洋理论能“完美”分析中国现象吗?这就涉及如何“洋为中用”。
中国古人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处山中的砺石,可用来琢制美玉。从“为错”与“攻玉”可看出,古代玉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是使用糙石对璞玉进行研磨。诗句以物喻人,用玉石隐喻君子,用他山之石比喻釆纳他人意见,强调他人意见对君子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如果“糙石”为洋,“璞玉”为中,中国古人虽然指明了方向,但未提及方法。
毛泽东在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阐明了“洋为中用”的思想。具体而言,《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毛主席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过去我们一些人不清楚,人家的短处也去学。当学到以为了不起的时候,人家那里已经不要了,结果栽了个斤斗,像孙悟空一样,翻过来了……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毛泽东的“洋为中用”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可还是没有具体方法。我们究竟该如何“洋为中用”?
梁先生在这封信中告诉了我们他的答案。洋理论来自洋文化,洋文化产出洋理论,洋理论是洋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所以,我们应该先学习洋为洋用,再学习洋为中用。在研究“洋用”中要特别留意洋现象和洋理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应该思考洋理论是否真的能够解释洋现象?洋理论是从哪一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洋现象?更重要的是,洋学者是如何得出洋理论的?洋理论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认清洋理论的真面貌,之后才可以考虑如何“中用”。当然,对于明显不合适“中用”的洋理论,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研究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借镜(看清自己)、启发(打开思路)和教训(避入歧途)”[1]。
所以,不管是留学生还是其他科研工作者,应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首先放在“洋为洋用”上;其次,作为留学生,应该跳出书本,去深入地了解外国社会。在外国学习,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需要多看看当地报纸和杂志,闹市、坊间更要多走。多交洋人朋友,多参加社会组织。并且,作为留学生,不应该取洋名,而应该向洋朋友解释我们中文名的寓意。我们希望的是与西方同学平等相处,想要平等,或是得到对方的尊重,首先要有自尊。认同自己的姓名是自尊的起点。我们的中文名不论雅俗,都如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何能随意更替?这是子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起点。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政策分析
比较研究:论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经济三部曲之一
可持续性消费经济:两个循环,一个手段——经济三部曲之二
经世济民——经济三部曲之三
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
流域发展模式的选择
西部地区开发战略——来自国际与加拿大开发经验的一些启示
农村发展与市场经济:一套理论分析与一件实际工具
解“三农”之困
经济与几何
精明增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
规划战略:来自生态学的启发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一些城市与规划随想
高与低、快与慢、新与旧
城市规划的和谐与适度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一)——顺谈操守

相关阅读
巴西贫民窟协作式规划对我国城中村治理的启示——以贝洛奥里藏特市为例【抢先版】
鉴书堂 |《规划顺应复杂——公共政策的协作理性简介》译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