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北京地名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是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近年来,北京市的地名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栏目旨在向公众更好地普及与展示地名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琴棋书画诗酒花,

当时样样不离它。

而今万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每天都需要打交道的东西。在北京,以柴米油盐酱醋茶命名的地方很多,也别有趣味。



北京以柴命名的地方不少。诸如柴市、柴炭厂、柴儿胡同、辟才胡同(原为劈柴胡同),柴火阑胡同(今台基厂)。其中历史上最著名的,要算柴市了。

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元至元十五年(1278),南宋右丞相、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在押解途中写下《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后人传诵的名篇。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文天祥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就义的地方——柴市,就在今东城区境内。后来人在柴市附近建立文天祥祠,殿内有文天祥塑像。这个柴市是元大都的柴市。


此外,元大都还有一个柴炭市。《析津志》云:柴炭市集市在千斯仓。即今朝阳区光熙门外千斯坝附近。



北京以米命名的街巷有10多条。诸如东江米巷(东交民巷)、西江米巷(西交民巷)、米市口、米市胡同、米市大街、白米仓、禄米仓、米粮库、白米斜街、白米寺、细米营、细米厂、细米巷等。在这些以米命名的街巷中,以东西交民巷最为著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多国兵营、公使驻扎在此,改东江米巷为东交民巷,改西江米巷为西交民巷。


禄米仓、米粮库等是明清年间的皇家米仓,拥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


白米斜街,可能同积水潭码头有关。清代的名臣张之洞宅第就在白米斜街。

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米市胡同是与菜市口胡同平行的胡同。明代称米市口,曾是米粮集市。早年在这条胡同当中有六家会馆,曾是文人聚集之处,两侧多有名人大宅。清顺治时有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王崇简宅第。乾隆时有大学士潘世恩宅第、礼部尚书曹秀先宅第、礼部尚书任兰枝宅第。嘉庆时有御史徐宝善宅第。咸丰时有工部尚书潘祖荫宅第。光绪年间策划戊戌变法的康有为久居胡同内的南海会馆。



从前,东城区和西城区各有一条油房胡同,灯市口附近有条油勺胡同,皆因当年有制油作坊而得名。又因为这些胡同较短、较窄,后来就被附近的街巷并入了。如今,在《北京地名典》中已没有以油命名的地名了。


盐店大院,在东城区东马市大街,历史上曾是盐业制作和销售场所。

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北京东城区、西城区分别有酱房大院、酱房胡同、酱坊东夹道、酱坊西夹道。在其历史上多曾是制酱菜作坊所在地,并因此而得名。古代酱园酱菜十分流行,一般市民到酱菜园,买点酱菜自用或互赠亲友是一桩快事。

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明清年间,酒醋局胡同(后改为国旺胡同)是酒醋面局衙门所在地。《芜史》称:“酒醋面局,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与御酒房不相统辖”。在皇宫中另有御酒房。



在元朝,北京就有了以茶命名的地名,叫“请茶坊”。《析津志》说“请茶坊”在“海子桥北”。海子桥,即地安门外之万宁桥,俗称后门桥。元代通过漕运把南方产的大米运抵大都城积水潭码头,还将南方产的茶叶运抵大都城积水潭码头。积水潭码头沿岸,设有米仓、茶库。


明清时代北京西四牌楼以西称西大市街,至白塔寺左前近处有马市桥,马市桥北有大茶叶胡同、小茶叶胡同。早年崇文门外和宣武门外各一条茶食胡同,也是从明代就有的老地名,今分别称东茶食胡同、西茶食胡同。据说这一带曾是茶食房聚集之地。

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琉璃厂也有一条以茶命名的胡同,称茶儿胡同,明代称柴儿胡同,是明代琉璃厂堆放柴炭之所,后谐名为茶儿胡同。


北京素有“南城茶叶北城水”之说。今天以茶命名的地名,以宣南地区最多。马连道茶叶城附近有茶马西路,茶马北街、茶马南街,茶马街、茶马北小街、茶源路、茶马东路、红茶源西路等。


海淀皇庄有茶神庙。庙内供奉茶圣陆羽和火神祝融。颐和园西南方向有一条去西山碧云寺和妙峰山的山道,道旁有一古刹称万缘寺,附近居住着上百户人家,村名叫舍茶棚,因为早年此处曾有为登山敬香信众施舍茶水的棚屋而得名。


顺义牛栏山附近有个茶棚村。相传,唐王东征曾途经此地。村里的老百姓见唐军开至,便用茶水款待,唐王十分高兴。当时这个村庄是古代幽州的一个边远村庄,本来无名的,从此以后,就叫茶棚村了。

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怀柔桥梓镇有茶坞村、东茶坞村、西茶坞村,形成于元代,因此地有茶叶樟树而得名。当地人以樟树嫩叶加工成茶叶,芬芳甘美。该村邻河,设有船坞和摆渡,每年夏天,村里人就在此摆设茶摊,供过往船夫和乘船人畅饮。清康熙年间将此地统称为三茶坞


内容来源:北京档案

稿件来源:《北京档案》杂志

作者:王铭珍


相关阅读

人杰地灵的辟才胡同

丰盛那片儿往事

京城水迹 | 闹市中发现的古庵,竟在运河水系中占据着重要一环?

邂逅第一抹春色,这份赏花地图请收好~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之隔!

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地名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