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内容播报】2023年第 3 期目录

【内容播报】2023年第 3 期目录






规划研究


城市用地的财务属性——从用地平衡表到资产负债表

赵燕菁  邱  爽  沈  洁  曾馥琳

【摘要】用地平衡表是城市土地用途管制最基础的工具之一,但这一工具和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模糊不清。通过建立城市土地用途和会计三大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城市规划就可以清晰地刻画用地平衡和城市财务绩效的关系,从而打通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屏障。引入财务报表后,不同的城市用地可以根据其财务性质分为服务、收益和融资三大类。其中,Ⅰ类用地是公共用地,包括“七通一平”、学校、医院等提供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这类用地大部分是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直接收益的划拨用地;Ⅱ类用地是产业用地,包括工业、商业、办公、酒店这类可以带来现金流收益(税收)的用地;Ⅲ类用地是住宅用地。每一类用地在城市更新中都应采用正确的模式,才能满足城市的财务目标——可持续的资产负债表。

传统民居现代宜居问题的路径系统分析

张  泉

【摘要】面广量大的传统民居如何做到既保护传统文化,又能够现代宜居,事关民生和发展,也是普遍存在的难题。本文针对仍然用于居住的传统民居如何解决现代标准的宜居问题,从保护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经济政策等五个领域,针对当前保护工作的实际状况,系统梳理需要改进、改变、补充的内容、路径,并提出“质量分级,目标分类;真实保护,活化演进;文脉清晰,宜居为本;整体创造,有机更新”的原则导向。




本刊特稿


处理“六大关系”,营造“六个场景”——超大特大城市背景下现代乡村规划建设的成都实践

谢瑞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乡村地区是与城市差异而等值的战略性空间,如何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成都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实践,将成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总结为对“人城”“人地”“人景”“人治”“人居”“人产”六大关系的处理,同时结合成都的实践探索,按照公园城市的场景营造理念,提出超大、特大城市乡村区域应营造“自然生态场景”“现代产业场景”“和美人文场景”“品质生活场景”“大美乡居场景”“社区治理场景”六大场景,推动乡村区域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


论《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视域、法律秩序与体系衔接

吕一平  赵  民

【摘要】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重大部署以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也在推进之中。本文基于法律体系化这一视域,研究《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定位、进路和模式,并讨论新法的法律秩序与体系衔接问题。首先阐述国土空间规划立法与法律衔接主题,提出为了克服以往空间性规划的体系复杂、法律之间不相协调等问题,宜单独制定国家层面的空间规划法律,并理顺各项相关法律的关系。然后论证《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进路、模式和法律体系的内在关联,提出应首先制定空间规划的“基本法”,待条件成熟后再推进法典化,包括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与《国土空间规划法》作体系性整合。进而阐述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空间规划治理法律秩序问题,涉及规划编制审批与事权衔接、规划监督和责任机制、公共利益与权利保障等内容。最后就《国土空间规划法》的制定和施行,从体系衔接和事项衔接两方面阐释与现行法律体系的具体衔接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机制

李如海

【摘要】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对现行国土空间规划立法滞后、立法阙如和立法模式选择盲从等一系列问题,急需从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理论层面进行探究,以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价值取向。运用价值分析方法,发现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价值取向包括国土空间正义、规划管控有效、资源配置均衡、国土空间安全等方面。在国土空间规划立法中,应当通过合理划分规划事权、依法推进规划参与、高效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等路径,供给优质空间产品,保障空间权利实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统筹空间发展安全,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价值目标。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响应机制研究——以欠发达地区为例

许丽君  袁敬诚  李  超  刘东方

【摘要】国土空间是生产要素的物质载体,优化生产要素空间格局、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为要素的集聚和扩散提供空间和渠道,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中,市场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但也出现了因要素单向流动造成的区域经济差距扩大趋势,以及因垄断造成的市场分割。随着国家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欠发达地区市场化发育程度低、政策壁垒较多,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要素市场化,是构建双循环、建立国家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与生产要素的互馈机制,立足于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现状,从自然资源资产入市与空间权益界定、资源配置与控制线体系划定、区域协同与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人口流动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城乡互动与城镇等级规模体系确定、精明收缩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六个方面,探讨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与国土空间规划响应机制。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域总图表达研究

程茂吉  罗海明  陶修华

【摘要】土地使用规划图是体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空间安排意图的核心成果。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定位,决定了其市域用途管制主要解决集中建设空间和非集中建设空间的分区问题,也相应决定了市域土地使用分区表达的深度。要基于市级总体规划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及相应的空间管控、规划传导需要,适应规划实施管理刚弹结合的需要,科学设定市、县(区)、乡镇域不同空间尺度土地使用分区分类表达深度,结合集中城镇建设用地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指标不同的管理特点,合理确定支撑市级总体规划刚性管控和有效传导作用的市域土地使用规划总图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





土地利用


新标准实施后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变化研究——基于用地管控的视角

段文婷  陈有川  李玟希  岳  勇  张  颖

【摘要】合理管控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是实现城市集约、高效、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走好我国城镇化后半程的迫切要求。本研究从建设用地管控视角,分析新标准实施以来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及超标城市占比变化,结果表明,二者均继续增加,且不同等级、不同地区城市之间差异明显,建设用地管控压力较大。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影响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超标度的主要因素,发现超标度除受到城市原有用地水平、区位、等级影响外,社会经济发展也对其有一定作用。据此建议综合考虑城市区位、等级差异开展城市建设用地差异化管控,并结合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公共财政状况等具体情况来进行弹性调节。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据胜:一种基于风景视角考量建设用地的规划理念
李小龙  王晨阳  王树声  杨思然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彩页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甄家湾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段德罡  贺  俊  高丹琳






住房规划


北京市住宅租金影响因素空间分异研究

刘  涛  刘嘉杰  唐  琳  陈家实

【摘要】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事关居民生活福祉,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以北京市为例,利用GWR模型对住宅租金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差异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北京住宅租金呈现中心-外围梯度递减和北高南低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时存在局部高值和低值集中区;(2)中心区位优势、公共交通便捷性,以及商业、教育、游憩等邻里环境的质量与可达性对住宅租金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3)各因素对租金的影响作用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异,中心区位条件与就业机会分布叠加对住宅租金产生影响,地铁分布的积极影响突出体现于郊区,邻里环境的影响在局部生活圈内呈现强空间依赖性。最后从资源均衡布局和人群需求的角度探讨了实证结果的规划意义。
轨道交通出行下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探讨——基于深圳的观察

朱文健  邓圆圆  李星星

【摘要】轨道站点周边地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诸多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策略之一。本文以深圳市2011—2017年竣工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为对象,对保障性住房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关系和被保障居民轨道交通出行的便利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已竣工项目并未体现出优先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布局的选址策略,各行政区情况差异较大。建设量最大的公开购买型住房和公开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轨道交通站点覆盖下的居住人口比例较低。保障性住房项目轨道交通线路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3条轨道线路交通站点周边。保障性住房较多分布在早高峰进站客流量较大的站点附近,部分站点可达性较差,给居民通勤出行带来不便。轨道站点周边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为居民解决住房和出行两大难题,但也需考虑:轨道交通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时序性问题;不同用地的供应分配,协调土地开发利用和轨道交通利用的空间匹配问题;被保障群体的差异性,保障性住房规划需综合评估、滚动调整等问题。




乡村规划


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基因识别与图谱构建——以黄陂大余湾为例

尹智毅  李景奇

【摘要】中国的农业与乡村发展源远流长,然而作为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编制还没有相对明确的技术路线可循,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景观基因理论提供了一种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析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新视角。首先,分析了景观基因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背景;其次从景观基因提取、图谱构建、GIS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基因的研究现状;最后以黄陂大余湾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对其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和图谱构建,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产业振兴下的乡村产业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以武汉市东西湖区都市田园综合体为例

王  蒙

【摘要】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需要空间保障。在城乡深度对话的新时期背景下,乡村产业存在跨界协同难、空间精准匹配难、产业落地生根难等困境。在产销一体化、高效科技化、管理园区化、服务总部化、品牌标准化的产业迭代趋势下,分析不同乡村产业形态的空间特征,提出“功能小镇-特色乡村-农业产业协作园区”的三级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以东西湖田园综合体为例,通过单元构建、单元分解、弹性管控三大策略,探讨在田园功能单元内实现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村带园的“辐射带动-腹地支撑”良性循环。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内容播报】2023年第 3 期目录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内容播报】2023年第 3 期目录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内容播报】2023年第 3 期目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内容播报】2023年第 3 期目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