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位于5号楼A-203、205,为学院文化遗产教学和造型艺术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空间,同时是与社会各界互动的交流平台。
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研究生院师生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学脉来源于抗战时期的延安革命文艺,产生于遗产保护蓬勃发展的21世纪之初,始终关注乡村、民族和传统社会,在服务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的进程中积极寻求自身定位。

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师生参观民间美术陈列室
2023年3月29日,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部分师生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两个部门渊源密切、交流频繁,目前均开设有人类学、民间美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具备密切合作的潜力。各位老师针对今后的联系、交流进行了初步计划,希望能够利用课题、下乡、讲座等机会共享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便利的学习条件,进一步扩大民间美术学科的影响力。参加此次交流的教师有董永俊、段牛斗、何贝莉、姜昕宇、王沂、杨茉、张愉,以及“田野调查·口述史”课程2021级本科生。

研究生院学生参观民间美术陈列室
2023年4月10日,由课程负责人、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何贝莉老师带领,研究生院“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申报”课程2022级博士研究生参观民间美术陈列室。各位同学主要从事造型艺术创作和研究,在参观过程中,对民间美术学科史及藏品表现出浓厚兴趣。董永俊首先对代表性藏品进行详细讲解,之后介绍了非遗中心近年来的主要工作,尤其是《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八卷本,青岛出版社,2018年)的调查、编写,成为中国民间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中央美术学院的民间美术调查与研究始于建校之初,到1980年成立“年画连环画系”,1986年改为“民间美术系”,1994年改为“民间美术研究室”,直至2002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民间美术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和保护始终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特色。民间美术陈列室藏品主要来自1987至1989年间由杨先让、靳之林、冯真、乔晓光、吕胜中、杨阳等参与对黄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十四次考察,之后由杨先让和杨阳整理形成《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另外,陈列室也收藏有原民间美术系的一批教学、研究资料。因此,民间美术陈列室始终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的发展路径相伴随,既有藏品展示,也为学术回顾。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及民间美术陈列室充分利用丰富的藏品资源,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不仅为人文学院常规课程和课外活动提供支持,也成为与其他院系、校外机构的交流平台,在教学和接待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今后,将继续开展对于藏品的展示、研究和利用,积极参与构建文化遗产学术共同体。
撰文:段牛斗 董永俊 审定:黄小峰 陈捷
相关链接:

美 术 遗 产
专业学术资讯
优质阅读体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研究生院师生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