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评选结果已于2023年3月31日公布。本次共评出获奖项目465项,其中一等奖48项,二等奖140项,三等奖277项,表扬奖120项。清华同衡规划院共计获奖39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2项,表扬奖3项。现将我院获奖项目汇编发布,与行业专家、同仁分享规划实践成果,探索规划创新应用。敬请持续关注!
北海市总体城市设计
项目完成单位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
徐刚,冯刚,廖胤希,陈牡丹,苏悦,林融,俞宙,白旭,高慧杰,班宁宁,伍春谊,邓国安,邓秋野,甘宇锋,卢武策
面对新时期·拓展新维度·创造新价值
— —北海市总体城市设计
◾ 项目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 项目规模:约386.3平方公里
◾ 完成时间:2020年2月
◾ 其他获奖情况:2021年度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一等奖
◾ 承担部门:详细规划二所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规划面积约386.3平方公里。北海作为一带一路历史与21世纪要塞城市,在国家战略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7年习总书记考察北海,明确指出,北海需要建设成为广西现代综合服务的战略支点,面向北部湾区域,做好向海经济。
本次总体城市设计起源于2018年北海市政府所主持的北海“规划季”。其核心任务是在国土空间规划时期重塑城市形象与品质;同时面对北海向海发展的战略使命进行空间响应。

北海总体城市设计的范围介绍
项目构思
曾经的北海过于依托稀缺海景资源,在高速开发时期,大量建设项目涌入,抢占“一线海景”,在沿海进行蔓延式开发,造成了诸多城市问题:
-
沿海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原生海景面临生态挑战;
-
滨海空间公共性缺失,“地产化、私有化”严重,活力不足;
-
滨海与腹地关联减弱,前者冲动开发,后者动力不足,人居环境品质不高,秩序杂乱;
-
其他特色资源保护不足,历史文化要素缺乏传承;
-
追根溯源:资本主导的城市开发,过度依赖特色“海”资源,导致城市空间生长无序、城市机能内外失调、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核心策略
基于此,项目遵循三组策略,以问题为抓手、以目标为导向,系统推进总体城市设计:
策略一:回归城市发展规律本源,构建符合北海特质的空间生长动力模型
规划挖掘了北海各个历史时期的建城秩序:因海而生,沿海发展,分层生长;并在社会内涵上,形成了“海-沿海-腹地”的分层联动态势。
沿海着力导入外向功能,形成城市吸引力;腹地着力建设内需型公共设施,聚集城市发展动力。通过沿海与腹地协同,实现海城一体发展。


北海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研究——城市分层生长 均好向海
时至今日,北海的建设依然在一定层面上延续了这种内在的社会空间组织秩序:
居住社群圈层分布,房价消费圈层划分,产业功能圈层分化,公众参与及行为大数据的分析均坚定了沿海与腹地圈层化的特质倾向。
以此,确立外向内生的城市自身规律本源,构建符合北海特质的空间生长动力模型——
分层:尊重市场内在规律,充分体现空间资源价值的分层表达;
向海:以公共价值为导向,强化内优外联,构建和谐的滨海-腹地联动关系;
沿海强化外向引力构建,腹地强调内生动力支持;
以此统筹资源分布、引导空间分类、梳理联动轴线、强化内外联通,最终实现海城一体发展格局。

北海城市“分层向海”的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落位到具体空间:
1、延续区域山海大势,积极促进铁路搬迁,释放沿线绿色空间,提升腹地价值。
2、梳理潜力空间节点,分层分类引导。腹地,建设投资公共服务产品,完善内生服务;沿海,以多元外向服务职能,引领城市能级提升。
3、强化空间节点的轴线联动,通过统筹策划,形成引领全域的核心空间骨架。
4、梳理向海通道,划分城市发展单元。保障每个单元内,腹地和沿海均衡开发,统建均好。

促进铁路搬迁,利用腹地绿色资源,优化空间条件

梳理空间节点,通过设计引导,促进土地价值提升

轴线联动城市潜力空间,形成一体发展态势

各个发展实施单元共享向海通道
策略二:落实人民城市的空间价值观,构建“乐活-秩序-特色”的梯级空间建设标准
以“幸福城市”为基调,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回归都市乐活初心;以“品质城市”为保障,秩序化统筹城市空间本底;以“魅力城市”为追求,凸显城市特色基因,提升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通过多元专题研究,整合汇编出北海的空间系统梯级建设标准。

核心价值引领的梯级化城市建设引导标准
面向“幸福城市”,整合具有普遍共识的设计理念,凝聚成适宜北海兼具推广价值的基础建设要求。以公共中心系统为例:从真实需求出发选择并制定数量适宜的公共中心,形成契合北海尺度的两级体系,实践公平均享的空间格局。

人居基础要求示例说明
面向“品质城市”,明确“分层向海”的建设原则:“沿海大情怀、腹地小生活”。体现为:公共中心“沿海外向、腹地内生”;绿地开敞空间“沿海生态,腹地生活”;街道空间“沿海漫游,腹地怡观”;城市风貌“沿海清丽,腹地繁盛”;建筑高度“沿海岛高湾低,腹地视廊明晰”等。以此,形成各个系统的核心设计要点。

公共中心“沿海外向,腹地内生”引导示例说明

绿地开敞空间“沿海生态,腹地生活”引导示例说明
面向“魅力城市”,尊重地域人居空间特质和本土传统生活习惯——从人本特色诉求出发营造城市特色空间:
公共中心,强调“小巧精致,一心一品”;
开敞空间,倡导“一园一景,幽幽林荫”,构建专属北海的特色纳凉体系;
街道空间,传承老北海街巷邻里形态,延续“乐趣交往”的社区生活;
城市风貌,提炼特质要素“百态骑楼”,创新演绎“百变风情”;
城市高度,强化“冠岭凸显,历史突出,传统协调”,“原则总控”结合“一地一议”,凸显特质空间;
最终,通过“主题串联”特色片区,形成“沿海丝路显韵,腹地新轴暖城”的特色城市格局。

回归“乐趣交往”的社区街巷生活特色建设示例

“百态骑楼”的特色化设计演绎示例
策略三:创新编制方法与成果形式,构建“公众-专家-政府”多元共治的城市共同体
在公众参与层面,通过全域问卷发放,行为样本研究,典型社区参与式设计以及“和谐新社区”行动计划的制定,创新探索公众对顶层设计的全过程参与方式。


全过程参与式设计
专家智库联合,通过组织“规划季”,对接总体规划,统筹各片区详规的协同编制。通过多轮讨论与反复校核,形成分区及地块两级导则成果,保障核心设计要求向城市和片区两级法定规划的传导与落实。
制作城市宣传片,将设计的核心成果转化为城市形象传播媒介,广泛凝聚各界共识。凝练设计总则,将设计语汇转换为管理语言,强化顶层共识,指导全域行动计划的近期实施。
在精细、科学、管控为核心语汇的国土空间规划时期,本次大尺度城市设计探索了在时间演变-空间营造-社会发展三重维度的设计表达,以及在多元价值诉求之下的空间协同和管控体系。通过归纳总结,项目组还发表了多篇技术论文于核心期刊,以期对同类型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关链接
编辑/排版|王淑芸
供稿|清华同衡 详细规划二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 | 北海市总体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