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京城古迹

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岁月积淀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世界遗产与文物古迹,它们既是北京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也记录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人文风情。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京城古迹”栏目将带您“微观古迹,纵览京史”,通过一个个文物古迹的挖掘与科普,逐渐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以功能分类为横轴,以历史时间为纵轴,去展现那一筑一物的历史变迁和建造艺术,去讲述那一时一地的文化精神与市井生活。


大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部的阳台山麓,建造时间可追溯至辽代。辽咸雍四年(1068年)沙门志延所撰的《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文对清水院(即大觉寺)已有描述,可见建寺时间还要早于1068年。


阳台山者,蓟壤之名峰。清水院者,幽都之胜概。跨燕然而独颖,侔东林而秀出。……山之名,传诸前古;院之兴,止于近代。


金代,金章宗完颜暻在西山一带开辟“游览之所,凡有八院”,大觉寺被纳入八大水院之一,仍然延用前名“清水院”。完颜暻是金代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时府库充盈,他本人则受汉文化影响,专攻徽宗瘦金体,热爱建设和游赏园林风景。大觉寺至今仍保留着不少金代遗迹,如功德桥头的石狮、龙潭栏板上的石刻等等,是金章宗八大水院中保存最完好、资料最丰富的一个。


金、元易代之际,清水院作为前朝旧宫,一度陷于颓败。元代更名灵泉佛寺,并很快再次败落,直至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奉母孝昭太后命重修灵泉寺,并更名为大觉寺,之后正统十一年和成化十四年又分别再次修缮,奠定了今天的建筑格局。明末,大觉寺再次破落,直至康熙五十九年,大觉寺的清幽禅意为当时的雍亲王胤禛所看重,他出资修缮了大觉寺,又力荐与其交往甚密的迎陵禅师任住持,经此,大觉寺再次名声大振,成为北京近郊的伽蓝圣地。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大觉寺平面图(资料图)


千年大觉,因泉而名


大觉寺沿用伽蓝七堂形制,但在朝向上与大部分辽金寺庙一样是坐西朝东布局,分为北、中、南三路院落。这种布局方式,一方面应和了契丹、女真等族崇拜太阳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与灵泉流势相和。 


单从“清水院”“灵泉寺”等名称的变迁就可以注意到,过去大觉寺的灵泉之妙。大觉寺因泉而建,山泉源自寺外李子峪峡谷,伏流入寺,在寺内最西端龙王堂前汇聚成龙潭,然后分为两股绕中路建筑顺流而下,形成石渠、碧韵清池、玉兰院水池、功德池等多处景观。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龙王堂旧照(资料图)


寺中灵泉美景、静室禅音吸引着清皇室的目光。康熙五十九年,伽陵禅师在雍亲王推荐下任大觉寺住持,并刻碑记事。这并非偶然,早在两年前,雍亲王就曾到访过大觉寺,并留下了“香台喧鸟语,禅室绕泉鸣”的诗句。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高宗弘历下旨在大觉寺刊立《御制重修大觉寺碑》,以示正统。同年五月,乾隆驾临大觉寺,留下一首题为《初游大觉寺》的绝句。诗中写到:


……云湫泄山半,下注如垂绅。循流登其巅,乃至水之源。不溢亦不涸,彻底石粼粼。……


乾隆以写实的语言描绘了大觉寺清泉瀑布的盛景,引人浮想联翩。


皇室之外,过往民间志书、游记等也多对灵泉有所记载。其中《天府广记》中这样描述:


水源头两山相夹,小径如线,乱水淙淙,深入数里,有石洞三,旁凿龙头,水喷其口。右前数十武,土台突兀,石兽甚钜,蹲踞台下,相传为金章宗清水院。章宗有八院,此其一也。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功德池水波粼粼

(图片来源:北京大觉寺)


清道光年间完颜麟庆所著《鸿雪因缘图记·大觉卧游》则描述得更为生动,读之如身临其境:


垣外双泉,穴墙址入,环楼左右汇于塘,沉碧泠然,于牣鱼跃。其高者东泉,经蔬圃入香积厨而下,西泉经领要亭,因山势重叠作飞瀑,随风锵堕,由憩云轩双渠绕溜而下,同汇寺门前方池中,……余乃拂竹床,设藤枕,卧听泉声,淙淙琤琤,愈喧愈寂,梦游华胥,翛然世外。少醒,觉蝉噪愈静,鸟鸣亦幽,辗转间又入黑甜乡。梦回啜香茗,思十余年来值伏秋汛,每闻水声,心怦怦动,安得如今日听水酣卧耶。寺名大觉,吾觉矣。


作者完颜麟庆是金世宗后裔,官至河督,对于夏汛治水颇有经验,每逢汛期都要随时待命,也因此格外珍惜卧听流水潺湲的惬意。今天我们读起,仍能感受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竹床藤枕、泉淙鸟鸣,高卧泉台醒复睡,不知今夕何夕兮的快然自得。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鸿雪因缘图记》中所绘大觉寺憩云轩及后山园林之景


大觉寺的泉水不仅可供人欣赏流连,也是寺内僧人起居的日常用水。泉水流经北院香积厨(厨房),汇成“碧韵清池”,可供僧人日常饮食使用;水流环绕南北两路院落,水质清洁甘冽,滋润着寺院的一草一木,无论是玉兰银杏还是鼠李古柏,都在泉水的浸润下枝繁叶茂。


在泉水的滋养下,大觉寺内形成了众多以植物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景观,如“古寺兰香”“千年银杏”“鼠李寄柏”“松柏抱塔”等,其中又以“古寺兰香”为最。《离骚》中对木兰多有推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以木兰喻高洁品质。这种隐喻在后世广为使用,使木兰的高洁意象深入人心。北方气候寒冷,并不完全适宜木兰生长,同科植物玉兰却可以长得很好,因此这种美好寄托也渐渐沿袭到玉兰上。大觉寺内的玉兰相传为雍正年间迦陵禅师手植,距今已三百余年历史,每年清明前后繁花满院,吸引着四方来客前去探访。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玉兰开放实况

(图片来源:北京大觉寺)


古寺兰香掩映下的文人轶事


大觉寺选址依山就水,几代皇室驻跸修缮,逐渐形成了优美完备的寺庙园林景观。虽然阳台山距离香山、潭柘山以及北京老城相对稍远,但仍旧以其清泉花木吸引着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的登临,他们留下的诗文游记和人文故事,也让后来者得以感怀乐道。


万历年间,当时的大觉寺陷入凋敝,进士王嘉谟游览大觉寺后,眼见满园颓败景象,感叹当初明皇室再三驻跸修缮的盛景已无处追寻,留下《北山大觉寺》诗: 


石磴何年驻跸临,松槐气色尚严深。晴云十丈屯寒翠,飞瀑半空喧昼阴。清水不流陈粉泽,灵泉习听晓钟音。盘跚圮阁看碑碣,故苑风光无可寻。


康熙年间,皇帝巡游西山,纳兰性德随行,一行人由瀛台至大觉寺,经寨口、戒台寺,最终在潭柘寺驻跸。纳兰性德对大觉寺的寂寥幽静十分触动,写下了《浣溪沙·大觉寺》:


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春赏玉兰,秋赏银杏

(图片来源:北京大觉寺)


道光年间顾太清和爱新觉罗·奕绘夫妇二人游访大觉寺后,分别作诗《三月晦同夫子游黑龙潭至大觉寺路经画眉山》和《宿大觉寺》,后者对大觉寺景色多有描绘:


迢迢大觉寺,远在西山隈,薄游散烦暑,絺衣扑黄埃。山僧睹客面,知自尘中来,引我登上池,清泉喷龙腮,洗涤法眼净,盥漱烦襟开。……振衣绕佛座,观树下层台,百围古银杏,毫末何年栽?罗生子孙枝,各具梁栋材。迤南更幽洁,竹木久徘徊,绿玉拂睛霭,凉风吹碧苔。翛翛憩云轩,御笔挥香煤,飞瀑浅户闼,盈耳喧风雷,激荡长松根,落地成渊洄。平生岩壑志,恋此不忍回,暂借禅房宿,况无公事催。云阴晚峰合,雨意润金罍。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大觉寺内柏木幽深

(图片来源:北京大觉寺)


到了近代,大觉寺依然是大师学者所喜爱的游览地。1929年,冰心与吴文藻在燕园举办婚礼过后,便乘专车前往并夜宿大觉寺,以大觉寺的清幽开启下一段的生活旅程。1934年,朱自清、陈寅恪和俞平伯相约游访大觉寺,寺内古玉兰的美丽与生机令朱自清十分感动,他留下了一首打油诗,用活泼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大觉玉兰之美:


大觉寺里玉兰花,笔挺挺的一丈多;仰起头来帽子落,看见树顶真巍峨。像宝塔冲霄之势,尖儿上星斗森罗。花儿是万枝明烛,一个焰一个嫦娥;又像吃奶的孩子,一支支小胖胳膊,嫩皮肤蜜糖欲滴,眨着眼儿带笑涡。上帝一定在此地,我默默等候抚摩。


时至今日,每逢玉兰盛开、银杏飘黄,这座古老的寺庙都会吸引着远近游人前去探访,而寺中碑刻上的文字记录,和不同年代的古迹景观,也将经由一批又一批游人的语言和文字记录,向更后来者讲述下去。



参考资料

[1]苗天娥,景爱.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上)[J].文物春秋,2010.

[2]王奉慧.北京大觉寺寺庙园林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C]//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同心出版社,2008:245-255.

[3]西山大觉寺的白玉兰,数百年来触动了多少文人的心[N].北京晚报,2023-02-28.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平台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京城古迹丨千年大觉,碑石悠悠

京城古迹丨踏花归去马蹄香——明清北京的岁时风光

京城古迹丨前往延庆腹地,探访这座600余年的京郊古城

古刹悠悠春意深,这里的寺院书卷气浓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之隔!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