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15日,2023测绘地理信息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测绘学报》学术年会在广州东方宾馆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测绘学报》主办,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指导,我院和广州大学联合承办。会议邀请了李德仁、刘经南、陈军、魏子卿、王家耀等院士及500余位测绘行业的“杰青”、“长江学者”、相关科技工作者,围绕“测绘地理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深入研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邓毛颖局长、邓堪强副局长,我院邓兴栋院长、林鸿副院长、何华贵总经理助理参加。

2023测绘地理信息高质量发展论坛
暨《测绘学报》学术年会现场
开幕式上,邓毛颖局长代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致辞,他指出,当前广州正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切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抓手,其中,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在促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融合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测绘学会宋超智理事长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目前正加速与各类新技术融合,助力数字经济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后,李德仁、刘经南、陈军三位院士就智能遥感卫星、智能PNT、实景三维体系等内容作主旨报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我院林鸿副院长作“城市感知与空间治理关键技术与应用”主题报告,从研究基础、技术框架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广州城市发展规划与治理中的政策、理论、技术等背景基础,并通过6个典型案例阐释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空间治理中的“广州实践”,展现了院“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宗旨和作为高端技术智库的能力与担当。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教授
报告主题:珞珈三号01星——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遥感卫星
高精度实时智能的卫星遥感系统是夺取全球“制空间信息权”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国家安全、服务国民经济的重要新型空间基础设施,也是当前世界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全球首颗互联网智能遥感科学试验卫星——珞珈三号01星实现了多模、开放、智能、互联的遥感信息实时服务,实现了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实时服务模式、任务驱动的在轨高精度定位与智能处理技术、多模开放智能互联等多方面的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教授
报告主题:智能PNT
定位(positioning)、导航(navigation)、授时(timing), 简称PNT, 是人类在长期感知、认知宇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后, 产生的与经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时空位置概念。智能PNT技术的发展途径应该多从广泛生命体的PNT智能中寻找源头、思路和启发,同时也应吸取当今人工智能的研究精华。无疑,类生命体PNT智能和类脑PNT智能及其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当前和未来智能PNT的研究前沿、制高点和突破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
报告主题:实景三维中国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已纳入“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这是落实测绘“两服务、一提升”的重大举措,是基础测绘的新起点。未来的努力方向是要从实践出发,到实践中去。通过厘清概念,梳理实景三维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构建具有层次关系和粒度的体系化的知识系统,形成实景三维中国的知识体系框架。将经验上升为可重复、可复制的普遍性知识,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和结构、且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的知识体系,并促进知识和应用融通。
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报告主题:城市感知与空间治理关键技术与应用
报告阐述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空间治理中的“广州实践”。通过广州“酷城计划”、南沙软土防治、广州名城数字化建设、21条产业链研究、康鹭片区治理6个典型案例,深刻解读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引风入城”调节广州气候温度、监测街区尺度热环境;南沙地面沉降监测、评估与风险区划、防治;城市更新要兼顾历史建筑保护,留下乡愁;产业和用地保障,助力广州产业优化升级和精准招商;高密度地区精细化城市治理等多方面的具体应用。
15日上午,魏子卿、王家耀、李清泉(朱家松代报告)三位院士专家以“利用第二大地边值问题确定似大地水准面”“关于地图学科学地位与发展的思考”“重大基础设施变形监测技术、装备及应用”为主题做了报告分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圳大学教授
报告主题:利用第二大地边值问题确定似大地水准面
我们有理由看好第二大地边值问题的应用前景,它符合大地测量的发展方向。目前第二大地边值问题应用的一个限制是有GNSS大地高的重力数据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对策应当是,一方面要花大力气获取更多新数据,另一方面也要更加关注历史数据的有效利用。研究表明,用大地水准面高或高程异常的近似值(例如用全球引力位模型计算获得),改化现有重力点高程(从正高或正常高到大地高)的方案是可行的,高程改化并不至于严重伤及大地边值问题的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南大学教授
报告主题:坚持守正创新——关于地图学的科学地位与发展的思考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要重视地图学的基础研究,包括地图学基础理论研究、基础技术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要深刻认识地图学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渗透融合的特点,积极探索和研究学科交叉背景下地图学新的研究领域和分支学科。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
报告主题:重大基础设施变形监测技术、装备及应用
我国基础设施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维护投入高、社会影响大。这些大规模工程建筑物的服役状态不断发生变化,变化超过一定限度时将会引发事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对重大工程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和物理属性进行高精度、高频次精密测量,以精准评估其服役状态。为了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动态精密工程测量技术需要向智能化测绘迈进,实现信息感知智能化、数据处理智能化、测量服务智能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监测需求。
15日上午的学术沙龙上,我院何华贵总经理助理围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围绕“两服务、两支撑”要求,提出了“地理信息+”创新融合的发展思路。

何华贵总经理助理(右二)参与学术沙龙
我院立足技术探索、建设管理和实践应用的多维创新,开展新型基础测绘和实景三维的研究和实践,基于国产软硬件装备,建立起自主可控、高质高效的数据采集、处理、产品制作全流程新型生产模式,构建平台级和要素级多人在线协同的“数字工厂”,形成了一套低成本、标准化、安全可靠、高效的测绘生产体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支撑力量。
供稿|办公室、测绘事务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院士专家齐聚广州,测绘地理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我院成功承办2023测绘地理信息高质量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