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到,经过改革开放后城市快速扩张时期,上海已逐步进入存量更新的城市建设阶段。在全球城市竞争深化、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如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切实改善人民日常生活体验等本质问题。聚焦公共性与日常性的公共空间建设也成为上海城市空间转型的路径之一。近几年上海以“全球卓越城市”为愿景,在城市发展思维、空间转型、治理模式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一批典型项目体现了上海城市在公共性、日常性公共空间建设方面思考与实践的新维度。
本文转自:建筑师 The Architect , 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23年2月刊,总第221期。欢迎分享。
【作者简介 】
支文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时代建筑》杂志主编;
王欣蕊,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时代建筑》学术助理;
张懿文,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大阪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地球综合工学专攻博士研究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房地产市场模式的引入和地方政府更高的财政权限在上海引发了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过程塑造了上海标志性的天际线,也逐年接近土地资源的底线。21世纪初,全球城市竞争白热化,许多国际大都市先后启动新一轮城市更新计划以吸引资源、提升国际地位,如2004年伦敦市的中央活动区(Central Activities Zone)规划、2002年起东京都核心区的连锁再开发项目等。在自然资源制约和全球城市竞争升级的背景下,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上海进入城市建设的转型期,由增量开发阶段逐渐过渡到存量更新阶段。
存量背景下,城市的卓越不仅在于资源、资本与人力的扩张,更在于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本文关注数十年间上海在城市发展思维、空间转型、治理模式、公共空间建设等领域中展开的探索与尝试,探讨上海城市公共价值导向的变迁、城市公共空间如何成为空间转型与城市治理的一种有效途径及在建设具有公共性、日常性的公共空间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城市发展新阶段与新思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以对外开放的市场机制连接国际经济,以行政分权方式实现经济市场化。这种制度让中国近40年来都保持了高速发展。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建设活动的宏大叙事导向。经过1980年代的居住环境整治、1990年代的城市中心区建设;2000年代,城市开发已趋于土地等自然资源底线,城市更新问题逐渐受到关注。2010年,上海中心城区已基本完成建设,在市域总面积中的占比超过纽约、东京等同级国际都市。2014年,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超过2020的最高规划目标,这促使上海以更强力的措施遏制增量开发,提出“建设用地零增长,工业用地减量化”的主张。2015年《上海城市更新实施办法》颁布,201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报,标志着上海城市建设正式进入存量土地利用、城市空间有机更新的新阶段。顺应存量时代,上海城市发展遵循“多目标、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原则,更多注重如何改善中观和微观的城市空间品质,近年来成果颇丰。
在2010年以前,城市建设由政府部门管理,开发商等大型资本、学术咨询机构等专业力量共同实施影响,总体以经济利益为先。从人本角度看,以经济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剧烈变动虽是城市建设的必经阶段,但管理模式不免忽略居民需求和地方归属感,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上海十多年来的城市更新实践中,城市“治理”模式出现并日益成熟。“治理”是一种以协调而非支配为基础的过程,依赖公私部门持续的相互作用。具体到上海的项目,便是专家负责项目导向,基层政府全程参与,社区组织负责协调,设计团队进行“陪伴式”设计。物质空间和协同机制的更新自下而上地带动整体观念的更新,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向多样性发展。自上而下、统筹规划的城市管理与自下而上、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优势互补、双线并行,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公共空间作为上海空间转型与城市治理的一种途径
在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时期,城市空间资源存在分配不均、同质化的现象。同时,城市管理向度较为单一,如项目中各方能动性发挥不足,居民主体感缺失等。存量发展时期,要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建设具有真正公共性与日常性的公共空间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公共空间更新与再生产能够优化空间资源、丰富治理模式。就优化空间资源而言,以“人民至上”为理念的公共空间实践将更多的资源与民众共享,改变了“现代建筑的城市完全没有脉络,只有单体建筑的聚集”的状况。公共空间项目连接各功能片区,织补城市系统,给予城市合理的秩序与良好的可达性。就丰富治理模式而言,公共空间项目带动制度灵活化,降低项目的沟通成本。在这两个维度上,建设具有公共性与日常性的城市空间能促进上海向更高的城市能级发展。
公共性是塑造城市体验感与人民参与感的关键。玛格丽特·科恩(Margaret Kohn)将公共性分为三个核心维度:所有权、连接性、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马修·卡莫纳(Matthew Camona)将主体间性扩展为“功能”与“观念”,提出“所有权、进入和使用是保证空间公共性的三个方面” 。也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应当具有良好的可达性、让市民真正拥有所有权、能被充分使用这三个特征。
在可达性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能衔接城市系统中本互不兼容的功能,将更多空间资源开放给民众。在所有权方面,公共性则代表建设过程得到市民充分的参与。市民离开私人领域,为自己所在的居住环境问题开展讨论和行动。在充分使用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成果通过公共活动的总结与宣传,真正被广大市民感知进而触发活动。如克莱尔·库珀·马库斯(Clare Cooper Marcus)所说,人性场所必须鼓励不同群体使用它。
日常性公共空间概念见于玛格丽特·克劳福德(Margaret Crawford)的《日常性都市主义》一书。日常性的公共空间模糊了公共与私人的边界,其暧昧、矛盾的生活方式构成新的公共空间逻辑。爱德华·索亚(Edward W. Soja)认为日常性空间是物质空间与想象的空间表征的创造性结合。日常性的公共空间既包含物质性的日常生活与功能,又指向人与人基于精神连接的多样交往活动,其上,还有政治、经营等公共事务构成的活动领域,它们表现出多元、复杂、有时矛盾却和谐共存的特征。
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认为空间既是社会生活的容器,也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生活层面上,日常性即是融汇不同类型的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与服务设施。社会关系层面上,日常性有助于重建市民的精神连接。而在治理层面上,日常性体现在公共事务处置的灵活与多元化,构建自生自发的微秩序。在日常性公共空间中,人们可以如列斐伏尔所说,“通过实践活动,通过思考、诗歌、爱,完成日常生活的质的飞跃”。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愿景下的上海实践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上海的发展愿景是“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落到实处的描述是:“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美国学者亨利·丘吉尔在《城市即人民》中指出,城市真正的价值是满足人民在城市里的幸福生活需要,城市的物质和社会属性实际上就是人民性。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可以自由光顾与活动的地方,也是体现城市生活、风情、个性、魅力的地方,公共空间的更新不仅与居民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也与城市综合形象的树立紧密相连。在上海,聚焦公共性与日常性的设计体现在不同尺度的实践项目中。
1.以公共交往为纽带、聚点成网的城市公共空间:“一江一河”建设
黄浦江与苏州河沿岸的公共空间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近代金融、贸易、文化、工业发源于此。它是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缩影。在滨江空间贯通工程前,黄浦江、苏州河的滨水空间被机构、企业、市政设施、居住区、商业办公场所和物流仓储占据,空间权属复杂,与腹地空间割裂。且中心城区空间密度较高、结构固化,郊区则码头、仓储与郊野混杂,空间形态矛盾,沿岸各段发展不均衡、功能不聚集。岸线空间想要实现“还江于民”的目标需要长期、精细的工作。
2010年,上海借世博会筹办的契机开展公共环境整治行动。2017年底,黄浦江实现45km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沿江45km、沿河42km的城市滨水空间(图1)的整体规划突出了“布局因地制宜的多样化公共空间、构建整体活动场所空间序列、滨江空间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网络、提升滨水空间场所感与活跃度、艺术性与舒适性、完善人本关怀服务设施体系”的原则,展现城市的决心、经济实力、组织协调能力。

图1 黄浦江45km贯通工程中的公共空间分布
贯通工程后,黄浦江沿岸有了总长150km的漫步、跑步、骑行道(图2),构成贯穿岸线的慢行活动线路。各区滨江各有特色,徐汇滨江将民族工业留下的煤斗和厂房变成了龙美术馆西岸馆(图3)、西岸美术馆(图4)等美术馆,20余座文化场馆构成了“美术馆大道”,为上海带来每年100余场文化活动。

图2 滨江慢行栈道、跑步道、自行车道

图3 龙美术馆西岸馆

图4 西岸美术馆
杨浦滨江的建筑师将旧工厂、仓库、码头等历史遗留场所整合为公共空间与交通系统,如毛麻仓库(图5)、船坞(图6)等被创意性地改造为当代艺术场馆,向公众开放。

图5 毛麻仓库

图6 船坞
沿保存利用遗留工业视觉元素的滨江慢行栈道行走时,风格统一又各有特色的新建节点、旧有建筑与景观串联,并与滨江区域外部的交通系统有效连接。景观节点与公共建筑如杨树浦驿站(图7)、绿之丘(图8)、边园(图9)等将沿岸空间划分成若干小空间,成为市民公共活动的场所。

图7 杨树浦驿站

图8 绿之丘

图9 边园
为推进沿岸空间建设,统筹管辖滨水空间的产业、交通、文化等多重行政部门,一个促进议事协调机构——“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为实现真正的“开门做规划”,政府不仅及时公示规划方案,向市民征求意见与建议,还召开座谈会,邀请学者、政府部门、企业汇总意见与经验,更招募志愿者进行考察、讨论,开展线上线下的问卷调研,以获取公众的真实意见。
2021年11月25日,《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出台,为“一江一河”建设提供法治保障。虽然滨水空间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存在如部分出口间隔太远、服务设施多样性与实用性不足的问题,但目前“一江一河”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城市与水岸的割裂,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建立了舒适、体验感强的步行通道。相信随着工程的深化推进,现存的问题能逐步得到解决。
除了“一江一河”工程之外,上海也在全域范围内打造共享开放的城市公共客厅,如在社区更新中提出人均4㎡公共空间的规划目标,跨区统筹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并以大型公园、绿道等构建市域通畅性生态廊道与公共绿地等。这种以点带面、聚点成网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构建也逐渐形成网络化、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2.基于生活圈的居住社区公共空间: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
生活圈的概念起源于1965年日本《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提出的“广域生活圈”。作为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规划策略,其任务是解决居民日常的生活需求问题。建设社区生活圈的核心内容是丰富公共空间类型、建设更新小型公共空间,同时从尺度与边界层面强化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使用性,使之回归日常化和生活职能,激发社区的自发性与公共活动。
上海是国内首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的城市,2016年发布的《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中明确提出了打造社区生活基本单元,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2019年起,上海在15个试点街道推动“社区生活圈行动”,如今成果斐然。
典型案例是曹杨新村。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拥有曹杨一村等优秀历史建筑。和其他老旧社区一样,它也有产权、设施、房屋质量、环境等多方面问题,居民生活环境不够理想。为统一解决这些问题,区规划资源局、市区相关部门、多个设计机构、居委会等各相关主体协同合作,完成从规划、新建项目、微改造项目到设施运营的一系列工程。多个专业团队负责不同板块的设计,实现互通有无。
在公共空间整体布局上,曹杨新村规划方案整体梳理了社区空间轴线,在以“101”蓝绿空间为骨架的环浜沿线设置连续的步行空间(图10),水边、路边、围墙边“三边融合”,提升其可达性。将桃浦河畔沿线、原铁路、工业、宿舍等较为消极的空间转化为景观绿地、广场、服务设施,强化曹杨新村公共开放空间格局,提升社区生态环境与公共服务功能。

图10 曹杨社区
曹杨新村中最令人瞩目的公共空间是由刘宇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华东院、上海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共同设计的百禧公园(图11)。为呼应铁路支线与市场的文脉,百禧公园以线性的3层立体景观长廊延续场地的肌理,10组空间场景中设置的休闲、运动、娱乐功能希望恢复场地的热闹氛围。设计仔细考虑了周边围墙对视线的阻挡,家长登上月台就能俯瞰沙田小学操场。底层的儿童活动区给予放学的孩子们游乐的场地,减缓校门处的拥堵。由于两侧住宅楼的普遍加建,现在的人们登上标高3.8m的廊道后看到的建筑界面与30年前相差无几,两个年代的城市记忆由此产生奇异的叠合。

图11 百禧公园
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政府与设计师非常注重公众参与。曹杨街道利用“红色议事厅”“一网统管”等线上平台收集设计意见、联结各方、辅助社区运行。在社区现场,街道定期举办互动讲座、徒步、营造工作坊,提高居民对改造成果的认知。房屋中介与室内企业与街道合作,在住区内开展便民工作,美食博主承担起百禧驿站的运营和策划工作。政府、设计机构、社会组织、企业与居民通过“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项目紧密相连,共同创造具有公共性与日常性的社区环境。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试点项目已经遍布全市,如长宁区的新华社区(图12)搭建起街道空间慢行网络;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图13)促进邻里交往与共同营造;“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图14)重点提升共享程度最高的空间,如街角公园、睦邻中心等,增加社区居民同他人及周边环境的互动。随着行动的推进,以社区公共空间为基础的更新将会释放更多公共生活的可能性,在提升居民居住体验与幸福感的同时创造更多人的连接,从而营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

图12 新华社区鸟瞰

图13 创智农园

图14 四平社区街道家具
3.作为触媒的文化事件与城市公共艺术: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季
桑内特认为“公共意味着在亲朋好友的生活之外度过的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各不相同、复杂的社会群体注定要发生相互的联系”。城市公共空间本身不能真正激发城市活力,而必须要以其中发生的公共活动为纽带表现公共性与日常性。所以为真正唤醒公共空间活力、提高城市凝聚力,助力卓越城市目标的达成,上海市近年来不断推出城市级别的文化事件。它们不仅可以促进公共空间的转型,更能触动参与者的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形成个性化而非标准化的空间阐释。
2015年起,双年展制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展览和公共活动为主要内容,作为上海在迈向卓越全球城市中的重要文化品牌走进市民生活。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成为赋能公共空间的契机,将建筑空间改造、地区更新、视觉艺术与社会公众参与完整融合在一起,生动演绎了当代的上海的城市更新理念(表1)。如上海民生码头地块(图15)原本是断裂的工业空间,为承办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筒仓项目和配套规划、景观建设在滨水平台落地,连接码头与废弃用地。在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前,杨浦滨江上的毛麻仓库、“绿之丘”等场馆修整一新,成为系列展馆。许多公共艺术作品被沿线安置在室外,让看展与滨江公共空间体验融为一体。


图15 民生码头
在中国,当代艺术也正在进行社会学转向。公共艺术从纪念性、审美性的形式表达,转变为对社会性与生活化的关怀。偏向于艺术对社会的深度介入,也是艺术人文关怀的题中之意。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题紧跟世界城市发展最前沿的问题,也将对上海典型空间的讨论置于全球城市网络中,以公共艺术的方式为“政府——市民——艺术家——专家学者”等多方主体创造城市治理的对话平台。它更让市民了解、体验公共空间的建设成果。如徐汇滨江、浦东民生码头、杨浦滨江与各个社区借展览之机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为之后他们自主在此活动打下基础。又如借助2017年的城市空间艺术季平台,浦东新区的缤纷社区通过联席会议、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手段建立规划、土地、建设、民政的协同机制,让更多公共空间实践向公众开放,实现公共生活需求和空间的有机衔接。新华、曹杨、四平社区成为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展场,多样又全面的建设成果展示为更多社区的自发更新带来灵感。
除了以政府主导下的大型城市公共艺术活动,民间机构与商业机构也在挖掘城市公共空间、触发市民的个性化体验方面发挥了作用。如“织城研究室”作为建筑学背景的研究与策展团队,通过挖掘城市与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将其策划成活动与展览的方式让更多市民接触、进入城市文化公共生活。欣稚锋艺术机构(Art Pioneer Studio)致力于用跨界的方式探索城市与乡村公共空间的艺术可能性,并寻求艺术作品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团队策划了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的《自由方块 方块花园》(图16)、《起重机的对角线》(图17)等公共艺术作品。

图16 《自由方块 方块花园》

图17 起重机的对角线
在不同尺度和主导方式下,城市公共艺术以触媒的方式介入城市空间。艺术与环境不断融合形成新场域的同时,也成为普通人相遇与交往的起点。由此,艺术为城市赋能,实现跨领域、多元化的融合,予人愉悦和温暖。
4.精细化城市治理下的场所营造:城市公共区域及历史建筑的有机更新
2015年,《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提出:“对本市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可持续改善的建设活动”,强调“以人为本,激发都市活力”“实现协调、可持续的有机更新”。小规模、渐进式、持恒的有机更新活动中,如何在公共空间建设中体现地域环境、文化特色与建筑风格基因是当下上海的关注重点,这有利于强化市民的精神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使公共空间真正与日常的文化生活产生血脉联系。
位于长宁区的“上生·新所”(图18)是上海在城市有机更新中的典型代表。地块曾经有哥伦比亚圈(Columbia Circle)住宅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等不同身份历史底蕴浓厚。2016年,万科联合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对其进行整体改造,将现代文娱、休闲、展览产业置入历史建筑与公共空间中。园区由此成为“漫游新华”的重要部分。历史建筑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风格与材料,成为新活动的发生地。如茑屋书店中大梁、壁炉、柯林斯柱、红方砖等构件被原样保存,老门窗脱去油漆后用手工修复,柳桉木的原初纹路被显露出来。设计师再置入与圆拱窗洞和谐的拱形书架,创造新旧和谐的阅览空间。读者既可以日常在此自由地阅览图书、品尝咖啡,又能进行社会交往、品味建筑细节。

图18 上生·新所
由同济大学教授袁烽设计的“共”Communicate、“融”Connect、“动”Cycling、“享”Comfort、“艺”Culture、“云”Cloud六种社区元空间散落在上生新所园区各处,成为2021年SUSAS主题展展场。它们给哥伦比亚圈带来2020年代独特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印记。“共”(图19)是采用数字木构工艺的拓扑曲面建筑。围绕数棵大树的“云”(图20)则是3D打印艺术装置,既限定出兼具开放和私密的空间,又以3D打印座椅给市民们提供休憩、交往的场所。元宇宙时代,市民们不仅能在上生新所的历史建筑、新建元空间中与先进媒体科技互动,更能实地体味以新华社区的街道空间慢行网络和上海城市建设的成果。

图19 SUSAS新华社区展场“共”

图20 3D打印艺术装置“云“
散落上海各处的公共区域更新项目不仅提供日常游憩的功能,也延续了城市的文化记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苏州河畔的九子公园(图21)不仅是社区周边日常运动、休闲、亲水的绿地,还以上海传统的九种健身项目吸引爱好者来此交流切磋,触发爱好与精神的共鸣。

图21 九子公园
在“总规”背景之下,以精细化治理为手段的城市有机更新成为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留存城市的建筑风格基因,并在城市新生命周期里注入新的动能,也将成为规划师与建筑师的长期任务。
5.基于人本尺度与体验的微更新设计:日常生活空间的改造提升
2015年,《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出台。次年,上海规划与自然资源局成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的首批 11个微更新试点项目全面启动。这次微更新主要面向社会日常生活领域,从人体尺度与体验出发,通过改造、修缮和局部整治等手段,用设计创新的方式对老旧小区中、桥下、街道上的小规模公共空间或景观进行功能完善、品质提升。
如位于浦东昌里居住区的昌里园(图22)项目以持续发生的日常交往为起点出发,通过一段线型园林的设计将废弃丑陋的围墙变成生活场所,有效地凝聚和激发小区的公共交往,为社区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础。

图22 昌里园
2019年,建筑师童明采取“园林介入城市”的策略,以拆除商业店铺后遗留的围墙为基底创造出“因借体宜”的微型都市园林。微更新既在于尺度之微又在于改动之微,昌里园的钢框架与混凝土砌块材料给予围墙与庭院整体结构的稳定和具体节点的灵活。如此,在居民抱怨靠近楼房山墙的长廊顶会带来安全隐患时,建筑师可以将长廊引向人行道外侧,在墙边留下一处庭院。在施工时发现一只有碍观瞻的电表箱后,建筑师可以用砖墙遮挡,还能获得竖直方向上景观的延伸感。简单的建筑语言与材料能够创造多样化的生活场景。时有上班族在隐蔽的庭院中坐谈,爷叔们则在路边院内下棋。公交站后的座椅使更多人得到休息,小学对面的一截则成了孩子们课后探秘的乐园。建成使用后的每一天,居民们都以他们的身体和携带的坐具参与着对这一方园林的空间塑造。
微更新的项目不可胜数,还有四平路与新嘉路交界处的景观小品“路亭”以轻巧的姿态拓展了原有的非机动车和步行道路空间,缝合了被花坛分开的人行道和街角的公共广场。“一米疗愈花园”项目(图23)在社区广场中的闲置台阶上,以植物漂流的方式安置丰富多彩的小花箱,提升公共景观品质。南丹小区(图24)改造中,各方经过艰难磋商,拆除违章建筑时保留了困难家庭的辅房和公共娱乐空间,还落实了居民就业问题。

图23 “一米疗愈花园”漂流花箱

图24 南丹小区改造项目
从人体尺度与体验出发的微更新设计聚焦于以生活需求为导向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在特征与趋势方面呈现出以日常性出发的针灸式介入和以公共性出发的对城市层面的思考与关注,通过细致与人性化的精准介入极大提升居住体验,实现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的共建共享。
结语
如今上海城市更新已有阶段性成果,建设用地规模得到一定遏制,城市更新计划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公共空间数量和密度稳步增长,公共活动频次和质量逐年上升,各区各社区的探索热情有增无减。但同时由于对经济指标发展的要求、缺乏顶层政策的限制和项目批准的惯性,一些城市地块仍在大拆大建,城市痼疾再度发作。成片的现存建筑被粗暴地拆除,老城区的交通、服务设施被建设活动挤压,原住民被迫迁出,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难以保留。各界专家对如何有效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关注和奔走已久,但目前矛盾并未得到真正缓解。
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1年,住建部印发《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也自202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2021年9月下旬举办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与会专家们也就“人民城市与空间治理”等话题展开讨论。顶层政策与专家意见是否能有效地遏制大拆大建的惯性,将更新经验普遍地推广到全市尚有待观察。目前的政策体系主要仍是为新建项目服务的,如何容纳更新项目,直到更新项目成为主流,仍然需要长期探索。且大体量的城市更新项目相较拆除重建项目和小尺度的社区更新项目而言,对各方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选择合作方、控制项目进程、进行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后评估都需要跳出旧有标准的框架。希望《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能真正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上海城市更新能进入更深入、系统的阶段,以公共价值为导向,丰富城市空间公共性与日常性的内涵。
在这个节点上,回望以往的建设成果与建设问题同时展望2035年,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空间与治理模式的理解。相信2035年的上海又将焕然一新,真正成为愿景中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从抽象的“以人为本”到达“人民城市”的境界,市民能充分体验各个尺度、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
“曹杨新村好风光” · 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如何延续荣耀与使命

周俭:以空间为单元的住区更新机制整合——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践及其思考

【15分钟生活圈】圈出上海新华路街道的幸福生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从标志性到公共性与日常性——存量语境下上海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