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产业发展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同年,广州部署21条产业链,将氢能产业发展作为广州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链的重要抓手,提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建成我国南部氢能枢纽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国内众多省市都在竞相发展氢能产业。近日,2023年世界氢能技术大会(WHTC2023)于佛山南海正式开幕,聚焦全球氢能行业热点,探讨能源技术、智慧交通、氢能装备的技术创新与引领。跟随全球氢能发展趋势,开辟未来绿色发展新赛道,广州要立足自身资源与产业基础,明晰产业定位与方向,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氢能产业集群。
1
氢能产业:
未来能源变革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当前,我国已成为氢能制备与应用大国,氢能产业产值规模超3000亿[1]:2021年我国氢能产值跃居全球第一,产能达4000万吨占全球47%,同比增长32%;加氢站183座,占全球28%;我国氢燃料车保有量超过8500辆,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韩国、美国。全国超过36个省市陆续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与支持政策,涉及大规模制氢、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多个领域,未来10年内预计累计规划产值超10万亿。

氢能产业图谱
来源:自绘
2
广州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1) 广州氢能:六年耕耘,晋升“全国第四”
广州起步虽晚,但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与精心培育,已成全国氢能第四城。经过6年的精心培育,广州氢能产业链全链条基本成型,跻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氢能城市发展潜力排行榜》、势银(TrendBank)《2021·中国氢能示范城市政策竞争力榜单》全国氢能第4城市,实现产业快速进阶。

广州氢能产业发展历程
来源:自绘
(2) 全产业链:布局见成效,下游聚“龙头”
上游以广州石化、广钢气体、林德气体等制氢企业为代表;目前超过85%的企业分布于中下游环节,中游形成以中国石化、中恒石化、雄川氢能为代表企业;下游应用环节优势则更为突出,在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与氢燃料电池应用(汽车等)等高价值环节企业更为集中。广州目前正以环卫车、铲车、叉车等商用车为重点,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与示范应用。

氢能产业链图谱及广州相关企业
来源:自绘
燃料电池膜电极掌握核心技术,呈现制造优势。广州结合自身扎实的科技研发基础,高校与科技企业实力雄厚,积极推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领域科研突破。尤其在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膜电极的研发与批量生产上实现突破,实现广州自主与广州领先。广州鸿基创能公司膜电极产品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可替代现有同类型进口产品并性能更优,其2021年膜电极出货量102万片,为全国独立膜电极出货企业第一,供应全国氢能产业城市群市场,并开拓欧洲重型船用膜电极市场。
(3) 空间集聚:政策助推,企业集聚,产业高地初显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黄埔区已聚集近50家氢能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现。同时,已建成6个加氢站,并投入169辆燃料电池重卡汽车替代传统重卡,建设稳步推荐,为我市良好的氢能发展环境奠定了基础。



氢能上游企业、中游企业、下游企业分布情况
来源:自绘
(4) “氢”装上阵:机遇挑战并存,未来可期
行业热点不断,数字化赋能氢能产业链机遇挑战并存。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WHTC2023)指出,数字化技术与氢能产业链氢能生态密不可分。氢能在需求转型、高效利用、安全保障等层面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在需求转型方面,数字化一方面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等技术密集型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研发管理,并支撑实现未来氢能生产端与用户端的匹配,分布式氢能布局。在高效利用层面,数字化技术有助于氢能产业降本增效,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预测氢气日需求,制定氢气供应方案,耦合制储运加用等各环节,建立统一调度系统,有助于帮助突破当前氢能成本偏高、利用率低、各环节协调不足等瓶颈。在安全保障方面,与数字化技术结合,氢能产品在设计之初就能够充分考虑其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并在产品投入使用后加强运营管理和维修检测服务等,提高安全监测的精准性和准确性,降低风险。
3
广州氢能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1) 立足湾区,聚焦氢能产业枢纽功能培育
自主创新、链接港澳,依托本地膜电极技术优势,对标国际氢能标准,建立健全氢能及燃料电池检测认证、标准规范等体系,打造大湾区氢能国际交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
(2) 龙头带动,依托产学研优势资源培育产业集群
二是依托汽车产业、节能产业等关联行业,建设3个重点集聚片区,支撑集群发展:
东部片区以黄埔氢能产业创新核心区为基础,联动从化商用车生产基地,围绕氢燃料电池研发,加快氢能商用车制造应用;
南部片区以南沙氢能产业枢纽为中心,探索区域氢能交易中心建设,联动番禺乘用车制造及分布式发电研发基地,推动氢燃料汽车制造及以氢能基础的综合能源产业发展;
西部片区以白云专用车生产基地为基础,联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白云电器节能与智能电器产业园,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氢能产业的前沿应用。

广州市氢能产业格局示意
来源:自绘
(3) 强链补链,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关键领域与技术自主
面向全链条打造,聚焦高价值环节突破,广州需要进一步强化氢能产业全链条技术自主与供应安全等保障。建议围绕氢能制备、储运、燃料电池应用的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引进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引进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企业;优化氢能高端人才团队引进政策,加快建设氢能产业高水平科研平台,实现全链条技术自主,强链补链;探索氢能产业链与数字化技术结合,推动氢能产品价值提升、管理模式创新和产业成本降低,促进氢能产业链与其他产业链的关联与耦合,实现产业延链。
(4) 示范推广,结合试点大力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
以黄埔、南沙、番禺、白云为重点推动氢能示范应用,以示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在黄埔、南沙、番禺、白云等区率先开展区域公交线路上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应用;推动黄埔、南沙、白云等区环卫、物流等领域燃料电池专用车的规模化应用;探索燃料电池商用车在空港快线等交通专线示范应用;探索网约车、巡游出租车、燃料电池货运船的示范应用。

氢能相关产业试点示范
来源:基于《广州市能源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改绘
(参考氢能产业规划)
资料来源:
[1] 来源: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联合会、中国氢能联盟
供稿|低碳生态规划研究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产业链洞察⑬|广州,全力构筑“氢城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