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2023•贰期“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抢先看

2023•贰期“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抢先看

2023

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

近30多年快速机动化、城镇化和城市空间规模扩张对城市道路系统发展是机遇更是冲击,人们对城市道路功能的认识、道路系统的规划建设模式以及道路交通管理与路权分配的反思从未间断,这也是城市道路系统发展逐步趋向成熟的过程。本期专题甄选7篇文章,汇集和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存量发展阶段道路系统优化提升的经验,既有对所形成的道路系统网络结构的反思,又有对道路系统多元功能回归与提升的深入解读。



2023•贰期“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抢先看

存量发展阶段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

孔令斌

摘要:城市道路是经济社会活动和多元交通系统运行的重要载体,也是公共空间、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建设需要在理论、方法和机制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将自身的优化、完善、提升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要回归到道路多元功能的基本属性;方法上,根据人的需求和新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进行道路分类和问题分析,寻找道路系统发展的短板,并制订切实、可实施的行动计划;机制上,需要自下而上的多元用户参与、制度化的程序设计和多元的财政支持,保障道路系统更新的可持续性。



北京“环形+放射”道路网布局成因的历史考察

李浩,刘思宇

摘要:“环形+放射”道路网布局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特征,有必要对其成因做专门研究。在广泛查阅一大批原始档案基础上,运用城市规划史研究方法对“环形+放射”道路网布局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进而剖析北京“环形+放射”道路网布局形成的内在原因,既有对城市现状条件考虑,又有早期规划方案延续,也有规划设计人员借鉴苏联规划经验和创造城市空间结构艺术性等主观考虑,是多种影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指出面向未来应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推进相关研究,为北京道路交通系统谋求优化或改进之道。最后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发展的问题,以巴黎为例说明“环形+放射”道路网布局与多中心发展并行不悖,将北京单中心发展简单归咎于“环形+放射”道路网布局的观点缺乏科学理性。



2023•贰期“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抢先看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青岛市路权规划探索

王田田,马清,耿现彩

摘要:从路权分配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响应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分析将路权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和目的,提出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体系相呼应的路权规划体系框架。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交通专项规划、交通详细规划、交通设计各阶段规划中明确路权划分的理念、原则、设置要点和相关内容并进行逐级规划传导。将路权规划转化为公共政策,通过完善路权法规政策、编制路权规划技术标准、制定路权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加强路权规划的实施监督,为路权规划的实施提供支撑。以青岛市为例,结合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阐述青岛市对路权规划引导的探索,明确未来路权优化配置发展方向;结合道路功能定位提出各类道路路权分配指引和各城市功能分区路权规划指引,最后,评估了规划路权体系下不同交通方式的公平性提升水平。



改善多方式出行的城市道路网规划——以美国西雅图1998—2019年实践为例

蔡军,杨琪瑶,黄建中,杜文武,张栋

2023•贰期“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抢先看

摘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以人为本、兼顾多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改善目标。城市道路网优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需克服道路网规划的编制、实施与交通发展目标脱节,建设资金紧张,以及道路网改善效果存疑且难以持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西雅图制定并落实了多方式出行改善方针,分析其道路网规划与实施的经验:首先,组建多主体联合的编制团体,形成多层次联动的规划编制结构以及多系统协同的规划内容;其次,拓宽资金筹集途径,构建围绕高效利用有限经费的道路网改善优先度评价体系与实施项目动态审查机制;第三,通过道路网改善,提升交通安全、优化交通结构,进而推动后续道路网改善。结合中国城市道路网优化面临的挑战,建议深化部门协作与利益群体参与,重视出行改善效果评估,并构建投资、受益反馈机制与持续滚动改善体系。



2023•贰期“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抢先看

日本《街道设计导则》解读及对中国的启示

汪宇涛

摘要:中国的街道设计工作正在从早期重视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功能与空间场所功能并重的阶段转型。日本拥有与中国相近的文化特征,在《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以及相关工程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有一定借鉴价值。首先,回顾日本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导则》的编制背景。然后,梳理日本相较于其他国家或城市独特的《导则》编制目的、研究范围及内容框架。同时,从街道设计的构成要素、交通环境建设与管理措施、制度设计等方面对《导则》核心内容展开解读。最后,基于日本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反思街道设计工作的原则与初衷,提出对中国编制、修订街道设计导则以及项目实践的启示。



密路网区域交通组织策略及适应性

白玉,涂彭越

摘要:为改善密路网交通运行连续性,以方格路网为背景,归纳提出4种密路网区域交通组织策略:对向单行、全向单行、交错禁左、全向禁左。通过构建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路网交通仿真模型对不同交通组织策略下的路网车流运行特征和综合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全向单行相比常规组织对路网运行效率提升最大(31%),但同时产生车辆绕行(6.2%)并增加路网负载(28%);交错禁左对路网效率提升虽然有限(10%),但基本不产生绕行(0.2%)和增加路网负载(1%),综合效益更优。分析不同道路间距和需求等级下的交通组织效果发现:对向单行和全向单行更适宜高密度、低饱和度路网条件,全向禁左不适宜高饱和度路网条件,而交错禁左基本适宜全路网条件。最后,选取济南市中央商务区密路网进行区域交通组织案例分析,验证了分析方法和适应性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结果的一般性。



2023•贰期“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抢先看

面向城市管理平台的道路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郝媛,徐天东,王雨轩,陈莎,王继峰,李志超,张雷

摘要:研究异常事件(灾害)情况下道路网退化阶段和恢复阶段的性能,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处置措施,将灾害对道路网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提升城市道路网韧性。首先,解析道路网韧性评价理论,即道路网韧性与异常事件特征、道路网自身的抗毁性能以及干预措施的施加时间和力度有关,并分析了异常事件类型及损坏特征,明确了道路网抗毁性能相关因素。其次,提出道路网韧性评价“两类三级”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两类包括灾前抗毁性能评价和灾后恢复性能评价。前者旨在通过风险预判和模拟试算了解城市道路网吸收扰动的能力;后者旨在实时评价灾后各阶段道路网的使用性能,指导恢复阶段的施力方向。最后,针对不同异常事件类型和应用场景给出指标选取建议,并展示部分指标计算案例。


2023•贰期“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抢先看

封面图片来源: 

《城市交通》自选图库

拍摄:白龙飞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专题集锦”栏目更多内容

2023•贰期“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抢先看


关注解锁更多精彩

2023•贰期“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抢先看

2023056期

编辑 | 张斯阳 王海英

审校 | 张宇 耿雪

排版 | 耿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2023•贰期“城市道路系统发展转型专题”抢先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