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在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各地按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之际,“国土空间规划专题研究班”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顺利举办,市(地、州、盟)党委、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市49名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党的二十大部署,分享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经验,交流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和认识。现陆续刊发供交流参考。
广西贺州市市长 彭代元
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区域,于2002年撤地设市,下辖三县两区,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9.5万,常住人口203.1万。贺州山清水秀生态美,城古茶香人长寿,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经济往来的商贸重镇,森林覆盖率达73.19%,城市空气质量长期排广西前列,优良水质比例连续五年达100%、排全国前列,是世界长寿市和全国首个“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温泉之城、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近年来,贺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生态绿色为城市建设底色,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绿色形象日益凸显,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初现雏形。
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先行,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综合效能、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一是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系统考虑了未来20年战略布局、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高起点、高质量编制了《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为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2002年为16.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面积2082.7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7.7%。二是注重规划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以“多规合一”试点为契机,精心编制《贺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有关规划,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规模124.13平方公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28.23平方公里,对重大项目做到了应划尽划,应保尽保。通过分类实施《贺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等18个专项规划,对城市交通、排水、工业、商业、住宅区、旅游、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建筑保护,以及城市风貌色调等都进行了全面规划,推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为塑造贺州“山水园林长寿城”作了高水平的规划保障。三是注重规划的执行性和严肃性。以宜居、生态城市模式建设“山水园林长寿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绿色后花园”为目标,严格实施贺州市中心城区46个编制单元控规和《贺州市中心城区风貌规划导则》,实现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为城市风貌精细把控与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出台《中心城区违法建设查处条例》,对中心城区违法建设进行有效、快速、精准的管控,从严管理城市建设,通过城区、园区和部门共同发力,全力打造“山水园林长寿城”特色风貌。
针对贺州建市时间较短、发展底子薄弱、总体框架偏小、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我市坚持对照城市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财力所行,着眼补短板、强配套、提品质,深入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大会战、城市品质提升、城市更新等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发展短板。一是坚持交通先行。为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我们先后推进中心城区三个新区建设,通过建设新区主、次干道路网和布局建设四条城市快速环线等“主动脉”项目,实现了城市框架的扩张。不断优化城市路网结构,着力打通“断头路”、缓解“肠梗阻”,实施城市品质提升改造项目(城区道路“白改黑”),近三年来共打通“断头路”49条、实施“白改黑”道路25条23.9公里,市政道路长度由建市初期的80公里拓展到现在的470公里。同时,在城区交通堵点、痛点,规划建设了一批人行天桥,进一步丰富了城区立体交通体系,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二是强化城建为民。以城东、东融等新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财政支持、平台公司融资、引进PPP项目、特许经营模式和争取上级资金补助等多种渠道,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八步区新城实验小学等公立义务教育学校16所、贺州第三高级中学等普通高中3所,以及市人民医院城东分院等一批重大卫生项目,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启动实施“三馆一中心”(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自然资源信息中心)项目建设,建成市文化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爱莲湖等7个大型综合公园和10个口袋公园,群众办事更便捷,休闲也有了好去处。利用世行贷款以及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补助资金,积极推进贺州市水环境治理与城市综合发展项目,打造贺江“一江两岸”经济带,全力构建中心城区“一江九河连七湖”的生态宜居水系新格局,民生福祉显著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三是整治遗留问题。由市委、市政府层面推动,通过市人大决议提案的形式,按照“依法依规、尊重历史、科学分类、妥善处置”的原则,由市直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处置贺州市城市建成区国有土地个人住宅历史遗留问题实施方案》,有效解决了中心城区1183户个人住宅办理不动产证的历史遗留问题,放下历史包袱轻装前进,为城市更新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推进城市更新。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激发老城区活力。近年来,在延续旧区历史文脉格局和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灵峰山以西的商业旧区、西约街老旧片区升级改造工程,完善了市政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生活配套功能,进一步激发了老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元素魅力,城市生活和商业氛围更加浓郁。特别是,针对中心城区部分关键节点重点进行城市更新,2020年以来,共对250个老旧小区16705户进行改造,并推进427条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引进优质知名企业投资开发缤纷环球城、新旺角等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极大丰富了老城区商业业态和市民生活。
我们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按照“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理念,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共建、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产城一体化”发展道路。一是依托城市建设合理布局产业。推进中心城区向东西南北扩容发展,向东保护临贺故城历史古韵,赓续城市文脉;向南依托万达、红星美凯龙等城市综合体项目,打造城市消费新商圈;向西高标准建设东融新区和国家级高新区,推动主城区与平桂新城一体化发展;向北加快创建姑婆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城市“绿肺”。编制环城区轻工业生态经济圈规划,依托市中心城区环城路网骨架,建设环城区轻工业综合体组团项目,构建产城融合开发新格局。二是准确定位县域发展。加强中心城区、县城在产业、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衔接,提升县城的承载能力。开展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八步区建设冶金和新材料产业、都市服务业集聚区,平桂区建设碳酸钙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钟山县建设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建设生态循环经济集聚区,昭平县打造东融先行示范区康养旅游集中承载地。三是坚持深化开放合作。深入推进理念、规划、交通、产业、金融、人才、服务“七个东融”。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先进地区外溢产业,高标准编制产业招商规划,坚持市场化、平台化、专业化和企业化运作,抓好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广西东融电子信息产业园、平桂大数据产业园等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大力承接大湾区黄金珠宝、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打造“东数西算”重要节点,构建与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市长之声︱突出生态底色 实行高效管理 促进产城融合 ——广西贺州市加快建设山水园林长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