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3年6月1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主办,上海市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协办的“传承·重构——社区微更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太原路63弄太原小区居委活动室成功举办。
本文字数:3088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参会人员合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而社区微更新正是一种创新且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策略,强调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在基层的充分融合,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和需求,切实改善社区环境和生活质量,对社区凝聚力和城市包容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6月1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主办,上海市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协办的“社区微更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太原路63弄太原小区居委活动室顺利举办。本次会议作为2023“人民城市讲堂进社区”主题系列活动之一,以“传承·重构”为主题,邀请了城市更新领域专家学者、政府管理者、规划技术人员,围绕丰富多彩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展开讨论。

参会现场
01
欢迎致辞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耿慧志教授主持。
上海市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分管领导姜江为研讨会致辞,他指出,社区微更新需要兼顾物质环境更新和社会治理的双重价值,本次学术研讨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处副处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石崧简要回顾了上海更新“从点到面、从试点到推广”的八年历程,并指出,社区微更新通过设计赋能,将为地方增添更多活力,让社区变得更加美好。
姜 江
上海市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分管领导
石 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处副处长
02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3位专家分别从社区微更新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等角度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
张 莉
上海城策行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三所所长 高级工程师
张莉高工作了题为“上海城市区域更新政策与实务”的主题报告。报告在回顾上海市城市更新历程和立法体系的基础上,解析了当前“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的城市更新工作思路,系统介绍了综合区域整体焕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设施优化、历史风貌魅力重塑、产业园区体制增项、商业商务区活力再造六大类城市更新项目的工作重点。在“两旧一村”“区域更新”“零星更新”等新一轮更新工作热潮下,以友东路更新事实务为例,分析了“全区+重点”的城市更新研究路径。报告强调,社区微更新需以“接地气”的方式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并详细分析了产权归属整理、产权人更新意愿调查、整体经济测算等实操层面痛点和针对性策略。
王承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承慧教授作了题为《南京市社区微更新实践——走向善治,积微成著》的报告。以南京为例,梳理了住房私领域、社区半公共领域、小区内公共领域、社区公共领域等权利领域的更新实践主体和项目类型,探究了社区微更新不同项目领域及相关管理主体和资金来源。王承慧教授认为,社区微更新是“小尺度、轻投入、渐进性”的社区更新类型,目前仍存在碎片化、协同难、可持续乏力等问题,应以“积微成著,聚沙成塔”的思路,从建机制、赋能力、提系统、扩效益、常态化等层面持续推进。报告围绕“促善治”介绍了南京经验,例如老旧住宅增梯的政策应对、接点社区发展中心的社会生态营造、南京城市治理委员会的多维支持、街区议事会协商平台与街区网格化管理的有机结合等。进而以集合住房产权人自筹资金危房翻建、衰败历史地段有机更新、历史地名传承示范区建设等鲜活案例解析,引出制度思考:应出台多维度、多层次的支持性政策,开拓多渠道资金来源,培育议事平台,促进长效赋能;同时应将问题导向与发展导向相结合,重视系统性提升的长期支持以及对潜在资源的维护和彰显。
赵 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赵蔚副教授作了题为《“选题从社区中来、成果到社区中去”——社区微更新教学实践》的报告。报告提出,社区微更新以“慢下来”的时间尺度,渐进地实现“美好生活”构想,在空间完善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共识和健康循环的达成。在江阴路72号案例中,空间环境的改善催生了“居民公约”的形成;贵州西里弄则在矛盾冲突中的建立居民链接,促进了社会肌理的织补;慎成里的更新则以以咖啡会客厅为原点,滚雪球式地丰富社区文化网络。赵蔚副教授还分享了从儿童、社区从业者等不同视角认知社区微更新的社会实践。
03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政府管理者、社区规划师对报告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延伸,热烈讨论了对社区微更新的理解和感悟。
薛鸣华
衡复风貌区天平街道社区规划师
薛鸣华从衡复风貌区的社区微更新的一线实践经验出发,回顾了天平街道更新历程,以永康路、岳阳路等试点为例,分享了历史风貌区微更新的总体逻辑和精细治理的方法体系。薛鸣华指出,“微更新”并不是微观概念,而是系统工程,涉及地区部门职能、地区发展愿景和宏观时代背景;最初巨大投入的点状更新正在向整体更新模式转变,要想长期可持续推进,必须平衡经济账;同时,微更新的管理机制要有精细化的技术标准作为支撑。规划从业者必须秉承社会责任感,以奉献精神面对历史风貌微更新事业。
陈无畏
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学艺术助理教授
口述历史与物质空间相联系的微更新是一种全新尝试,社区微更新应激发自下而上的居民自发思考,以专家辅助设计实现参与式的社区建构。
王 溪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
历史风貌区的社区微更新有时需要参与者放下历史包袱,挖掘未来的闪光点,例如慎成里案例就通过构建政府部门、社区、高校的合作机制,搭建产学研的平台,聚集微观社区个体的参与,打造了会客厅这一趣味性事件的发生场所。规划师在社区微更新中应更多地起到组织协调作用。
王丽丽
上海市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历保科
历史街区社区微更新的突出特点是如何处理和应对多样性特征和挑战,物质空间、社会关系、人口结构、人文历史均同时具备多样性资源和多样性问题。
施佳宇
上海市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历保科
学术研究与社区实际联系起来是有益实践。社区环境复杂,更新限制多,居民诉求多样。经过“三旧变三新”“大学生课程设计”等项目,公共空间潜力得到激发,加深了居民的归属感。从这一点来看,城市空间的打造就是城市文化的塑造。
王丽萍
天平街道永太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
微更新标准既有助于精细治理,也可能会带来实施推进难等负面影响。要将政府部门的“硬治理”和社会群体的“软治理”结合,有效调动高校学生的贡献度,深入开展田野调查,了解居民的真正需求。
04
太原小区社区微更新作业成果展
以太原小区为规划设计对象的“社区微更新”“历史建筑保护更新”两门课程作业成果在小区内布展,获得热烈反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团队与指导老师沈尧、李颖春等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设计理念和手法。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的设计实践加深了学生对社区微更新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其创新和热情。



成果展、点评讨论
本次学术会议聚焦社区微更新这一热点,深入交流探讨了其当代内涵和实现路径,为创造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社区生活未来图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会议 | “新风景 新经济——新时代生态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会议 | 聚焦“整治与治理:国土空间秩序的重建”,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宁波市顺利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治理创新”,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年会顺利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会议 | “社区微更新”学术研讨会于上海市太原小区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