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看过动画片《铁胆火车侠》。虽然片中的很多情节都记不清了,但是对轨道上列车高速行驶的这个场景还是印象深刻的。日本人是有多喜欢新干线列车,从这部动画片中可见一斑。


日本东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与轨道交通建设密不可分。


东京地铁总共有13条线路,290多座车站,线路总长超过3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站点周边业态十分丰富,有商场、办公楼、酒店、餐馆、医院、电影院、银行等。



01



TOD模式

TOD模式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英国国王十字车站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杭州西站鸟瞰图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交通场站往往变得“不合时宜”。


纽约哈德逊城市广场,其中一块区域在过去是铁路车场,时过境迁,产业发生转变,曾经轰隆声阵阵的车场安静了下来。


可是经过了近20年的建设,这个工业遗产涵盖了办公、公寓、文化中心和购物中心等多种业态,是纽约最大的城市综合体。


如此看来,东京地铁站、纽约哈德逊城市广场,算得上是轨道交通上的微型城市了。这种开发模式有一个定义,叫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区域开发模式。


这种集约型的开发模式,反映了城市规划的转变,更加适合城市高速发展之后我们今天的生活空间。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深圳北站交通枢纽



02



TOD模式的虹吸效应

TOD模式的虹吸效应



纽约哈德逊城市广场带来接近60万个工作岗位,为GDP贡献超百亿美元。


香港西九龙引入了TOD模式后,出现了国际投行“大迁徙”现象。全球领先的投行摩根士丹利亚太总部便搬到西九龙,随后瑞信、德意志银行等投行追随大摩的脚步,也搬到了西九龙。


上海虹桥引入TOD模式后,出现了房地产行业“大迁徙”,近40家房企把总部搬到虹桥。


深圳地铁,2020年深圳地铁净利润111多亿元,比其他21家地铁净利润总和还多。


TOD模式下的城市暴风吸入更多的财富、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可能性。



03



TOD模式国内的未来走势

TOD模式国内的未来走势



打造全国第一个商圈高铁TOD的重庆沙坪坝火车站,地下7层,实现多种交通方式高效换乘,功能垂直叠加,空间融合,节省土地资源,大幅提升城市运转效率。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沙坪坝站功能示意图



很多城市都在开发TOD模式,单拿广州一个城市来讲,有超过15个TOD项目,或在建,或待建。


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周晓勤的话说,“我国TOD发展已经进入波澜壮阔甚至可以载入史册的新阶段。”



04



交通场站是TOD的重要一环

交通场站是TOD的重要一环



交通场站建筑的发展历程、趋势,交通场站建筑设计原则,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公共交通站、轨道交通站、港口客运站、民用机场等各类别的交通场站建筑设计……


这些内容都是做好交通场站建筑设计的关键,也都在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这本介绍交通建筑站点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和实例分析的应用类书籍《交通场站建筑设计》里。 


今日

推荐





最新案例分析  推荐理由之一 


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挑战,交通场站重视复合功能。怎样才能设计出交通顺畅、提高效率、安全舒适、人性化、绿色可持续、弹性发展的交通场站,是现在要关心的问题。


这本书里有最新的成功案例分析,为现在综合体建设提供参考。书中案例类型丰富,呈现不同类型的交通场站的设计参数、计算方法、布局方式,涵盖多种交通场站案例,包括地铁、高铁、机场、港口等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交通场站建筑设计》还阐述了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多功能集合、相互转换,综合交通枢纽的特点和设计要点。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理论知识扎实  推荐理由之二 


交通场站规划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交通建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趋势、设计原则和要点等内容都在这本《交通场站建筑设计》。


这本书结合学科前沿,收录已经取得行业共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上与时俱进。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作者参考国内交通场站的相关规范和一些省市地方标准,也借鉴了作者本人参编的第三版《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七分册中的交通建筑相关内容。


适合建筑专业学生阅读,巩固课堂所学,同样适合想要了解交通场站设计相关知识的人。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38年实践经验  推荐理由之三 


金路,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技术总监兼建筑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北京建筑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主持过众多大中型设计和科研项目,荣获了多个国家和行业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和地下空间建筑设计等,出版过专著并担任多本国标图集主编。


作为总建筑师,作者金路先生接触和负责大量交通场站及其建筑的规划设计工作,负责编写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作者所在单位的业务涵盖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开发、民用建筑、市政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作者在国内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也是交通建筑设计。



适合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交通建筑设计和研究等部门从事交通场站建筑设计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 * *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咨询合作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投稿咨询  转载合作  摄影服务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城市的未来在哪儿?TOD下的“人+站+城”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