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个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的城市,上海近日加快了全市各区多元主体共同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步伐,以召开专题会议、举行“人民城市大课堂”连续培训活动多样化渠道,全面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共建行动。在此过程中,市场力量、社会组织与政府共同参与协同,拉动社区消费的同时带动产业发展,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是社区韧性增强及活力再造的有效方式。
本文转自“高和畅 ”,分享了全国十个韧性社区营造优秀案例合集,它们代表了在城市更新不同维度上共同参与韧性社区建设的多元主体,包含社区商业、产业园区及社区营造。在各自的领域探索城市更新创新模式的同时,它们也为建设”以人为本“、更有温度、韧性与活力的社区持续赋能。希望在此基础上,持续挖掘最具引领性及可借鉴意义的先锋案例,在未来集结更多推动美好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力量。


社区文化空间创新模式:以分时租赁及复合型功能的空间分割,实现稳定的收入保障,以全时段、分客群的平台化内容生产模式,实现多元化内容引流,定制化的会员服务及社区多方参与者的联动使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的消费增收;
探索政企合作模式:通过开展各类社区活动,联动街道各级组织,分担了原来街道文化中心的部分功能,实现了社区企业与基层政府合作,共同推动韧性社区的建设。
三、杭州武林里口袋公园
项目价值点


政企合作提升社区韧性的实践代表:邻里巷是上海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典型的以政府主导、专业市场团队运营的项目,社区企业深度参与公益服务及民生保障类业态的打造;同时,通过建立线上线下渠道管理社区舆情,增强了社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持续探索“商业+公益”运营模式:将商业力量融入社区食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带有公益性质的便民基础设施配套的日常管理与品质提升当中,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的提质升级。
02
产业园区类
六、上海创享塔园区 the-x-tower

形成闭环生态:通过多维复合的业态,对周边设计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以设计产业带动社区可持续发展,与周边传统商场形成鲜明的差异化定位。各业态间目标客群高度重合,能够相互借力,形成具有韧性的良性生态闭环;
完善社区“便民属性”:通过将闲置的300平米商业空间改造为社区手艺人聚集的“便民服务站”,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便利度以及项目本身的社区公共属性,加强了商业项目对社会效益的贡献,也拓宽了该类文创园区项目与社区政府合作的渠道。
03
社区营造类
七、大鱼营造上海新华路街区
项目价值点
提升社区韧性:持续多年的社区营造行动所形成与孵化的各方社区力量已成为新华路街区韧性不断增强的基础;
形成方法论及持续影响力:自2020年开始,大鱼就不断推出社区营造工具箱和方法论,并结合街区创生,在社会价值之余,积极探索经济价值。
八、南宁老友花园
项目价值点
社区绿色空间与社区营造相互赋能:以居民自治主导的方式实现社区闲置绿地的优化升级,闲置公共绿地的合理利用同时反哺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成为居民持续参与与维护社区花园的内驱力,形成社区公共空间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实现自我创收:在公共花园的建设中融入可创收型商业设施,为公共空间创造商业价值;在社区中开展的相关活动也能赋能社区花园的长期运营维护。
九、成都麓湖两级公益会
项目价值点
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共益会所建立的议事机制及其推动的社区营造行动,转变了居民对于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意识,使得居民和社区环境产生强链接和归属感,推动了社区建设主体由政府及企业向社区居民延伸的突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十个韧性社区营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