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人:Vray.
专业:建筑学
现职业:建筑师
经历:
#学习
2015~2020年 就读于湖南大学
2020年~2022年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工作
2022~至今 某德国中型事务所
对建筑只剩30%热情,因为没有转行的勇气,又靠这一路走来不错的运气,仍在欧洲建筑行业持续躺平。
对建筑只剩30%热情,因为没有转行的勇气,又靠这一路走来不错的运气,仍在欧洲建筑行业持续躺平。
在本科大三的时候,其实已经发现自己对于建筑的热情仅停留在‘这也许是我以后能够维生的行业,所以我不能放弃’的阶段。不想读研更不想考研的我迫于父母的压力,选择了申请海外研究生,想着再当两年学生混段日子也不错,就这样开启了我的游学之旅,这段旅程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也改变了我原本给自己规划的道路。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率大四到现在的人生阶段,那就是“幸运”。在申请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要求也只有,能申上一所学校,有学上就可以,所以在准备作品集的时候,我都用的本科阶段现成的作业项目,想着能够快点把作品集赶出来就行。但申请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所有学校都给我发了offer,这让本来只做好去保底校上学的我陷入了纠结。尤其是Tud的offer,让我开始考虑,我是不是应该重新拾起对建筑的热爱,再给自己一个爱上建筑机会(代尔夫特理工有“欧洲麻省理工”之称)。因为一直听说Tud特别严格,需要认真念才能毕业。是选个普通学校混个毕业证还是逼自己一把再试探一下自己对于建筑的态度,我选择了后者,就这样,在2020年夏天,我来到了荷兰。
△平常又治愈的日落(夏令时10.11点天黑)
刚来的前几个月,整个人都很抑郁,因为没有在英语的语言环境里生活过,所以经常跟不上一个对话。
刚到的第二个月,荷兰的疫情也开始爆发,相继开始lockdown和实行宵禁,几乎所有课程都变成了线上,经常好几天都见不到活人,每天就在自己14平的小房间里靠播放一些随机的综艺让房间里的自己显得没那么孤独。对于建构知识的缺乏,更是雪上加霜,学习和生活没有一个能够适应,就只想着能快点毕业回国,逃离荷兰的一切。
这个情绪得到缓解,是因为偶然的一个提议,和几个在世界各地读研究生的本科朋友拉了一个视频学习小组,因为时差的关系,视频几乎是24小时在线的,有时候是大家都不说话默默画图,有时候是边聊边学习。这个过程,让原本压抑的生活有了陪伴,也对老朋友们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只持续了两个月,但是那段时间友情的升温,让我们成了意义更深的好朋友。
真正开始让我感觉以及慢慢融入荷兰的生活,是从一个英国同学邀请我去她的Home Party开始。其实一开始是有些顾虑的,因为我性格相对内向,而且对自己的英语也不自信。到她家的时候,发现所有人都是自来熟。碰到了一些只在网课见过的选修课同学,再加上一些酒精的作用,打消了我之前所有的顾虑。那晚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留学的意义,把所有心思放在学习上,显然不是我想要的。
在后面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内敛的性格,学着身边的人怎么找话题跟人聊天,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和Party。这个部分是我觉得几年生活中受益最大的一点。
于我而言,这些是比在学院上课学到的更有帮助的东西。
△两年一次的学院蹦迪festival,在这里看到同学和老师的另一面
一年时间里,我快速的从社恐变得能够很快地融入陌生环境。跟不同地方的人相互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交换彼此对于生活意义的思考。这些对话,有的对我触动非常大,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对生活状态的不同追求。(果然,只要是跟建筑无关的话题我总是能够侃侃而谈)这改变了我原本毕业回国的规划,坚定了要留下的决心。
△在techno中找到自己也迷失自己
Tud的课程设置,也远没想象中那么恐怖,甚至比大多数欧洲学校更轻松,所以有充足的自由时间。于是我下定决心,花一半的精力来探索自己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建筑学生,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就这样,原本好好念书的决心又被打破了,果然,建筑还是不能吸引到我的全部注意力。)
两年的硕士课程对于建筑专业的同学其实是比较松弛的。每个学期同时进行的课程不超过3门,且没有任何考试,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有更灵活的自由时间安排。以我个人的经历是第一个学期在语言和建构知识上有一点吃力,到后面学习比国内本科其实都是更轻松的。
与国内建筑教学最大不同的一点是,设计课是设计与建构同步推进的,每周都要跟设计老师和建构老师分别交流自己在方案上的想法以及对于如何利用建构知识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这对于本科阶段只会照抄照搬细部构造的我来说,刚开始的一个学期是非常煎熬的。但是老师和同学都是非常热心的,能提供很多有用的Reference,在模仿中慢慢建立自己的构造知识库。荷兰同学虽然本科只有三年,但是大多数人都有很强的知识储备。绝大部分导师也是能够提供一针见血的建议,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一开始会不会因为语言问题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很清楚,一定要多说,在小组合作中也是,如果不敢说自己的想法就有可能被忽略。
长达一年的毕业设计是两年学习成果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收获最丰富的一年。在Design Tutor+building Technology Tutor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第三导师,Tesearch Tutor。学院希望大家的设计是基于自己深度研究的,尽管大家的题目是一样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推进,最终呈现的方向可能完全不一样。导师们也会非常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你非常自由的的发挥空间。同时与三个导师推进设计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也意味着如果你的思维被困在一个地方,能够得到来自三方的帮助。
一年的毕设看似时间很充裕,其实从研究到概念提出和方案形成其实过程十分紧凑,一共5次大大小小的答辩检验进度,有两次答辩直接关系到是否需要延毕或者更换studio重新开始。
△Studio的一次草坪聚会,结果从下午5点持续到凌晨3点
03
荷兰人的学习习惯跟我们的很不一样,有很多人在白天工作效率非常高,不会把事情拖到晚上,甚至有一部分人晚上是联系不到的。社交生活十分丰富,每周Studio之后一般都会小聚喝酒聊天。每周四学院的酒吧Bouwpub开放,是最大型的社交现场,能够认识背景各异和思想各异的朋友。
但是整体而言,荷兰人比较喜欢在荷兰人圈子里玩,比较难真正融入,这是国际同学吐槽最多的一点。5:5的荷兰学生与国际学生配比,还是能让你交到很多真心的朋友。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聊天对我来说也是留学生活中意义很大的一点,能够帮助你建立新的世界观,能让你从东方的成长背景中跳脱出来,从更多元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也能提升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大部分同学都不是英语母语者,多参与几次聊天就会慢慢变得敢说话,能说话,有效的社交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留学体验。同时,拓展人脉对于之后的求职也有帮助。
△每年7月的Amsterdam pride week,一起拥抱更多元化的社会
但是目前荷兰建筑的就业环境对于非欧盟地区的同学来说很不友好,一是因为近年来行业整体状况不太乐观,二是因为签证问题。QS前100院校毕业的同学能够申请荷兰一年的找工作签证,一年之内没有找到工作就无法延长居留时间。精明的荷兰人很会‘利用’拿着找工作签证的同学,不管是薪水还是签证问题,都可能给你很模糊的解决方案。
尽管能预感到在荷兰工作得艰难,但国内建筑行业变态的工作模式以及近年行业的衰落让我更加望而却步,显然国外工作生活平衡的躺平生活更适合我,于是在第二年的时候我开始在荷兰实习。
荷兰中大型事务所对于实习生的要求都是一周4.5天的全职实习,像MVRDV、OMA这种大所,更是需要提早半年开始排队投递,所以我选择了一家时间较为灵活的小事务所,在这里,我也学到了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不要轻易相信口头的承诺。
故事大致就是实习了一年多,毕业后老板要我留下来,并保证帮我办下签证,而且能给到一个我满意的工资,但是在了解到给外国人办签证需要花钱之后又放我鸽子。
我给自己放了个假,休息了一个月,修整完开始重新投递工作,参加了几个面试,觉得荷兰人太精明且小气,建筑行业上荷兰近年给外国人的机会也很少,再加上之前不愉快的经历,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德国。
一是因为德语区的建筑行业相对较为稳定,二是因为俄乌战争以来荷兰通货膨胀得让人负担不起。虽然不会德语是硬伤,还是在一个月左右内敲定了工作的事,成了80人办公室里唯一一个不说德语的员工,所以我才会在开头说,一路走开都靠运气加持。
近三年的学习生活,让我更感觉到内心充足和收获丰富的,更多的是慢慢探索出来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在来欧洲之前,欧洲所有国家在我的世界观里是差别不会很大的,选择荷兰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在我认知里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包容的态度。而真实的体验也的确如此。极高的英语普及率,较好的治安保障以及融合的社会环境,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一个部分是club。全年都有各类主题的festival,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分布着很多质量极高的的club。有时候仅仅只是一个随机的搭讪对话,就能认识有着各种想法,从事各种行业的‘怪人’。所有人都极其沉浸的氛围能够帮助释放所有的情绪,这也成了我跟很多朋友友情维系的桥梁,因为那是一个你能够完全做自己而不用担心异样眼光的地方。这种包容性也穿插在生活中,把我从i人养成了e人,并且更敢于面对和展现真实的自己。
△离海很近,去看日落时的天从橙色变成粉色最后变成紫色
当然,我讲述我的经历并不是鼓励大家有这种幸存者偏差的心态,而是给处于跟曾经的我同一个迷茫阶段的朋友一个新的思路。或许你也跟我一样,坚持到今天还在学建筑只是因为觉得这是自己唯一会的技能,且没有转行重新开始的勇气。那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自己换一个环境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放弃在一成不变的环境里无助的等待和观望,就像我一开始只是抱着混个学历和旅游的目的来到欧洲,慢慢地找到自己现阶段想要走的路。我不知道这些零散文字的拼凑有没有把自己表达清楚,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有能力就润吧’。
.END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从湖大到德国事务所,生活的烟火战胜了建筑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