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图片 | 来自网络

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建筑设计事务所

来源 | TOP创新区研究院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7月12日,商务部等13部门研究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对外发布。
计划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图片来源: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7/content_6891466.htm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其实早在2021年,商务部就已经联合多部委开始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并分两批在全国80个城市进行试点。
2021年11月,在为期两个月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落下帷幕之际,上海、天津、长春、南京、杭州、合肥、武汉、成都等52个城市也共同发布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点击下图,阅读倡议)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介绍:
“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截至2023年6月底,试点城市累计建设便民生活圈2057个,涉及商业网点45万个,直接服务社区居民4201万人。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这些由15分钟区域圈出来的圆圈就像一个个细胞,在城市中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网络,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减少了不必要的交通旅行,也可以大大提高人口密度,为圈内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特别在疫情冲击后,不少城市都发现,城市功能可通过“15分钟城市”散布于网络化城市的各个节点,使得城市在面临灾害冲击和压力下,仍然能够保持基本的功能、结构、系统和特征不变,更具韧性!
而这,正是城市发展的新特征与新需求。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15分钟城市”

模型详细拆解


“15分钟城市”城市规划大师卡洛斯·莫雷诺(Carlos Moreno)于2016年首次正式提出。上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城市规划范式要求住宅区与商业、零售、工业和娱乐区分开来拥堵、而这造成了城市中长时间的通勤、生活不便、生活品质降低。
Carlos Moreno看到了这些问题,他从以人为本的空间出发,提出——未来城市应确保居民在15分钟的步行或骑行路程内能够满足生活、工作、商业、医疗、教育和娱乐等六项城市功能。

在2016年Carlo Moreno提出此概念时,特别强调:这并不是要把城市变成小村庄。 城市生活是充满生机和创造力的。 城市是经济活力和创新的体现,城市生活应该更加令人愉悦,更加充满生机。15 分钟的城市模型正是基于此目标:

重新引入旧城品质,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提升城市的活力、创造力、多样性

“15 分钟城市”以人类普遍需求为基础,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不管是老城更新还是新城建设都可以应用。此外,该模型很容易转化为具体的可实施的城市政策。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Carlos Moreno 定义了六项基本人类需求、三个关键特征以及四项指导原则。

“15 分钟城市”假设所有城市都需要的六种基本城市社会功能:

生活Living、工作working、供给supplying、关怀caring、学习learning和享受enjoying。即住房housing、工作work、食物(food,以食物为代表的供给体系)、健康health、教育education、文化休闲culture & leisure。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体验好的15分钟城市有三个关键特征:

  1. 城市的节奏应该跟随人,而不是汽车——以人为本
  2. 每一寸建成的土地都应该有不同用途——多元性,这是“15 分钟城市”的黄金法则
  3. 好的社区设计应能让人可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健康成长, 而不必经常往返于不同的地点——完整性

同时提出了四项指导原则:

  1. 生态:建设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2. 邻近:各项功能之间的距离减少。
  3. 团结: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4. 参与:让公民参与社区的改造。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

实施重点


在全球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色: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之后,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的商业和文体娱乐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并促进经济的内循环。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了五方面实施重点——

1,系统谋划设计,优化社区商业布局;2,改善消费条件,丰富居民消费业态;3,创新消费场景,增强多元消费体验;4,推动技术赋能,提升智慧便捷水平;5,促进就业创业,提高社区居民收入。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系统谋划设计,优化社区商业布局:

一个成功的 15 分钟社区是“完整的”。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居民们可以轻松步行前往的核心服务和便利设施——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在居民家门口就能得到优先配齐。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特别强调“问需于民”: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项目清单。

而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推广社区规划师制度,支持设计师进社区,加强专业化指导,合理布局商业网点,促进商业设施与公共设施联动,商业文化与消费习惯协调。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2:改善消费条件,丰富居民消费业态 

在居民“家门口”(步行5-10分钟范围内),优先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引进智能零售终端,让消费更便捷。在居民“家周边”(步行15分钟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品质提升类业态,让消费更舒心。

同时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助力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一个“完整的社区”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零售便利店、医疗保健等基本保障性功能,它应该是社交空间的所在地,例如咖啡馆、体育设施、菜市场、日托中心以及其他的“第三场所”,例如共享花园、口袋公园等等——这些业态设施能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体验。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东山少爷南广场社区公园:实景图 ©吴嗣铭


3:创新消费场景,增强多元消费体验

创新消费场景一方面是推动技术赋能,提升智慧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展以人为本的街道与交通系统——这要求我们重新构想街道和公共空间。

数据显示,在步行设施上每投资1美元,就可换得11.80美元的回报。当街区的步行体验好了,人们就更有可能在此场景中消费。人们越少开车,在当地花的钱就越多,也更健康。

据估计,由于美国波特兰市的人门开车比全美其他地方少20%,他们在车费上共节省了10多亿美元,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流入了当地经济体,增强了当地经济的韧性。

特别在疫情后,吸引“人流”的公共空间值得关注及投入。城市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出具有“连接节点”意义的公共空间,在这些空间上提升其场所品质。

有了人流,消费就会慢慢恢复,经济就会慢慢复苏。人流的增加体现着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人流是一切的根本。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4:推动技术赋能,提升智慧便捷水平

“15 分钟城市”是一个智慧互联的地方。

互联更意味着数字层面上的连接——

比如鼓励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商品、门店、会员及供应链数字化,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降低综合成本。发展智慧商店、共享书店、智能快件箱等业态,提供现场交互、无接触交易、智能结算、自助售卖等服务,提升数字化体验。

通过推动这些技术赋能,社区可以实现更智慧和便捷的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同时,这些技术也能够提升社区的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5:促进就业创业,提高社区居民收入

通过促进就业创业,社区居民的经济状况或将能得到改善,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区的繁荣。

这包括支持特色化、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发展,支持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从事即时零售、餐饮服务、线上培训等平台衍生业务。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从事创意经济、个性化定制化文化业态等特色经营,创新网红店、特色店、精品店。

新加坡的组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将商业街分布在小区中心,可以提供方便的饮食和蔬菜水果购买场所,社区中的老年人可以在那里开设小店,价格也相对实惠。这种设计不仅方便,还可以为小区创造就业机会。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计划》还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将商业设施纳入保障民生、应急保供体系,将智能快件箱、快递综合服务场所纳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对微利、公益性业态给予房租减免、资金补贴等支持。同时,鼓励探索社区基金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落实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政策。

对于我国来说,下一个阶段城市的增长被确定为更高质量的增长。

“十四五”规划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包括GDP目标,而是将“以人为本的公正转型”作为城市下一阶段发展战略的核心。

随着新一代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变化,新的工作方式的出现,现有城市空间以及其结构也将逐步支持这种变化与需求。

“15分钟城市”是对人需求的回应,让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更强,激发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营造出有特色有秩序的新一代社区,这不是城市规划师规划出来的,而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周俭:以空间为单元的住区更新机制整合——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践及其思考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中规智库 | 营造全龄友好、多元融合的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团体标准《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绿色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指南》编制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15分钟生活圈】圈出上海新华路街道的幸福生活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15分钟生活圈

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13个部门印发行动计划丨力争到2025年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