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根据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熊伟副主任在2023年城市规划新技术专题会上所作的报告整理。报告从“规划进入数字化时代、历史追溯:建设实施动图,串联规划实施流程”两个方面,围绕“规划实施监测的技术框架、信息化基础的回顾,数据治理提升空间监测能力,城市计算提升空间响应能力”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了数据驱动的规划实施监测方法与实践。
一、规划进入数字化时代
1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01 城市战略趋势判断的准确性与关键时间节点的模糊性之间的矛盾
通过城市的整体量化与规划数理逻辑的构建,将未来发展趋势与时间轴紧密结合,支撑关键时间节点与阶段性目标的判断。
02 规划解决城市问题的全面性与实施路径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问题导向的精准量化,支撑解决问题的实施路径、空间资源的适时调配。
03 大城市病爆发的复杂性与规划及时应对之间的矛盾
依托海量数据,将规划分析的经验逻辑转化为数理逻辑,实现数据自动计算和预警系统,能够及时预测和发现城市问题。
04 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与传统规划技术储备之间的矛盾
借助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对传统规划支撑体系进行重构,从而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理性。
2 规划与信息技术融合成为重要课题
从中央文件、部委政策到地方实践,都提出了工作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规划实施过程的全周期监测,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01 信息技术也面临着从后台走向前台的角色和职能转变。
如何实现规划与信息的融合发展,成为每一位规划师和信息化工作者都在关注的问题。
02 运用信息技术,支撑规划编制与管理。
实现规划实施全周期监测,需要打通编制与管理,业务与技术。更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去推进规划工作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3 既有工作基础回顾与反思
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基础测绘、地理信息、地理国情、三维模型、规划一张图、审批许可、不动产登记等。我们面临着全新的数据环境。
信息化工作的角色和职能转变
01 从数据整理到数据建设
多种数据来源、调查监测、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审批管理、物联网、互联网。
02 从数据统计到规划监测
传统做法以单一规划数据为主,重统计,轻关联性的监测。
03 从数据计算到规律模拟
传统规划评估的做法以指标计算为主,重单一数据计算,轻系统性、全面性规律模拟。
04 从管理审批到空间治理
传统审批管理以业务流程的过程记录为主,重业务办理,轻过程与数据治理。
4 应对的思路与策略
01 数据治理
建设实施动图,全过程回溯规划审批许可的历程,形成规划实施全周期的“原音重现” 。
02 实时监测
研究建立实施规则的知识图谱,在管理许可做出之初,实现与规划动态比对的“现场直播”。
03 空间治理
研究建立空间数学模型,模拟城市运行发展规律,打通宏观管理与微观许可,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形成规划实施的“未来彩排”。
二、“实施动图”驱动规划实施全周期串联
1 规划实施的“原音重现”
串联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展示建设项目从规划蓝图演变成城市现状的过程。
2 实动图的框架
技术框架
串联行政审批各环节信息,打通规划实施各阶段数据成果,反映城市空间变化与管理状态。
3 实施动图的做法
01 数据整理
梳理审批数据清单,包括属性字段规范性、更新频次和属性内容等。提出数据建设标准、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开展全市域审批数据优化与补充建设,建成全域、全空间要素的实施动图数据库。
02 构建数据关联,建设实施动图。
根据构建的数据关联关系,基于实施动图数据库模型,利用图数据库技术构建业务管理图谱,建设实施动图。
4 实施动图的作用
01 设计实施动图项目生命树
结合项目投资类型、项目所经过的审批环节、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等信息,建设项目生命树,回溯并展示项目全周期过程。
02 审批导航
形成待审批项目流程研判以及正在实施项目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监管,达到可跟踪、可追溯全程留痕的目标。
三、知识图谱驱动规划实施全周期监测
1 数据关联实现国土空间的动态感知与监测
2 规划比对前置,实现规划实施提前预判
将规划实施预评估前置,实现规划实施从“原音重现”到“现场直播”。
3 构建规划实施知识图谱
构建一套服务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的知识框架,形成规划实施知识图谱,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分析、预测、推演、决策等智能应用,推动城市治理从数据驱动到知识驱动智能化升级。
4 构建空间规划要素谱系
为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监测预警评估的敏捷发现及及时响应功能,依托国土空间体系,开展空间规划要素提取、指标构建、动态计算、响应机制及“机器代人”等,构建空间规划要素谱系。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对应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分层分类提炼空间管控要素,开展数字化转译,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要素谱系。
依托国土空间规划要素谱系:规划传导从宏观到微观的空间层级、规划实施从编制到管理的时间环节,将各级各类规划各项要素分解转换为监测要素体系。
5 智慧管理工具
01 国土空间规划“机审” 工具
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用地方案审查,可在2分钟内完成方案审查。
02 建筑方案智能“图审”工具
用于建筑规划方案审查,可在5分钟内完成10万平方米建筑规划方案审查。
四、仿真模拟驱动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
对于城市而言,宏观和微观的判断有所不同。宏观上指标细微的变化,可能存在微观的鸿沟。微观上细微的变化积累,可能引起宏观的重大偏差。需要通过数字化方法,打通宏观到微观的管理。
研究城市这一复杂综合体,分要素建立空间数学模型,模拟城市运行规律,经过测算验证后,可对城市发展做出长时预测。
1 排水防涝模型
2 公共服务设施模型
在公共服务设施模型中,导入规划方案,可在1分钟左右对主城区范围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快速模拟和规划预演,提醒方案优化。
3 市政设施承载力
开展市政设施承载力(供需平衡)评估,建立市政供应与城市规模(人口、用地)的量化互动关系模型。
4 碳达峰与碳中和仿真模拟

1 空间治理需要规划与信息的“双向奔赴”
数据治理的本质,是一次业务与技术的深度碰撞。
规划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2 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变化,也需要新的制度设计
技术创新,治理赋能,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点击上图,查看课程详情
点击上图,查看课程详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数据派):数据驱动的规划实施监测方法与实践丨城市数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