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步入存量时代,我们的土地利用方式该如何转变?国土空间布局该如何优化?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又该如何提升?今年年初召开的2023年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用一连串“换”字作出了回答——“用山上换山下”“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换空间”“用数据换空间”。


从“换”字看新时代用地之道① | 用山上换山下,科学优化耕地布局
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我国“耕地资源—粮食供给—生态安全”始终处于“弱平衡”状态,长期的耕地重心北移现象、短期的河南“烂场雨”事件都不断在提醒我们:气候变化、生态冲突、突发事件带来的威胁无处不在。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增强耕地安全意识,让耕地资源具备更大弹性,让风险应对手段更加丰富。而实现这些,关键在于确保耕地数量、优化耕地格局,不断提高优质耕地比例。(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从“换”字看新时代用地之道② | 用地下换地上,解好空间利用方程

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发展空间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居住舒适度偏低、空间功能性不足……当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土空间也面临着向存量时代转型的变化诉求。让空间“立”起来,将城市的部分功能由地上转入地下,实现地上和地下空间多层次、高效率、有机结合的开发利用,进而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多功能混合利用和生态化多元利用,已是大势所趋。(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从“换”字看新时代用地之道③丨用存量换增量当牢牢把握“三心”

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新时代用地,路在何方?用存量换增量,是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工业化,我国当前增量发展的空间日益逼仄,速度正在减慢,而减量发展、存量盘活正逐步成为发展大势。这意味着原来围绕外延扩张、粗放发展模式所作的制度设计会有系统性变革,比起大规模增量扩张时的高歌猛进、大刀阔斧,用存量换增量,更需要恪守“初心”、格外“精心”、保持“耐心”。(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从“换”字看新时代用地之道④ | 用资金技术换空间,亟待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众所周知,从经济学角度看,资金、技术、土地都属于生产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相比资金和技术,土地尤其是耕地具有基础战略性、自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用资金、技术换空间,就是用地者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或运用先进技术,进而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从“换”字看新时代用地之道⑤ | 用数据换空间,给未来一个高品质支撑

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在国土空间治理走向智治、数治的当下,丰富的自然资源大数据犹如一把塑造高品质国土空间的“金钥匙”。用好这把“钥匙”,一方面要做到“软硬兼施”,另一方面要注重“融会贯通”,还要赋予更多人参与国土空间治理的机会,真正体现数字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神内核。(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作者:汤怀志、夏方舟、星涤侯华丽李建波、徐小黎

新媒体编辑:陈平
初审:赵蕾
审核:程秀娟
审签:赵晓涛

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换!换!换!换!换!看新时代用地之道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