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研究
超大城市重点地区规划实施协同方法探索——以上海地区总图为例
许 健 胡晓忠 金 山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区商业空间的演化——基于杭州市主城区的实证
钟雨妮 罗震东 方鹏飞
区域治理框架下的土地发展权空间重构研究
张衔春 栾晓帆 岳文泽 石 琛 龚 华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特征、发展指数与建设进路
吴正海 范建刚
遗产保护
形式之上:规划遗产的价值形态刍议——基于“有形-无形”的辩证视角
张 杨 何 依
【摘要】规划遗产研究源于1975年英国的文化旅游名录、兴于2006年澳洲的国家遗产项目,在2011年后进行了国际上的案例解读,并于2019年引入国内进行了内化探索。在近50年的探索过程中,学界对这一遗产的价值认知从“地标节点”“象征景观”“交流工具”趋向于“一种新兴视角”,呈现出“从实到虚”的泛化趋势,并导致其价值内核难以凝练,亟待辨析。对此,研究立足于规划遗产的本质属性,通过剖析国内外典型的规划案例,提出规划遗产的价值核心不在于纯粹的、有形的建成遗产,更体现为无形的规划智慧这一观点。后者通过跨地区传播,秉承了舶来思想与地方特征,实现了“超越建成环境”的价值融合,统筹了“形式之上”的价值关系。因此,对于规划遗产的研究,需要立足于“有形”与“无形”的辩证视角,进一步探索原生理念的异地派生、远期愿景的近期实践等价值传导路径,并辨析不同类型规划的价值表现方式,以解释空间形式背后的规划内涵,以及规划作为一项遗产的复杂性特征。
规划遗产:拉巴特世界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认知思考
王祝根 李百浩
【摘要】鉴于规划遗产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选取拉巴特世界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基于规划史研究与文化遗产双重视角,在梳理前伊斯兰、伊斯兰、阿拉伯3个历史时代城市发展与建成遗产演变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拉巴特法属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实践及特征,认为规划思想、规划制度、规划方法是拉巴特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规划遗产的核心规划价值表现,进而提出关于规划遗产生成、规划遗产概念、规划遗产类型的认知思考。研究目的旨在借鉴世界文化遗产发展趋势,引发对我国规划遗产问题研究的关注,为建立规划遗产思维提供参照。
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美学与社会美育价值研究
徐 望
【摘要】大运河文化带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也具有美学与美育价值。可以从生态美学的实践根基、本体论、存在论3个理论维度分析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所有人都生存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基于生态美学,塑造生态环境之美,是重要的社会美育途径。大运河文化带发挥社会美育价值的三大途径是:通过构筑生态景观进行生态美育;通过发展文旅融合进行人文美育;通过创作公共艺术进行艺术美育。提升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美学与社会美育价值的策略有:“文化为魂”凸显“运河之美”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营造“诗意生存”生态,推动“诗意运河”建设;优化文化艺术供给,促进社会美育供给。
基础设施规划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滨海城市雨洪规划策略研究
戴 伟 孟 梦 卢培骏
【摘要】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在发挥市政管网等灰色基础设施作用的同时,突出“师法自然”的理念,倡导对生态系统的无干预或最小干预,强调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滨海城市雨洪规划提供了有益启示。首先,明晰了NBS的核心内涵,阐述了基于NBS城市雨洪规划的主要特点;其次,结合我国滨海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生态系统解译—雨洪风险评估—基于NBS的城市雨洪规划—规划效果评估”为逻辑主线的规划方法,以及基于NBS的滨海城市雨洪规划策略;最后,以广东省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为实证研究对象,提出基于NBS的灵山岛雨洪规划,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旨在为滨海城市雨洪规划提供新的参考。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彩页
健康人居研究
谢宏杰 毛雨薇 王乾坤 邵 蕊
【摘要】经过三年新冠疫情的洗礼,人们对健康的人居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健康人居的基本理论框架一直未能建立。借鉴系统理论和生态学理论,提出“健康位”作为健康人居的研究范式;参考流行病学三角模型,基于环境—行为—健康三者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健康位的健康人居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健康人居的多层级影响因素,构建了空间—行为—健康结果的多层次因果链模型。文章探讨了新冠疫情大流行对健康人居环境研究的深刻影响,思考了人们对健康城市、人居环境、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新诉求,提出了实现健康人居的路径。
谢诗娴 郭 巍 张清然
【摘要】桑园围的水适应性作为珠三角基围水利景观的典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现今仍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对桑园围的背景环境进行研究,接着从水适应性视角,分析其作为整体对水灾的适应性特征。然后将其分为上、中、下游堡地区,针对上游堡干旱为主、中游堡内涝为主、下游堡倒灌为主的灾害特点,从水系结构适应性、土地利用适应性、聚落选址适应性、水管理适应性4方面分析各区水适应性特征的差异与变化规律。最后讨论总结其水适应性的演进模式、土地利用模式和相关管理模式,从历史、生态、经济、社会方面发掘其景观价值,为桑园围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综述
王高远 陈 天
张 立 杨明俊 白郁欣 庞 磊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内容播报】2023年第 8 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