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百子湾公租房社区一角

图源:腾讯新闻网

文 | 三六

改革开放以来,在住宅商品化过程中,通过房价的过滤作用,中国各阶层在居住模式和区位上出现了明显分化,居住隔离现象初现端倪。大批高档住宅项目开始出现,逐渐成为“富人区”;一些生活设施和居住环境较差的旧街区,逐步成为低收入群体的聚集区;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则成为流动人口的聚居区;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往往出于成本考虑而选址于城市边缘地区,加剧了居住空间的分化与隔离。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城市当中的老旧小区

虽然说居住隔离并不是因为有了公租房才出现,但是却总是与保障性住房相伴而生,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今天的住宅尤其是公租房项目中,政府会提出开放性社区的要求——这也是针对这一问题在观念上的转向。不论是公租房还是普通的住宅小区,在今天的住房问题前都面临着转向。

在北京高昂的房价与人均收入的矛盾之下,公租房无疑是一个“住得起”的办法,而除了如何让市民住得起,如何住得好也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能看到,社会保障房项目的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也使公租房与理想人居的话题再次进入了我们视野。

2019年,媒体眼中的“最美公租房”——万保百湾家园落成(即百子湾公租房),互联网上再次对公租房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本文将试图以百子湾公租房为例来探讨公租房项目中出现的一些空间现象。

折衷的平立面:
为什么是Y形态?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百子湾公租房社区的设计形式 

图源:新浪新闻

从设计的形式上看,百子湾公租房社区的一个特征是Y字形的平面与立面上的退台设计。这一建筑形式也成为这个社区的一大特色而被传播,媒体将之与建筑师以往的建筑概念联系在一起,将这个项目称之为“山水社区”。

但是,在设计师的采访与项目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Y型的建筑平面的出发点实际上是为了回应了户型的日照时长问题。这并非是建筑造型的任意发挥,而是在居住密集程度与日照诉求的双重挤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百子湾公租房社区一角

图源:北京城建集团官网

在我国的住宅建筑中,虽然对于日照是有着相关的建筑规范,然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建筑都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在这样一个公租房建筑项目中,首要解决的并非是生活品质的问题,并非是生活品质在这样的项目中不重要,而是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中需要满足尽可能多的居住人口。从容积率看,百子湾公租房的容积率并不低,但容积率的设定并非是建筑设计策略的问题,而是百子湾公租房作为一个公租房项目,其本身具有着较为密集的建设要求。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Y字型建筑的日照分析

图源:作者自绘

而Y字形平面则是在这样的要求之下,试图满足不同时间段各户型内拥有日照,然而这种说法只能是一种折衷的办法,不论是了解过住房或者学习过建筑的人都明白,最好的日照朝向自然是东南向,但在如此容积率下,如果全部采用常规的坐北朝南的平面布局,则无法满足居住的数量。而退台也是为了使得在如此有限的建筑间距和型态遮挡下,不使某些建筑立面完全照射不到太阳。对比几种不同的建筑排列方式,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建筑形式与日照之间的关系。

但为什么以前的高层住宅中没有见到这样的建筑形式呢?难道之前的公租房项目就不存在建筑面积与居住人口的矛盾了吗?实际上,并非是曾经的公租房项目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是在之前的公租房或廉租房中,能够满足基本的居住需要已实属不易,很少能够考虑到生活品质问题。而对于商品房来说,大多数商品房小区有着较大的小区面积,自然会首先选择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媒体眼中的山水社区

图源:新浪网

媒体口中的“山水社区”实际上是建筑师在面对公租房项目时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回应,或者说,是将公租房所无法改变的限制转变成为一种建筑造型的特点。看似新奇的建筑形态,似乎也并非是天马行空的设计想象,而更像是多重现实矛盾之下设计在夹缝中给出的折衷之举。

开放的社区:

小区是一个大公园?


百子湾公租房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二层的平台,社区的一层被用作商业或社区公共服务,而一层的道路也可以向小区外的市民开放。或者说,一层的道路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城市道路的一部分。而二层平台也并非只对小区居民开放,而是可以供周边居民共同使用,这实际上也是这一项目在宣传中的一大“亮点”。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面向城市的社区

图源:作者自绘

开放社区固然是一个更有利于城市生活的社区发展策略,但是放的程度具体有多大,以及增大的流动性是否会给社区成员带来不安因素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要问有多少人愿意购买一套所谓“开放社区”中的住宅,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的。

但万保百湾家园不同,正因它是一个公租房项目,那么其产权本身就归政府或者公共机构所有,租户只有使用权,那么相比商品房小区内的公共空间属于公摊面积不同,公租房社区的外部空间实际上可以由项目真正的业主——政府部门来决定其用途。[5]而相比单独解决这一社区内的问题,政府则更希望这个项目能满足周边更大范围的公共空间需要,自然这个空间就成为了一个相对牺牲隐私空间而满足开放与公共的城市公园。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对外开放的一层道路

图源:新浪新闻

简单说,就是甲方希望这样一个公租房社区项目——既能满足基本的入住人口,又能够满足周边社区的公共服务,最好还能够解决一定城市绿化或者城市公园的指标,满足“花小钱办大事”的设计需要。而这种愿景,也只有在住户仅拥有使用权的公租房——这样的“集体住宅社区”中才能实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首层用作开放的商业店铺,二层以上设计挑空平台,再上则作为居住功能的做法,似乎在城市商业写字楼中常常见到,不过是将办公空间的功能转变为了居住空间。这似乎也印证了在设计中对外的开放特征——这是属于整座城市的“开放社区”。

公租房——

公共生活的产物

前文已经反复提及,不论是建筑的型态,还是开放社区的策略,其能成立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公租房中“公共”的特殊属性。而公租房本身也是公共生活的产物,作为政府出资建设带有公益性的住宅类型,它的存在似乎本身就隐含着集体生活的特征,而集体生活(如同学生时期的集体宿舍一般),代表着让渡一定的个人空间的同时,大家共同享有一定的公共空间。

这就涉及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即公共空间的矛盾性。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被占据的公共空间

图源:作者自绘

在现实中,居民们自然都更愿意更多的占有而更少的让渡,公共空间的矛盾性也因此而体现。在小区当中,我们能看到原本作为公共空间的楼道被私人物品划分边界,也能够看到公共楼梯被用作私人空间。设计的边界似乎在这样的公共生活当中失语,似乎设计在公共生活的过程当中总是难以如其所愿。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居民自发形成的活动空间

图源:作者自摄

不过,与其说是设计被生活所扰乱,不如说设计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公共空间中所展现的公共生活的矛盾性,实际上也是设计的矛盾性所在。正如文丘里在《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中所提及的:“人们永远解决不了世上所有的问题……密斯之所以能设计诸多奇妙的建筑,就是因为他忽视了建筑的许多方面。如果他试图解决再多一点问题,就会使他的建筑显得软弱无力”

在公租房的项目中,首要解决的自然是“公”的问题,如何能让更多人居住,如何让有限的资金解决最多的城市问题,而其它的问题,必然难以通过设计本身去解决。

参考文献:

[1] 赵聚军.跳跃式城镇化与新式城中村居住空间治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1)

[2] 赵聚军.社会稳定的增压阀:对居住隔离现象的政治社会学解读[J].江海学刊, 2013(6)

[3] 《对科学推进郑州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

[4] 邹德慈.容积率研究[J].城市规划, 1994, 018(001):19-23.

[5] 丛屹.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01



图片说明:

除已标注外,本文其它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本期原创 / 三六

# 全网ID:这个三六不太六 清华美院环艺系在读,偶尔写诗,摄影,拍短片儿。希望能学会从设计的角度思考。

编辑 / 白雎  审核 / 言西早

本期内容由一只建筑精原创,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文章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社会住宅:“要居住,还是要革命?”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房房房房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要工业?还是要住宅?深圳工业与居住空间争夺战!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代官山茑屋书店的客群定位策略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地产下半场,设计企业向死而生

* * *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咨询合作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投稿咨询  转载合作  摄影服务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折衷、妥协,公租房的内在矛盾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