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Nighthawks ©Friends of American Art Collection


城市的转角空间,似乎总是成为许多人文艺术作品偏爱的题材。

Edward Hopper著名画作《夜游者》,是城市转角里的餐馆和三名迷茫的顾客;很多爱情电影电视剧里也总有转角遇到爱的情节。

当街道都在整齐地线性延伸,作为两条街道交汇的转角似乎能让我们窥见城市规整和冷静秩序下的不同样貌。

行人顺着既定的路线和风格相似的建筑面,渐渐过渡到另一条街巷,获得城市行动的方向感与确定性。它是街道延伸的一种有迹可循。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一个转角空间


但是,这个「方向」在发生着转换,这种「确定」也充满着这座城市另些街道的人和物带来的未知和变数,这个「角」也成为了一个多元的汇聚。

福田百花路的一个转角空间,便是如此聚合沉积着这个城市片区近23年里来来往往的生机与记忆。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01 百花丛中的那个城市转角


物质生活书吧的这个转角,是由两条街道相交而成:百花二路与百花五路。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少见的菱形城市街区


其所在的百花公寓与另外三个建筑群构成了一个方正的菱形。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老小区外墙与黑白转角的交汇混杂


行走的路线扫掠过一片房龄基本超过十五年的老小区外墙,突然在百花公寓的楼下,有一片纯白的弯曲墙面出现在眼前。

还来不及好奇这种现代极简风格为何出现在这里时,随着白色建筑轮廓的终止,一面带有着4个折角的波浪形黑色墙面和菱形金边半身窗便翻涌进眼中。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书吧黑底白字的招牌


黑色墙面上方,用法语和繁体字写着:LA VIE MATÉRIELLE 物質生活。

与周边建筑反差较大的建筑外观,让它成为了街道的视觉焦点,也是单调乏味的城市街景记忆中的一个锚点,总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02 物质与生活的一个转角空间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百花片区范围


「转角」似乎也是这家诞生于2000年这个世纪之交书吧的空间隐喻。

书吧所在的百花片区,名校与教育培训机构林立,有着深圳最贵学位房,步行便可达深圳最繁华的商业街华强北。

而书吧便就以法国当代女作家Marguerite Duras的随笔集《物质生活》(La vie matérielle)命名,想成为这座追求物质的城市的精神小绿洲。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一个偏离原先路轨、可供停留的转角空间


在这个两街相交的转角,物质生活书吧以一条切线的形式存在。

“步行空间较街道区域变大,产生了大片空地,使得街道转角处产生脱离人群移动路线的,能够停留的空间。”



01 这里,是城市的舞台剧场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属于这座城市的弧形剧场


书吧位于五层弧形台阶之上,仿佛是这个街道中央的一个舞台剧场。

各种可能的城市生活都在这里交织上演。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小学生、环卫工、买菜的爷爷奶奶的在此交汇


这个城市片区的每个人都可以是这个剧场的演员。

在此选择停歇,抑或选择继续前进的方向。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随时上演的街边三角戏


送货小哥有时会停下小电驴,坐在这个台阶上玩儿会手机休息一些。

环卫阿叔有时路过也会不经意间放慢脚步,目光流连于菱形玻璃窗里。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窗外来往的路人和停驻的汽车


有时晚饭散步转角遇到熟人,便干脆站在这里聊聊小区里老王的八卦和自家孩子的闹心事。

有时附近学校班主任下班路过,不小心就能看到班上的学生在书吧里悄悄约会。

而这里大部分旧小区都没有地下停车场,许多车就只能停在路边,和来往的路人一样成为这个剧场驻足喝彩的观众。



02 神秘根据地、饭堂、托儿所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点美式就总会有的甜甜焦糖饼干


在这个弧形舞台的玻璃窗里,总是可以变身成为不同的生活布景和上演着各种奇妙剧情。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做作业玩手机看书打瞌睡,都在这里上演


对附近上学的小朋友来说,“书店”远不能概括物质生活在他们心中的江湖地位。平时放学后,有的写着作业等着爸妈下班接回家,也有的偷偷来这里谈个恋爱或是打个游戏。

甚至有时候和家里闹别扭了,这里也会成为他们的“离了家但又没离很远”的出走地。

到了暑假,家里没人做饭就喜欢在这里泡一整天,吹着空调写作业边,再点上一份黑椒牛肉意面。坐在他们旁边的,有可能是附近学校退休的满头白发老教师,也有可能是送娃去上培训班在等娃的家长。

三个不同年代的人,都在这扇小小的菱形窗里交汇相望。



03 回家路上不迷路的小白楼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店内的一个充满想象的角落


除了附近的老居民外,近2、3号线地铁口和华强北大型商圈等交通和生活的便利条件也让这里成为了一些初来深圳打工人的上下班的必经之地。

他们或许并不熟悉这个街区,不知道这家书吧的历史,也觉得它和自己这个城市过客没什么关系。

但慢慢地,每次下班回家路上走到这里看到这个小白楼,就知道自己快到家。

或许只是某个雨天或暑日,因避雨乘凉而闯入了这里;又或许周末在家没事干,也习惯过来这里溜达溜达,刚好赶上参加了场工作坊。

好像这座奔着搞钱才来的城市,也并非所有的生活都是“物质”。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物质生活这四个字或许承载了更多意义


这个即将迎来自己23岁生日的转角空间,也在上个月月底结束营业。

实体书店已死,一个城市容不容得下一家书店等论调也随着物质生活书吧的停业公告而重现,因此而建立的书店众筹群的群公告也永远停在了5月11日。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店内保存的百花旧路牌


物质生活就像是在这座城市书页页脚的一个折角,在这个片区、这个城市里的每个人城市生活与记忆中的一个标记,但却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止翻页。

可能它是她刚到深圳第一次见网友的地方,但随着换工作搬到了离书吧很远的地方;也可能是他和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每个暑假结束前都会来冲刺作业的地方,但现在和朋友已经异地多年。

物质生活这个“街道聚会场所的充分表现,会从尺度、韵律等方面影响到人们对城市结构的感受,城市的路径和节点因地标而富有生气,而且更易使人们形成生活和工作于其中的人们记忆的意象。”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一直陪伴物质生活的门口大榕树


这个在我们城市生活和记忆的过往书页上的折角印记,或许早已根植日常并融汇其中,已然无需书吧这个物质载体的存续,和制造更多未来的回忆来证明它的意义。

曾经整天泡书吧但已异地的好朋友虽然不再书吧相聚,但因此而生的友谊还在延续;即使搬离百花片区,深圳的城市意象对于曾经来过书吧的人来说,或许除了物质,还可以有物质生活。

就像物质生活同名随笔集的作家杜拉斯所说:“没有一本书是没有存在理由的……(这本书)它倒是从日常事件中引发出来的。可以说是一本供阅读的书。”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左滑查看,来往行人在熟悉的菱形窗前驻足

当我们想在7月31日前再见物质生活最后一面,将这里过往的日常画面再次捕捉重现时——却发现它遭恶意停电,已提前十天终止营业。

来往的行人和我们在不知所措中,努力地想透过窗户做着最后的告别。

但当我们越努力凑近这扇熟悉的菱形窗,我们呼出的气息便将眼前的这片物质遮蔽。

直至玻璃水汽消散,在屋内的一片沉寂空荡中看见了自己愕然的倒影。


撰文 | 杰德

编辑 | 许多多

视觉 | 宋佳辰、刘雨柯

影像 | 孔辰承、金鹏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文章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在城中村,用公共空间解锁社区活力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中国城中村等于外国贫民窟吗?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城中村更新的三大“幻觉”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广州为什么有这么多城中村?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未来没有城中村



* * *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咨询合作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投稿咨询  转载合作  摄影服务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一个深圳转角空间的存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