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1

  何谓“风景维续”

中国本土规划建设历来重视对风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调营城者要维续一方胜景、彰显一方特质、赓续一方文脉。纵然在特定时期,人们因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关照风景,造成风景破坏、阻隔乃至湮没,亦总能于后世重拾之、塑造之,并着力增益和升华之,不断接续创造融自然风光、人文意境、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山水人文景观。由此,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风景维续”的观念意识,为历代有识之士所共守,深刻影响本土城乡人居建设。

作为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风景维续”蕴含多层次实践要义:其强调对一方风景遗产的系统辨识与整体保护,既注重妥善存续风景地之亭台楼阁等标志建筑、绿植小品等环境要素,亦注重发掘和延续不同风景要素间的关联性景观秩序,整体维护风景地及其周边相互依存的山水环境格局。对此,古人往往综合运用风景营造、遗产保护的手法,辅以“买山禁伐”“育林蓄树”等政令或乡约,实现“保物”“存景”“续境”多维目标。与此同时,强调对风景遗产中世代累积之历史故事、前贤精神的传承弘扬,通过空间经营、文饰标识等手段,营造与历史场所精神高度契合的环境氛围,使游观者睹风景而启文思、忆前贤,地方文脉亦藉此延续。纵观历史实践,“风景维续”绝非一时之功,其有赖于历代营城志士的继力传承,正是在此跨越时空的接续创造下,一地之风景遗产往往成为凝聚山川之美、人文气韵、历史精神的标志空间。

2

 “风景维续”的传统实践

结合历史文献、城市图和实地调研来看,“风景维续”在各地规划建设实践中应用广泛,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山东博兴,古人为纪念苏轼于城南隅立“锦秋”亭,后世“不忍没其亭”而不断修葺以“复旧观”,存续一方人文景观;山东长清,当地择泰山西北山麓灵岩胜境,筑寺营景,后世传承不辍,并屡有增益,遂成“域内四绝”之胜景,古人赞曰“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

【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长清灵岩行宫图 [引自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长清县志》]
江西抚州,于临川之山水形胜处修建拟岘台,创造揽胜挹秀、追怀先贤遗风之地,后世虽屡有倾颓,而修葺不绝,拟岘台之风景灵秀与人文精神得以维续传承。

【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抚州拟岘台图 [引自清同治九年(1870年)《临川县志》]

祁阳浯溪,唐道州刺史元结因爱其地“山水胜异”,筑台修庼,名曰“浯溪”“峿台”“痦亭”,创成地方特色景致,后世维续其景、传承其志,累代形成人文大观。
【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祁阳浯溪总图 [引自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浯溪新志》]

崇庆罨画池,始建于唐,成胜于宋,因池畔“花木亭阁倒影掩映,水面如画”而得名,明末因遭战乱焚毁,清代历任官员重塑风景格局,疏浚内池、种植花木、重修罨画亭、琴鹤堂等标志建筑,接续创造一方起居观游、怀古凭吊之人文胜景。

【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崇庆罨画池全图 [引自清光绪十年(1884年)《增修崇庆州志》]

本文从诸多案例中遴选江西金溪、福建莆田、汉中留坝、重庆铜梁、山东莱州,对“风景维续”的传统实践做进一步阐释。

江西金溪,古时县治之西有学岭,学宫独踞岭上。邑人“扩其西坡为圃,种松万株,望之蔚然洁秀”,名曰“松圃”,成为域内之风景佳地。其后,松圃历年既久,墙垣不修,日渐废毁,其地“荒冈旷土,仅存松枫二株”,遂荡为“刍牧”之地。当地认为松圃虽小,却为“护岭之荫”,事小亦系大局,故“兴畚锸,筑长垣”,植树种松,并培植维护十数载,使松圃复其旧观,“其干云蔽日,荫地脉而蓄灵气”。松圃之维续,既赖前人之功,亦需后世维护,当地士绅“禁约居民,毋取土山麓,并禁樵苏”,以保全学岭及其西坡山体,培土固基,涵养松圃。由此多措并举,继力传承,使一地之风景与文脉得以延续。
【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金溪县治图 [引自清同治九年(1870年)《金溪县志》]

福建莆田之镜湖,为明洪武间初建,知府岳正主持疏通旧濠、筑堰拦水、汇水成湖,遂成一邑之风景胜地,有“小西湖”之誉。时人赞曰:“兴郡人文之盛甲于海内,盖山川毓秀,故贤哲挺生,惟是郡城之有西湖,为一城之血脉”。此后,历代循吏皆重此地风景维续:明万历年间,因两岸酒肆、水榭不断侵占湖畔,当地官员命人撤其建筑、兴工重浚,使“山色湖光,上下掩映,顿复旧观”。清初,湖堤遭民居侵占,湖中瓦砾堆积如山,水无涓滴。当地念镜湖为“一城之血脉,通则气舒,塞则气壅”,先后于康熙四十三年、乾隆十二年,“荷锄负备,挑瓦浚泥”,复得“水波溶漾,众峰倒映”之壮观;同时,勒碑立约,永禁镜湖两岸破坏行为,并于湖岸植柳以增益风景,使一方之胜景得以维续、城市文脉得以传承。

汉中留坝,境内紫柏山“古柏翳天”,其景“蜿蜒岿嶻,缥缈纵横,秀插天关,俯瞰地牖”。每逢霪雨初霁之时,可见山中云蒸霞蔚、金光万道,山峦丘壑游动于云海之间,是为留坝八景之“紫柏晴岚”。然因“佃户希图渔利,私行转佃,一任砍伐”,以致“山谷依旧,林木全非”。当地秉持风景维续之理念,颁布《禁伐紫柏山树木示》,以示居山之人“看守之责”,教诲邑人“同心保护”“稽查弊端”“禁斧入山”,辅以风景重塑、空间经营,使“千百树之青林,尚葱笼可以继盛”,复得“晴色排空际,岚光拂石堆”之胜景,城市格局意境亦藉以升华。

重庆铜梁,城内川泽秀美,尤以明月湖之风光为最,故有“湖水绕城中,曲折清驾,意其源甚远”之意境。当地为传承与增益风景,巧循山水环境秩序,“构奎光阁于湖岸以培文风”,并“建一亭,勒旧作于石阁,葺小轩三楹为憩息之所”,形成“画船载酒,竞逐湖光”之游憩佳地。同时,为“利用厚生”,使“邑民咸受其福”,当地浚湖葺桥、筑堤杞柳、蓄鱼植菱,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之胜景。后经累代传承,明月湖之风景意境与人文内涵不断升华,古人赞其曰:“修明古迹,利赖久远”。
【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铜梁县城图 [引自清光绪元年  (1875年)《铜梁县志》]

山东莱州,“北临沧海,有万壑朝宗之胜”。古时营城者巧循大基山、寒同山独特形势,择风景要地经营关键空间,接续创造特色风景格局。论及其要:邑东大基山“巘崿苍翠,流泉潺涣”,蔚为壮观,北魏郑道昭择其“四面及中顶”设立仙坛,创成一域览景胜地;其后,金人刘长生等亦择“巨石崔巍,形若花冠”之处,营造宫观,使人登临可览“岈然而盘回,蔚然而深秀”之胜景;至元时,宋德芳等人因循山势,于“寒同山之阳”凿窟筑观,雕石塑像,与四周“万峰殊秀”共成自然人文胜迹;明清后世,多有隐逸名士居游于此,并植红枫数百米以增益石窟,又修观立亭,以收揽“滩尽双峰壁立石,蓄水泓深,中涵砥柱石”,如此经营而成“寒同仙洞”之奇观。古人接续维护大基、寒同二山之风景,累代增修不辍,终成一方胜境。

【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莱州寒同山图 [引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掖县志》]

【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莱州大基山图 [引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掖县志》]

总之,“风景维续”作为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折射出中国本土规划建设注重发掘与维续一方风景遗产、彰显一方特质、赓续一方文脉的观念意识,体现了本土风景营造与保护传承注重格局整体性、要素关联性、文化层积性、精神承续性的人居智慧。继承与弘扬“风景维续”这一优秀传统,用心守护一地风景遗产,遵循历代保护脉络与既有风景秩序,不断接续创造融自然风光、人文意境、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山水人文景观,对于塑造城乡特色风貌、提升人居品质与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王树声
图文
刘   洋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
王树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本文通信作者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杨晓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博士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项目编号2022-K-063)资助。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继承与创新】风景维续:一种地方胜景的保护与传承营造观*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