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认识新朋友还是维系老朋友,在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中能够实现都堪称世界奇迹。但另一方面,各种吃饭搭子逛展搭子一系列都市搭子哲学却也在搭得风生水起。
同时,友谊这件看似个人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渗透公共性话语,如“社区”、“附近”和“共同体”等等,城市空间也在努力生产着人与人的相遇与互动。
潮汐广场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penn
一个原子化、不稳定的脆弱现代社会,正在摸索着「友谊」这个关系网络成为个体及其社会生活救护网的可能性。
我们也看见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在探索成为友谊的载体和友谊连结的可能性。
不如,暂时先把聚光灯从北上广移开,去秦皇岛这座城市看看——
一个叫友谊湾的地方,如何开展着一场“友谊”的实验。
友谊湾的一角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WenStudio
友谊湾位于秦皇岛· 阿那亚北岸(九期),与阿那亚北岸社区精神建筑的「北岸礼堂」紧密相邻,是阿那亚北岸的重要布局。
同时,作为阿那亚对于未来生活的全新探索,友谊湾也是阿那亚、栩栩华生内容集团及友谊万岁共创知识型社区的新尝试。

无论加入多少形容词和定语,「关系」总是友谊的本质落点。
但在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大力祛魅和高度社会分工下,连结友谊关系的介质大多为利益和快乐。
然而,这两者却都变化迅即,就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他们常常一日之间就相爱,一日之间就分手。”
因此而生的连结,也总伴随着被利用和损害的恐惧。一如社会学教授罗朝明所说:人人虽栖息于“他者”之中,但却固步自封于“自我”之内。

潮汐广场的三股水柱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张之洲
如果是通过人的内核来连结,而非是利益与玩乐等身外之物呢?
对于友谊湾发起人、栩栩华生的总编辑冯楚轩而言,其旗下一系列顶尖深度内容品牌《T Magazine》、《KINFOLK》、《卷宗Wallpaper*》、《NYLON尼龙》等多年编辑哲学及跨领域内容社区建设,都成为了友谊湾的特别基质。

长生杂货铺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WenStudio
这些从人文艺术设计到科学旅行、年轻人兴趣和城市文化的思考内容与独创力量,在这里有着最新形态呈现。
书店选书、分享会、一场友谊湾City Walk、跨界的实验性展览和艺术活动……友谊,在智识的观照中跃动着多彩的光谱。
而我们本身的连结又在生产交互着更多的思考与内容,也正在浇筑着思想社区的模样。

卷宗公寓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WenStudio
基于智识与思想的连结,也并非意味着友谊是各个知识领域内的高岭之花。
一杯手揉的冷萃红茶、一双刺绣鞋面一脚蹬、一份服装制作中的边角料再制作与创造…
每个个体在友谊湾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可以有着鲜活有趣的思考与想象。
←左滑查看,一善儿童书店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Penn
不管是艺术文化、时尚设计,还是旅行饮食和亲子,都可以在此碰撞连结。
正如阿那亚创始人马寅所说,友谊湾全方位容纳人的生活、工作、成长、创造。


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各类技术,让虚拟空间成为了连结友谊的载体。
点赞评论、视频通话、聊天框和表情包,似乎都在实现着天南海北的的联系。
但在前几年疫情阻隔了线下交往时,我们却会如伯明翰艺术学院教授姜节泓所说,“疏远是在实际经验中发生的,联系则是想象中的和象征性的。”
或许在强调个体表达而非有效交流的虚拟信息流之外,物理空间仍是思想连结的重要载体。

友谊湾空间图 ©阿那亚友谊湾
友谊湾以“城市广场”的空间模式为原始理念进行建造规划。
三个较高的建筑—— mi casa su casa 酒店、卷宗公寓、北岸礼堂,以及一个作为视觉出口的低平景观廊复合空间“地久廊”围合构成。
友谊湾潮汐广场坐落中心,其亲水场景力与地久廊相互交融,形成宛如“一块海边岩石”般的景观。

友谊湾全景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WenStudio
在这个“城市广场”里,基于内容逻辑的各类小体量空间和商铺是以知识为关键词规划布局。
每个空间各自的建筑艺术、可存续自然材料的选择,都和自身的空间内容生产的互动耦合,牵引着每个行动其中的个体,不断生产新的关系和思考。

建筑间的艺术对话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张之洲
从一块地毯到一只杯子,它用全方位的体验,输出立体的“内容”。
正如冯楚轩所说,友谊湾就像一本全新的“试刊”,只是其内容载体从过去的纸刊和社交媒体,升级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实体社区。

友谊湾里的点点光亮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张之洲
它与虚拟空间强调的独立个体不同,也与传统“社区”概念里有着固定身份与居所的个体不同。
业主、旅客、造访者,每个个体在这本“试刊”中,都是一种在生长场域里的相汇聚合。


对于作为一种“存在于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友谊而言,“主体性”是这一场友谊实验不可或缺的要素。
“唯有承认自我,人们才会真正爱自己并与自我一致;也唯有那种真正的自爱,人们才会真诚地推己及人去爱朋友 、爱他人。”

友谊湾中的一个树影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张之洲
面对社会学家孟延庆所说的“高度系统化的现代社会分工下个人的隐形”,友谊湾选择让个体的感知和表达都能在此点亮。
这里鼓励每个个体施展属于自己的细腻感知力,在此获得和材料互动、交融的乐趣。
当我们能动地去观看去感知这个世界,我们才是“自我”,而非一台庞大机器上嵌固僵死的螺钉。

卷宗公寓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WenStudio
或许你会感觉清水混凝土结构本身的质感,在调和着酒店和公寓这类居所的室内氛围;也会对在不同场景中都出现的稻草漆和橡木地板,有着难以言喻的奇妙联想和想象。
在友谊湾,我们总是被鼓励着去用不同方式联系组合这些元素,形成属于自己的主体叙事。
←左滑查看,mi casa su casa友谊之家俱乐部酒店一层的 WallpaperSTORE*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Penn
这里想让每位观者从被动到主动,从建筑空间对于审美潜移默化地提升,到开始主动获取了解每一处材质、造景、空间、产品背后的意义。
←左滑查看,诺乐NORLHA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Penn
这里可以像彼得·德鲁克所预言的前所未见的社区,“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取得成功,做出贡献,脱颖而出”,也可以让你随时从公共生活中抽离出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
当每个鲜活主体被激活,在与这个场域和彼此碰撞中通过智识思想相互连结,又衍生着更多的自我探索和认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友谊这种个体之间的连结,在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对个体独立的极力崇拜等等结构下逐渐崩坏而边缘化。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不断被提起的社区、附近和在地等等这些概念,尝试为个体和公共生活的困窘撕开一个可能性出口。
←左滑查看,地久廊-卷宗书店 ©阿那亚友谊湾,摄影:Penn
阿那亚友谊湾这场的实验,试图探索一种新的方式去让友谊和社区发生连结和存续。
智识思想、实体空间、主体性。
不是固定的地域,不是血缘姻亲,而是用思想和内容的映照交互对个体关系的构筑。不是在虚拟空间中努力去仿“真”,而是制造在实体空间中的真实经验。不是用集体模糊个体,而是以鲜活的主体造就更为丰实的彼此。
与奠基现代文明的各种技术实验不同,这场友谊湾的实验在当下无法找到参考资料,也没有所谓绝对正确的实验配比和标准答案。
但被赋予了当下意义和人类终极价值目标的这场实验,每一步探索都奔于旷野而非轨道之上。
编辑 | 许多多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文章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一座北方城市的友谊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