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幅照片虽然仅仅是影像拍摄格式的一种,但它却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岩画,以及历史中的书法绘画传统。在这方面,中西方都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经典,例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或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莫奈的《睡莲》等等,概难穷举。
究其原因无他,实在因为灵长类双眼居前水平横置,凭借单眼60度左右的视野范围,双眼自然可达120度以上幅宽2:1的清晰视野,更还有余光所必须的有效视野,水平感知范围轻易可达180度。因此宽幅是一种自然而然符合人体工学和视觉心理的画幅,是最佳的二维视觉呈现格式。
相比于传统绘画,“照片”虽然改换了创作的工具,但其内涵一如既往。宽幅是视觉角度的拓展,更带来视觉信息量的叠增,从而给予观者领略画面故事的特殊视觉体验和感受。人们习惯用宽广壮阔来形容宽幅摄影作品的共性,其实迎合视觉比例的信息量带来的震撼和特殊感是全景拼接摄影的基本属性,而利用人们读取图片信息的顺序来讲述故事是全景拼接摄影的深层目的。
现如今,在手机计算摄影所提供的弥合拼接技术的加持下,拍摄宽幅影像不再是技术大咖和深度发烧友们的专利。无需胶卷,全景云台和后期拼图软件, 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能利用手中智能电话拍摄出质量不俗,甚至专业相机都很难做到的计算接片,更有很多因计算拼接而产生的全新创意,令我对独具魅力的手机宽幅摄影更情有独钟。每到一处地方往往不假思索掏出手机随手一扫,几年间竟然也记录下千余张宽幅照片。正巧城PLUS热诚邀约,趁机稍作总结,也算是对”影者时空像“的另类延续。
– 请 横 屏 阅 览 –
















































先就这些吧。
总结宽幅摄影在视觉传达方面的特征,我常想这也是个人在感知理解世界(包括自己)进程中的习惯。视界和眼界的宽广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我们都希望增加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的信息量,达到更全面的知识广度并实现它们之间无缝桥接和相互作用。这可能是一种隐隐的渴望:从宽幅摄影到宽幅认知。
相关阅读
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