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导读
2023年9月24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承办的“看见儿童 · 看见城市”学术对话在武汉国博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学术对话邀请规划业内外专家学者,分享各个城市在儿童友好领域的实践探索,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赋能,持续、有效地推进和指导基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现场讨论氛围热烈,专家金句频出,观众互动积极,思维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迸发。

“看见儿童 · 看见城市”学术对话现场

嘉宾合照
本次学术对话分为嘉宾致辞、嘉宾分享、对话与互动三个环节。上半场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刘冰冰主持,她首先对参与本次学术对话活动的各位专家和朋友表示了感谢和欢迎;她说道,听见儿童的声音,看见儿童的需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动实践。深规院和女规划师委员会作为本次学术对话的承办单位,一直非常紧密地关注儿童友好领域。深规院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中心近年来持续在学术研究和规划实践方面积累经验,助力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连续承办年会儿童友好论坛已经五年之久。女规划师委员会一直是对接全国妇儿工委,推动儿童友好城市相关工作的重要学术平台,从儿童、老人、女性等特定群体视角出发,推动规划、建设、治理等方面变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刘冰冰(主持人)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委员
ADDRESS
嘉宾致辞
张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张菁理事在致辞中表示,国内各方合力把儿童友好理念“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做了非常多的细致研究工作。今年大会主题“人民城市·规划赋能”,儿童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倾听儿童的声音,看见儿童在城市发展的需要,改善城市建设品质,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实践;若想一个城市永续发展,首先让城市的孩子得到永续发展;城市的环境必须确保孩子的健康,支持孩子的全面成长,培养他们对社区、对城市、对自然的热爱。希望通过本次对话,更好地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结出更多的硕果。儿童友好、城市友好,如果我们能够为孩子建设更友好的城市,就是为所有人建设宜居的城市。
谢盈盈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女规划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谢盈盈秘书长在致辞中说道,为儿童发展提供优质的生存和成长环境,是规划师的责任所在,希望通过更加广泛的良性交流互动,推动形成全社会层面的儿童友好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有所不同,问题也有所差异,本土化规划设计方法和实操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要从社区和街道尺度入手,从要素入手;以城市体检先行,以问题导向出发;补短板,打基础。创新城市更新行动中多主体参与机制,将规划内容下沉到基层。充分发挥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作为社会组织的公益平台作用,通过社区规划师服务,充分调动资源,支持分级分类推动落实好儿童友好倡议计划,以规划赋能全力支持各个地方儿童友好城市试点的建设。希望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当中,推动儿童友好规划实施和规划师实践紧密结合,拓展全新的业务领域。
PRESENTATION
嘉宾分享
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反思
付冬楠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秘书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伴随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逐渐变为一种国家行动,针对国内多个城市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上的探索,付冬楠副秘书长分享了她在各地顶层设计、示范项目落地和空间营造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反思。
她认为在顶层设计方面,各地做了诸多有益探索如:建设了适宜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建设方案和项目库,很多城市还编制了更具有地方性的技术指引。她提出未来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需要更有意识地通过现状调研、问卷调查,明确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针对性问题;探索其与多部委提出各类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形成合力,例如形成与城市体检、城市更新、完整社区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社区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无障碍环境示范城市创建等多项城市建设工作的联动机制;探索街区、社区层面联合既有工作嵌入空间适儿化改造的机制,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念落地。在项目落地方面,各地以《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提出的“3改+2增”为重点,已经开展了部分示范项目建设。这些项目中,要强调与急难愁盼问题的结合,引导多方参与,共商共建共享共营;尤其要探索各地儿童参与在规划建设治理全生命周期中的保障机制。在空间建设上,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儿童的玩耍游戏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是大家的共识,但空间营造还要处理好安全保护与健康成长的关系、安全性与趣味性的平衡。
北京基于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实践
邱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主任工程师
儿童友好城市项目负责人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委员
邱红主任分享了基于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北京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实践。她说责任规划师制度经过多年实践,在夯实群众基础、凝聚基层合力、盘活社会资源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2023年,市发改委牵头出台《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并结合市民和儿童调研和访谈,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列为北京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点任务。责任规划师制度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可以有机契合,在推动科普实践、营造友好空间、带动儿童参与等领域开展积极实践,如聚焦历史传承和老幼共享的朝阳门街道史家社区儿童友好系列活动,积极拓展儿童生活空间的中关村街道众享荟花园、紫竹院街道改造等。责任规划师已经成为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也是责任规划师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落脚点。
儿童友好空间创建的多元挑战与应对路径:
主体-资金-空间-运维
唐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院长助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唐燕副教授以城市更新制度建设的4S(主体-资金-空间-运维)分析框架,对当前儿童友好空间创建面临的多元挑战提出了应对建议。主体方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参与,其中儿童参与权利近年来逐步被重视,北京魏公街口袋公园改造中即引入了儿童参与式设计,由专业人员带领16位同学共同完成街头公园设计的儿童提案,并由专业设计人员将儿童设计成果进行转换,并施工落地。资金方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资金保障渠道多元,主要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或依托专项计划。空间方面,要突出 “空间”的适用性、趣味性、安全性,创造儿童友好的空间范式,并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儿化改造、配置特色趣味的儿童活动场地、构建安全连续的儿童出行路径。运维方面,通过政府部门、产权主体、公共物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及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多方共建共治,实现可持续运维。
地方儿童友好城市政策比较分析
于一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于一凡教授从儿童友好城市实践的视角分析了地方行动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通过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提供支撑。她分析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和各地城市出台的“实施方案”构建的顶层设计框架,重点针对二批共54个试点城市出台的儿童友好政策开展了比较分析,包括政策规模、类型、关键领域的共性和差异。研究指出,基于顶层设计的有序引导是各地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的保障;在明确建设目标基础上对规划建设提供指引、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提供经资金是基层行动者关注的要点。参考澳大利亚本迪戈市的经验,于一凡教授介绍了开展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建设工作的思路,包括由多元参与者构建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引导下形成的现状评估方法和指标选取、为行动决策提供依据的现状分析方法、制定公共政策和规划引导等环节。
儿童友好与城乡互动
沈瑶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
儿童友好城市(CFC)研究室负责人
沈瑶副教授长期深耕于湖南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分享探讨了儿童友好与城乡互动的内在逻辑。她认为城市儿童生活在“圈养式的成长环境”中,更加渴望亲近自然;而“散养式+迁徙式”的乡村儿童需要的是更加完整的教育环境。为此,应该加强城乡资源链与政策环境链的链接,一方面需要将城市的社会资源与乡村的自然资源进行链接,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儿童友好与研学旅行的相关建设,城市儿童友好的相关政策应进一步向乡村辐射,带动发展;乡村的研学旅行可以向城市打开,吸引游客,激活乡村。
沈瑶副教授同时分享了长沙近年来的儿童友好实践探索,包括企业主导+居民共建的朴愿博野有机农耕科普园、政府政府+社会组织多元推动的白箬之光儿童友好先行乡镇等。最后,她提出了有别于过去的”家庭-社会-学校-网络-乡野自然“的新五位一体儿童环境观,呼吁应让儿童友好带动城乡互动,走向自然,推动智慧美好城乡社区营造。
广州市儿童友好城市的规划与行动体系
余炜楷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规划五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余炜楷副总工程师在分享中说道,广州作为全国首批14个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之一,从“宏-中-微观”三个层面建立儿童友好城市规划体系。宏观层面上,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并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提出工作安排,编制规划导则,构建“四级四类两型多要素”空间体系;中观层面上,编制专项规划,深化对儿童相关专项和空间的规划设计指引,编制公园适儿化改造专项指引,推动广州市公园适儿化建设;微观层面上,编制儿童友好街道(镇)建设指引、儿童友好社区规划指引,引导具体项目建设。同时,广州市编制了全市建设方案与行动计划,在全市统一部署下,各区制定了差异化的建设实施方案,结合省级示范、市级试点建设,多方参与,共同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儿童友好建设内容。儿童友好城市是超大城市治理的一个新切口,超大城市的儿童友好建设,要遵循超大城市治理规律与特征,转向城市治理、有机系统及精细化管控,大中小城市应形成差异化的建设路径。
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儿童友好:实践与思考
杨一帆
国家老龄科学研究基地 代际研究中心 副院长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
杨一帆教授基于成都等地实践,提出需要深刻认识儿童优先的城市表达:在物理尺度上,需要综合部署城市各类要素,营造好舒适宜居的成长环境;在服务尺度上,需要科学把控儿童成长规律,优质服务护航儿童权益;在体系尺度上,通过试点探索摸清建设路径,文化融入彰显城市特色;在治理尺度上,以“智”治串联友好尺度——将成都的“智慧蓉城”智能终端的应用与城市街区、基层社区深度结合,充分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以绿色厚植生命宽度——重视生命教育,通过公园城市建设让童年回归自然;以“智”治再造增长动力——围绕儿童布局服务、科技产业的过程中,大力探索新的产业增长点。最后,他呼吁落脚儿童参与,以尊重绘就命运共同体。
微更新中的欢乐时光
刘磊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
规划一所所长、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刘磊副总规划师基于深圳和广东省乡村调研,围绕儿童游戏场地建设实践,提出深圳正通过《深标》局部修订和《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指南》两个公共政策杠杆,推动了儿童游戏场地广泛覆盖。他进一步结合益田社区儿童友好乐园建设和仁化县新龙村实践,提出儿童游戏场地建设不是把孩子扔到游戏设备上,需要用心把设计和儿童游戏需求和特征结合起来,游戏场地应该是自然化、具有一定冒险性。最后,他说要不忘初心,持续推动儿童利益最大化和儿童优先。
DISCUSSION
学术对话
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刘磊主持,各位专家围绕四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议题一:
如何从多种路径引起地方主官的重视和关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杨一帆教授提出应将儿童友好融入到地方政府关心的核心话题中,如儿童友好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关联等,从政府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以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重视。
刘堃副教授认为,可通过展现更加鲜活、真实的现实帮助地方主官看到重要的问题,进而撬动思维的转变。同时也可通过激励机制,让儿童友好的相关事宜可持续地运作下去。
于一凡教授认为应拓宽途径,让地方的行动者有办法能够为儿童友好做贡献,使用者和儿童能够有机会发声,社会能共同发声。

议题二:
如何在上级财政支持有限的条件下,操作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刘冰冰副总规划师说深圳主要采取制度建设的方式,在公园和社区层面,对于儿童友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这样不管是财政是否有限,都必须分配一定的资金资源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同时提出也应把儿童友好内容切入到政府工作里去,把城市未来发展重要的资源应用与儿童友好进行结合。
于一凡教授认为应把儿童的视角和需求融入到现在的政策中,上海浦东就将城市更新基金和儿童友好很好地结合,让基层行动者有积极性,诞生出城市的改变。
邱红主任认为,儿童友好工作更多的是探讨宏观理念能不能真正向下传导的问题。考虑到街道层面的工作,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密切相关,她分享了北京街道“一委七办三中心“的资源整合方式,分别讲述了不同部门所承担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内容;她认为,我们要认真梳理整合各部门资源,补缺儿童空间和儿童服务,如发改委资金覆盖固定资产投资,儿童服务方面尚需明确支持的路径。此外,她提出在善用政府资源的同时,要精打细算,要更多地争取企业资源和第三方优质的服务。
杨一帆教授提出从可持续的融资方面思考,将儿童友好融入ESG体系,把路径与工具梳理出来,为财政有限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议题三:
规划如何赋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议题四:
在现有社区制度模式下,如何有效、持续的建设一个真正儿童友好的社区
唐燕副教授提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像经济内外双循环一样,除了依靠外部力量,应思考是否有内循环的可能。从长远的未来影响来看,内外力量的共同加持是十分重要的。
沈瑶副教授认为规划可从以下三方面赋能,一是需要提高规划师的相关能力,二是构建空间设计标准,三是运维;如何有效、持续的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一是回应如何可持续和儿童需求,二是搭建规划架构,三是创新设计。
余炜楷副总工程师认为,规划赋能并不意味每个城市都要从体系构建开始,可围绕点点滴滴编制起来;社区建设层面,可利用社区改造的资金、专项资金等来推动建设。


刘磊副总规划师在总结发言中分享了七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体悟,他说道:规划师习惯从宏观着眼,但从宏观看人,人容易是抽象的,当我们从微观体验,人才是具体的,是有生命的,所以儿童工作者要从宏观着手制定公共政策,同样需要从微观体验具体化的每一个孩子,当能如此时,会发现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同时又是各个不同的,他们如百花盛开,各个绽放着生命的灿烂,我们体验其中,才能够共情,才能够看见儿童,并透过孩子们看见城市的不同意义,这同时是一个看见生命,看见自己的过程!所以儿童友好,不仅利益儿童,同时利益自己!
学术对话现场
更多精彩,滑动可见
观众互动
更多精彩,滑动可见
儿童友好会场中的儿童观众
更多精彩,滑动可见
后期,我们将围绕这四个议题,组织与会专家共同起草政策建议书,拟于近期向有关部门报送并向社会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点击关注)
文字 | 雷越昌 任泳东
袁 琳 张正琳
摄影 | 张志杨
排版 | 袁 琳
审核 | 刘 磊 刘冰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规划年会丨“看见儿童 · 看见城市”,规划赋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