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6月11日,以“规划视界”为主题的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京开幕,在 “区域·都市”专题论坛上,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副总工杨梅作了题为《信息化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方法探索》的主题报告。
杨梅: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技术创新中心副总工程师
观点概览:
当前,在人工智能技术飞跃发展背景下,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相关政策要求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工作部署,以“监测什么+怎么监测+监测应用”为总体思路,梳理技术路线和平台应用升级路线,以实际业务场景驱动,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深化扩展,开展数据融合治理及全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工作,扩展建设“标准库、指标库、规则库、算法库和模型库”,升级规划实施监测智能化应用及成果评估验证,从而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业务。
”
一、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工作背景和需求
第一,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政策背景。自然资源部发文要求平台和规划一起批复、一起实施;“十四五”规划要求自然资源管理要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2023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基于空间规划一张图的数字化空间治理体系,未来五年推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网络建设,这个工作正在做研究;到2035年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第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技术发展情况。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速,我们正在走向人机共生的新时代,在空间内比如说数据感知、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的表达能力得以大大提升,为我们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创建了条件,现在提的比较火的ChatGPT很多人也在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一些应用。

图1 技术发展背景介绍
第三,国土空间治理要求。面向国土空间治理的新要求,利用数字、创新、网络、质量、流量和用户驱动方式,开展空间治理。引用庄少勤部长提出的关于《新时代的规划逻辑》,我理解我们重点在数字驱动方面,即发展要素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本等扩展至数字生态;创新驱动方面,即城市更新、社区营造、历史传承、场景再生、空间运营等让空间伴随时间流动并升值,同时关注质量驱动,网络驱动,流量驱动和用户驱动几个方面。
第四,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现实问题,区别于以往规划,本轮规划编制要求在数字化支撑下,编规划和实施规划同步完成建设。现在总规已经接近尾声,正在加快详规的编制和审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入到实施监测阶段。自然资源部正在推进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支撑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的智慧规划。
综上,在政策和技术发展背景下,我们面临国土空间治理要求和国土空间规划现实特征问题,需要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体系,实现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定期评估和综合研判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时落地和优化调整提供支撑。
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设计思路和平台建设
接下来第二板块是设计思路和平台建设。从总体上来说监测什么?怎么监测?怎么应用?通过业务需求的梳理、数据资产的盘点、指标体系的梳理、算法模型的构建,挖掘分析出最终结果,然后我们怎么应用?

图2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总体思路
基于这个总体的思路,我们设计技术路线。
第一监测准备是业务的梳理和数据现状的梳理。以问题为导向,盘点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数据资产。
第二是指标体系构建,实施监测要让计算机能够识别,自动计算,需要以业务逻辑为牵引,构建分类分级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以智能模型为驱动,动态构建模型,注入智慧知识。
第三是应用搭建,有了计算出来的指标,以监测分析场景为载体,搭建应用服务,深化我们智慧应用。
最后要呈现给用户,我们是以多元服务产品报告为成果提供给用户进行使用。整个我们是围绕规划编制、审查、实施、监测、管理工作进行协同联动的设计。
目前,各省、市、县搭建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很多用户也纷纷发问这个系统到底要怎么用?跟我们的业务怎么结合?
我们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系的重塑,国土空间规划全程智治技术来升级国土空间规划应用,满足空间管控要求、动态反馈支撑和规划优化调整,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可传导、可分工、可监管、可反馈,从而构建一套网络联通和系统整合的国土空间智治解决方案。

图3 国土空间规划应用升级
接着我们从国土空间规划应用升级能力上考虑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数据治理及底座升级。在真实业务场景驱动下,开展自然资源和规划数据治理及扩展应用建设工作,升级国土空间信息平台,扩展和深化国土空间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指标、模型、规则管理及国土空间治理工具构建能力。强化数据管理,关联数据流和业务流,从而实现自然资源和规划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
第二建立标准体系及标准库。我们通过业务的梳理,结合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标准,建立标准库,我们要同步构建管理的体系化框架,通过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工具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
第三是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建设”的总体思路,按照“全覆盖、可落实、可定制”的原则,我们建立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空间、时间和业务维度的指标体系,指标可以动态构建、动态调整以及动态管理和更新。

图4 国土空间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建立规则库,针对空间规划上下位关系及业务管控的要求构建规则库,将规则进行数字化转译,使其变成计算机能读懂的表达,然后再进行量化计算。
第五扩展模型体系,围绕我们的规划编制实施监督优化反馈业务,提供全流程业务分析计算单元及扩展能力,提供业务模型的构建,接入和服务的能力,形成我们规划全周期的模型资产库。
第六应用场景搭建,我们有了这样一些基础,要进行一个应用场景的设计和建设,可以构建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在这上面构建“三区三线”的监测体系,研究提取出它的指标体系,制定监测规则,明确数据清单,提供动态监测服务和成果的应用。

图5 规划实施监测场景
2)规划实施管理场景。各地正在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开展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我们要量化研究实现规划管控要求的传导及反馈,保证宏观规划目标的可落实与微观层面规划的可操作。

图6 规划实施管理场景
3)跟踪建设项目全周期,我们要跟踪监测规划实施效果,即跟踪项目从策划生成、立项批复、工程建设、工程竣工等全周期实施效果,从而评估规划实施成效,辅助规划动态更新决策。
三、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工作总结与展望
以上跟大家交流了信息化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的背景,技术设计和平台及应用升级的一些认识和看法。最后根据我们开展落地项目经验进行总结和展望。
第一需要自然资源和规划相关部门和团队要利用整体思维开展顶层设计,将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进行整合贯通,开展应用升级和智能化服务的建设。
第二开展自然资源和规划数据治理工作,围绕规划全周期或土地全周期等真实业务应用场景,开展数据治理工作,构建业务场景驱动的数字底座,为自然资源和规划业务的开展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为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决策辅助提供专业数据服务和专业数据分析服务。
第三根据数字化场景分析方法,围绕国土空间安全底线管控、空间格局优化、绿色低碳发展、重大战略保障等国土空间治理需求,结合实际,继续深入分析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内容,监测什么、怎么监测以及监测成果的应用。
第四深入研究模型算法、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应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时空知识图谱,为模型训练提供充足素材,探索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模型体系,建设一套“能学习、善治理”的规划智能化模型知识库,辅助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谢谢大家,从信息化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的一些体会就分享到这里。
* 本文内容根据现场发言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扫码关注 | 查看更多精彩】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合集
关于“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学术周”始创于2013年,遵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依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多业务板块和多专业实践特点,致力于传播清华精神、同衡价值、学术声音,将专业的求索纳入开放胸怀,为知识的殿堂注入烟火人气,十余年来,累计邀请100多位专家学者、200多家各界媒体,分享了300多个学术报告,接待了4000多位现场嘉宾,已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内外广受关注的学术品牌。2023年6月,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重装回归,敬请期待!
<滑动查看历届风采>
相关链接
编辑/排版|李刚
封面图/图片|2023学术周/演讲PPT
供稿|清华同衡 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杨梅:信息化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