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封面 ©青松漫画 + Midjourney


#文末互动有礼#

参与文末话题互动,有机会获得深规院周边大礼包。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专刊

《规划评论》: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打造山、海、城、园有机融合的全域公园城市”已经成为深圳城市建设纲领和市民共识。作为中国最早进入存量空间时代的城市,深圳突破了“三高”都市(城市建成度高、人口密度高、建设强度高)的现实条件,牢牢把握住城市建设以人为核心的要求,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里,为市民留住了珍贵的山海自然。新时期,面向市民的亲自然生活需求,山海连城、千园之城、万里鹏城绿道、远足径郊野径、碧道、共建花园等一系列利民绿色工程在不断推进,公园露营、郊野徒步、海滨漫步、都市观鸟等成为了深圳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态福利。通过环境引领的方式,深圳在存量中寻求绿色发展的增量,持续描摹生态与都市共生的一张蓝图,不断营造民心所向的美好生活场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期特邀组稿人


《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于光宇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


《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蒋华平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院高级副总规划师




公园综合体,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新趋势

公园综合体是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以国内外公园综合体为例,总结提炼各类型公园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创新模式,以期为我国公园综合体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 于光宇  冯嘉燕  宋佳骏


“规建营管”一体化统筹的公园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深圳市光明区为例

本文以深圳市光明区为例,从精准定量、精细提质、精彩运营、精心治理四个维度提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统筹技术路径和方法,期望以全流程视角在规划之初统筹公园增量蓝图、存量提质、日常运营、长效管理等环节,为同类型、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公园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提供思路借鉴。

赵增霖  刘可欣

《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生态文明理念下深圳远足径规划的创新探索

本文立足于《深圳市远足径专项规划(2022-2025年)》编制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梳理远足径规划的深圳路径。深圳远足径规划是对人们自发走出来的自然型步道的需求回应,是从“自上而下”总分式规划转向“自下而上”治理式规划的创新实践,是从“政策驱动”转向“制度支撑”的重要探索。

/ 黄思涵  于光宇  侯艺珍  邓慧弢


乡土  乡野  乡恋——深圳“山海连城”绿化建设研究探索 

深圳乡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本文结合深圳“山海连城”项目提出“乡土”绿化建设的五原则、十要点和十模式。

/ 蒋华平  马怡馨


大道无为  大美无痕——以深圳东西涌郊野径设计为例

本次设计聚焦于如何利用顶级山海资源打造为深圳最美郊野径、如何利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地质地貌优势为游客提供独特的穿越体验、如何解决场地中历史遗存部分山体生态破坏问题,采用低介入的方式对穿越路线进行重塑。

/ 蒋华平  郭静


自然艺术  盐田生活——深圳市盐田路景观环境节点改造工程

本项目以“针灸式、微更新”的方法精准提升街区品质,安静的介入场地,低成本进行街道小微更新,逐步转换为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及独特艺术魅力的新场所。

/ 陈牧云  周国喜  殷学文

《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体验式消费模式下商业街区更新研究——以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南片区为例

本文以罗湖区人民南商业街区更新改造为例,通过体验式消费的在地化空间应用,提出“多层次的空间情境营造、复合化的公共服务功能、综合化的交通组织设计”等三大更新策略,以期为未来存量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 童丽娟 于光宇  杨铠  郑瞾楠  李子韬


面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城市家具系统化建设初探——以《深圳市龙岗区城市家具设计导则》为例

 从“点性思维”转变为“系统思维”,重点关注城市家具之间以及城市家具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导则构建了城市家具6大系统、40小类的分类体系,提出了“总体设计—单一家具设计—家具组合优化—典型空间重塑”的创新性系统指引框架。

/ 李奕萱  赵增霖  王海洋  张祥  梁锐


面向城市更新行动的公共空间完善路径研究

通过研究主要城市的更新行动实践,总结“多维度空间挖潜、多要素系统连接、多方位内涵提升”三大方法路径,并辅之优秀实践案例,为公共空间完善构建立体纵深的方法路径:“厘清空间潜力位置—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提升空间体验营造”。

/ 宋佳骏  林辰芳 于光宇


以环境引领的存量城区再发展——“中华第一仓”蝶变“新罗湖会客厅”

 方案提出补、改、优、活四大策略,构建“两环、六园、五片、八街”的空间蓝图,引领“地面+立面+天面”全系统提升,提出“活力共享的公园生活示范区、可逛可游的空中客厅、文化艺术国际街区”三大亮点实施计划。

/ 童丽娟  贾子钰  郑曌楠

《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不止生态——德清智能生态城中央湿地生态修复方案

方案从生态重构、公园城市、弹性设计三方面着手,将德清智能生态城中央水系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与城市未来发展相结合,以此激活与释放河流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 路遥  陈慧  蒋华平


向海而生  蓝绿织梦-——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海洋新城湿地生态修复设计

修复破损红树林湿地的核心在于重构区域生物多样性,设计不同深度、宽度、长度、形态的滩涂、内湖、岛屿、缓丘等地形地貌,通过滩涂地形地貌的修复、岸线冲刷的防护和沉积物环境修复等,使修复区域的生境改善到满足红树林生长的要求。

/ 蒋华平  马怡馨  江鑫成  郭静


得和以生  得养以成——北屯市得仁山生态修复方案探索

此项目意在探索西北寒地单一林相为主的脆弱生态系统破解之法,研究自然做工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低成本生态修复之道。同时,尝试将生态修复与景观相结合,以造景的手法、生态的思维进行环境营造。

/ 蒋华平  郭静


自然艺术的生态修复——笋岗火车花园植物生长物候观察与实践经验

场地设计理念是一个自然荒野的火车花园,植物的设计上,主张使用自然主义种植的设计方式,采用自然混种的方式,呈现比较原生、自然野趣的状态。整体人工干预少,场地处于一个比较低维护的状态。由此得以观察到一些植物在无过多人为干扰状态下的生长情况,为后期低维护场地的设计提供一些品种参考。

/ 徐文慧

《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城市空间的艺术构建方式

以深圳福田中康路公共艺术项目为例,在“一街一路”的更新建设中,将艺术作为重要专项组成部分进行统一策划与设计,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在地性、互动性、开放性与包容的参与性特征。

/ 张晓飞


一个“会来电”的街角艺术空间站——南方电网南山智慧展厅街角微更新

方案以空间建造为媒介,以微绿地为大众关系的桥梁,连接企业与市民之间的情感,为城市再造一个美好的绿意之地。

/ 王月


深圳地铁里的公共艺术

深圳地铁经历了多次的探索与创新,寻求属于这座城市独特个性和魅力的“文化地铁”。

/ 杨光


《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封底 ©马梦丹 + Midjourney


#本期互动话题#

生活在“大自然里的城市”

        将会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您的答案是_____              


在评论区留言

10份好礼等你领取

截至2023年10月19日20点

我们将选取10条优质评论

(留言点赞前十)

每位精选评论者将获得

最新一期《规划评论》*1

深规院2022年度作品集*1

深圳城市文创礼物*1


《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点击关注)

供    稿

|

规划评论编辑部

编    辑

|

张 志 杨

校    审


|

李     晨

《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规划评论》新刊:环境引领 场景营城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