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重要活动之一,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承办的“城市感知与智慧规划”学术对话于2023年9月24日下午在武汉成功召开。会议邀请了各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交流探讨城市如何强化感知水平、赋能智慧规划、提高治理水平,为建设智慧城市探索可行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城市智慧化和数字化转型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23年9月24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承办了以“城市感知与智慧规划”为主题的学术对话活动。
本次学术对话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邓兴栋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清华大学教授张杰,同济大学教授周俭,同济大学教授黄建中,武汉大学教授詹庆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合林,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经理许险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黄慧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志敏等嘉宾进行了分享与讨论。

主持人:邓兴栋
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下,当前城市规划领域也正在顺应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智能采集、分析与监测城市各类数据,推进城市感知应用于智慧规划的探索。但是,当前部分智慧城市建设实践存在感知体系分割、人本关注不够、规划统筹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利用更全面、更智能、更精准的城市感知技术,赋能规划“智慧”转型,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已成为当前规划学科亟待研讨解决的重要议题。
本次会议围绕“如何通过多专业协作提高城市感知水平”、“如何通过城市感知赋能智慧规划”、“智慧规划如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塑造智慧社会”、“智慧规划如何促进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等议题展开讨论。
引导发言
《从“知”到“治”——规划的智慧化转型探索与思考》
许险峰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从智慧规划“是什么”、“做什么”、“走向哪”三个方面,梳理了智慧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概念内核,总结了智慧规划在感知端、输出端、治理端的实践探索经验,探讨了智慧规划在(感)“知”、“智”(慧)、“治”(理)方面的思考。并指出,未来智慧规划可以在知、智、治三个方面发力,在感知端更加精准地反映人的需求,在输出端更加合理地回应人的诉求,在治理端更加精细地引导人的多元共识,更加有效支撑以人为本、动态治理的转型目标。最后,还从“精细感知与场景需求的更好匹配”、“技术理性与经验判断的边界”、“如何借助智慧治理让生活更美好”这三个方面,提出个人思考,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智慧规划的未来走向。
主题报告
《城乡规划在改革发展中大有可为》
周天勇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
探讨了在当前改革深化和经济转型的新背景下,城市规划在服务、技术、管理方面的转型方向。提出“未来改革和增长需要通过市场化配置改革,盘活闲置浪费低利用房地要素”,要让城郊、农村劳动力要素与土地和宅院要素相组合,创业经营形成生产和服务新的增长潜能。城市规划应推动服务转型、技术转型、管理转型等方面的探索,将土地资源和设施房屋规划好、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同时,要适应数字化生存,积累数据资产,并向数据资产要收益。
《存量时代的城市发展策略》
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立足存量时代“生态优先”的核心理念,介绍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提出“存量时代是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时代”,存量时代的规划应该从城市当前发展主要矛盾和需求出发,从不同维度去感知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和特征,支撑智慧规划决策。同时,针对城市与区域总体布局优化、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生活与服务、城市文化、风貌与魅力空间发展、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与绿色更新、城市安全韧性发展六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增强对存量时代发展需求的观察、感知能力,优化规划策略的建议。
《广州市重点地区风环境模拟评估技术应用研究》
詹庆明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城市感知要关注对风环境等自然规律的测度,通过构建空间、制度、技术三位一体的风环境模拟评估应用框架,形成基于多源气象数据的风敏感区识别技术方法,从而制定城市风环境管控和治理的措施。智慧规划需要用“用更深入的感知、更多频率的感知”来测度城市环境,同时,还要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管控技术方法、指标体系和政策,“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拓展现实(XR)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进展与前景展望》
刘合林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委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前瞻性地介绍了拓展现实技术的发展进展,分析了当前这项新技术在辅助规划、公众参与、仿真模拟、虚实景观建构四个方面的应用方向,构建了“输入-转化-输出-应用”的实现路径,并提出了进一步在规划中应用这项技术的建议。拓展现实(XR)技术是一个包含可视化、建模、定位、追踪等多项先进技术的软、硬件技术集合,如何做好“数据”与“人”之间的衔接,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空间环境营造,是未来推进拓展现实(XR)技术应用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互动交流
主题报告环节之后,互动交流嘉宾围绕“城市感知与智慧规划”展开了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会议最后,邓兴栋院长在总结与会嘉宾发言观点的基础上,分享了他对城市感知和智慧规划的思考。
第一,上一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强调信息技术驱动下设施与环境的智慧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关注,出现了重建设轻使用、重技术轻治理等问题,未来城市感知与智慧规划应该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初心。
第二,当前数字技术的进步超乎想象,感知力越来越强,但并不意味这信息越全越细就越好,如何清洗数据信息、抓取有效信息、把握信息时效性非常重要。
第三,未来城市感知和智慧规划应强化人本为先、公平公正的价值观,要关注更广泛人群,也要把握技术理性与人的感性经验之间的平衡。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院承办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城市感知与智慧规划”学术对话|广规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