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读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4日下午,在印度维萨卡帕特南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成功入选。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作,由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全程深度参与了山西霍泉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各个环节,在申报策划、遗产价值研究、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展陈馆与标识系统建设、迎检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申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封面图图注:山西霍泉灌溉工程遗产成功入选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中国第一个泉水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山西岩溶大泉中传承千年至今活着的古泉
梁思成林徽因经过赞美过的北方泉水人居环境
哺育了广胜寺、赵城金藏、洪洞大槐树的“华人老家母亲泉”
1、霍泉灌溉工程遗产申遗成功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4日下午,在印度维萨卡帕特南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成功入选。
此次公布的遗产名单共19个工程,其中4个工程来自我国,分别是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World Heritage Irrigation Structure,简称“WHIS”)是由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评选的国际遗产项目,自2014年启动,每年公布一批,截至目前,已公布159处。灌溉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旨在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中国是灌溉文明古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上,共有34个中国工程。
霍泉灌溉工程遗产是我国第一个泉水资源利用类型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黄河中游农业灌溉史的重要引泉灌溉工程,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相关遗产。与目前其他几处泉水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日本Genbegawa Irrigation Canal、伊朗Abbas Abad Complex、意大利Aqua Augusta and Piscina Mirabilis等相比,霍泉水量大而稳定,且至今仍是洪洞县农业灌溉重要水源,传承更为活态。
2、清华同衡全程参与有力助推霍泉申遗工作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作,由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牵头,文化与自然资源研究室、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规划研究所、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七所(传统村落所)深度参与了山西霍泉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各个环节,在申报策划、遗产价值研究、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展陈馆与标识系统建设、迎检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清代水利碑调研(辛蔚 摄)

水神庙戏台调研(辛蔚 摄)

与专家讨论灌溉工程遗存位置(翟林 摄)
遗产价值研究。团队在对霍泉灌溉工程范围内工程与历史文化遗存开展全面、系统、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研究霍泉灌溉工程建设发展历史过程,深入挖掘阐释遗产的科技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

霍泉渠系历史演变示意图(项目组绘制)
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团队按照“系统规划、功能优先、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总体原则,划定遗产保护范围,并提出针对遗产本体、保护范围、环境与风貌的管理要求,制定保护措施。针对遗产的价值特征,合理规划遗产展示利用方式,保证灌溉工程遗产水利功能、教育功能的实现的同时,发展可持续旅游,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

保护管理要求(项目组绘制)
展陈馆与标识系统建设。团队利用遗产区现有建筑,通过内部空间改造和适度加建来满足展览功能要求。在深入分析各展示节点遗产要素区域特点及交通流线的基础上,系统规划构建标识系统体系,并提取霍山、霍泉,以及重点工程建筑的形象、色彩元素,统一进行标识系统设计,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展陈馆数字建筑模型(项目组制作)

霍泉灌溉工程遗产logo(项目组绘制)


霍泉灌溉工程遗产标识系统
(上图 辛蔚 摄 下图 覃江义 摄)
迎检。2023年3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核查评估组对霍泉灌溉工程遗产进行了现场评估,我院团队积极配合迎检筹备工作,并担任评估组考察中的陪同讲解员,对霍泉渠首枢纽区域的分水亭及碑刻、水神庙、广胜寺等历史文化建筑遗存,以及灌区内其他重要水利设施遗存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讲解。

现场评估讲解(辛蔚 摄)
3、霍泉灌溉工程遗产申报特色研究
霍泉灌溉工程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以霍泉水为核心建立的集观泉、蓄泉、引泉、用泉、保泉为一体的整套泉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该工程自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开始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直到今天,霍泉灌溉工程体系仍然有面积约 10 万亩的灌溉面积,综合发挥着灌溉、供水、生态、旅游等多方面功能,支撑洪洞县作为农业大县与山西省人口第一大县。
霍泉之名,来自中国最古老的名山之一、五镇之中镇“霍山”,与古老华夏文明的发源、发展相伴随。《水经注》记载:“(霍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入汾水。”

霍山及广胜寺(上寺)(翟林 摄)

霍泉渠首鸟瞰图(翟林 摄,项目组绘制)
霍泉水的利用由来已久。据附近地带新石器人类遗物的大量存在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利用泉水生息繁衍,最迟于唐代贞观贞元年间修建渠道用于灌溉,至明清成熟时期发展为北霍渠、南霍渠、清水渠、小霍渠、副霍渠等五条主要渠道。

霍泉灌溉工程遗产要素现状分布示意图(姜滢 绘图)
霍泉灌溉工程是汾河流域规模最大的泉水自流灌溉系统,包括泉源工程、渠系工程、控制工程、水能利用工程,灌区内还分布有大量水利管理与文化建筑设施等非工程遗存。在数千年发展演变中,霍泉灌溉工程形成了集观泉、蓄泉、引泉、用泉、保泉为一体的北方泉水利用典范,更流淌滋润了以赵城金藏、广胜寺建筑及壁画、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等一批声名显赫的中华文明标识以及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

泉涌如轮的霍泉泉眼(霍晓卫 摄)

霍泉渠首平政桥及三七分水铁栅
(文物三普档案,崔凯 摄)

以上壁画图片均摘自画册《广胜寺》,史元魁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
More

以上壁画图片均摘自画册《广胜寺》,史元魁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
More

“赵城金藏”刻本
(《洪洞文物集萃》,李晋豪、郭红波主编,三晋出版社,p195)
水利是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核心议题。霍泉灌区因灌溉工程而形成了独特的水利社会。围绕水权的分配,形成了政府、乡绅、宗教与百姓共同参与、协商沟通的地方事务管理体系。在中国北方半干旱缺水地区,这种相对公平的水权分配制度对以水为主线的地方治理体系发展影响深远。在山西其他地区,甚至出现了被称为《霍例水法》的类似水权管理制度。该法规历经元、明、清、民国,代代相袭,世世遵守,提供了一个“有灌而治”水利社会类型的治理体系样板,对山西区域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甚至在国际水利学界受到关注。


盛大的水神庙“三月十八”祭祀活动(陈曦 摄)
水利史界谭徐明先生讲述过一个与《霍例水法》相关的典故,大约2000年日本水利史研究专家和水利部国际合作司领导讨论时,专门提到元大德年间山西曲沃的《曲沃霍例水法》,管理严密,世代延续,非常重要。曲沃的水法就是完全参照《霍渠水法》制定而成,霍例就是“以霍渠为例”,由此可知霍渠水资源管理的历史更为悠久,制度更为成熟,影响更为广泛。

建霍泉分水铁栅碑碑文与图
(摘自《山西洪洞广胜寺文物保护规划(2011-2030)》规划说明 p14)

分水亭两侧分水格言“蕤宾徵变,梅花逊雪”(霍晓卫 摄)

霍泉渠册资料(建国后)(项目组拍摄)
山西是我国北方岩溶分布面积最广的省份之一,省内最大的19处泉域保护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2%。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山西卷中有“山西泉水之盛,可与福建相伯仲”之语,足见山西泉水数量之多之盛。
以山西为代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 10 世纪前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不绝于史的灌溉工程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霍泉灌溉工程遗产以其完善的工程体系、先进的修建技术以及绵延千年、史称“霍例”的水权管理制度,代表了中国北方古代引泉灌溉建设与管理的卓越成就,霍泉是历史悠久的北方农业大省山西的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解读“黄河故事”、理解黄河文化的重要篇章。

霍泉灌区农田(洪洞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梁思成、林徽因考察本地区时走过的乡村小路风景(辛蔚 摄)
民国时期梁思成、林徽因考察本地区时,将沿渠村庄风貌评价为“幽雅有画意”,他们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写道:“由赵城县出发……及又穿行几处山庄村落,中间小庙城楼,街巷里井,均极幽雅有画意……山中甘泉至此已成溪,所经地域,妇人童子多在濯菜浣衣,利用天然。泉清如琉璃,常可见底,见之使人顿觉清凉,风景是越前进越妩媚可爱。”

水渠(泉河)沿线自然景观
(左图 骆文 摄 右图 翟林 摄)

霍泉灌区内的村落样貌(辛蔚 摄)

磨盘(辛蔚 摄)

泉水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孙兴文 摄)
泉天造地设,勾连山水,泉旺或涸是人能否与自然长期和谐相处的表征。历史大泉保护的泉域泉要素,与所福泽历史地区保护的全域全要素往往紧密相关。
泉是稳定的水资源,不同文明在历史上都曾有对泉的利用管理,但利用的充分程度、管理的高明水平、传承的久远连续、是否参与大文明的建构却不尽相同。
霍泉灌溉遗产依一脉之水,设纵横之渠,养一地之民,调两县之争,成广域之规范,历千年而生生不息,实为中华文明突出特征的例证。
霍泉灌溉工程遗产申报的成功,是对前一阶段遗产工作的肯定,也是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新阶段的开始。霍泉灌溉工程是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引泉灌溉工程和古代用水管理的样板,千百年来参与对汾河流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稳定支撑,对历史上我国北方地区灌溉用水技术与管理具有深远影响和扩展,继续做好霍泉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依托霍泉灌溉遗产体系带动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环境提升、水利灌溉体系优化与文旅休闲产业发展,既是申遗成功的承诺,也是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更是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题中之义。我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特长,为今后霍泉灌溉工程遗产对接国家战略,进一步开展系统科学的保护、修缮、展示、利用活动,促进洪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排版|李刚
封面图 / 图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供稿部门
供稿|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清华同衡助力霍泉灌溉工程遗产申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