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Introduction
2023年10月28日,第20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联盟执行主席任浩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园区产业与空间规划协同实践与理论启示:中国式园区现代化探索”。结合实践经历与案例,对园区规划中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相协同的方式和理念进行了理论探讨。

主题演讲人:任浩(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联盟执行主席)
1►
相关定义
园区作为在特定区域利用特定政策发展产业和科技的集聚区,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仅以407家国家级产业园区来看,其GDP贡献达全国GDP总额的25%。要理清今天要讲的产业与空间规划协同的主题,需要对以下三个概念先作界定:
1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即在园区地域范围内,通过导向性分析、资源分析、能力分析、价值分析、持续性分析,对园区的主导产业进行选择与定位,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与路径,以园区创新生态系统为导向开展的园区产业空间整体布局。
2
空间规划
空间规划:是依据园区产业规划,充分利用园区的土地、空间资源,将园区空间要素、空间功能转化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的设计。
3
园区现代化
园区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产业园区背景下,响应物质、空间、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园区向现代化园区转变的过程。即打造具有“四高”特点的园区——产业现代性程度高、产城融合程度高、土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和现代化治理能力高。
从上述三个概念界定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基于园区的本质、园区的今天和未来,对园区的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提出了与过往不同的新的要求。
2►
园区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
协同应用实践
在过往的园区规划实践过程中,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容易各自为战,这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瓶颈。具体来说,成本高、时间长、匹配差等问题共同促使地方政府、投资方、专家学者和公众产生强烈的要求,希望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进行整合编制。通过对两规协同的正反面经验能够对其中的诉求更生动具体的认知:
从反面案例来看,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特色小镇,经过8年来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差异化的结局,既有越来越有活力的,也有越走越平庸甚至在年度考核中被警告,甚至被直接淘汰的案例。作为特色小镇模式发源地的浙江也对特色小镇的园区模式提出了“特色小镇成长三问“——业态困境能不能解?创新能级够不够强?产城和人能不能融?。这三个问题回应了园区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从正面案例来看,在武汉青山红城园区规划实践中,在认识到两规协同重要性的基础上,该项目一开始就是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项目在完成首轮产业规划确定了以设计产业为主的基础上,从空间规划角度开展第二轮规划,将规划范围分别向南北拓展100米,使得园区与长江、和平大道相接,推动产业空间扩容的同时,解决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园区内外的有效互动,用抽象化的表达方式表现”长江之门“的意向。从鸟瞰视角来看,项目结构形态从原本的“囍“字转变为“中“,再凸显出”华“字。最后再回到产业规划上,进一步明确了设计产业的具体内涵,推动土地出让地价降低的同时,实现多元共赢,是一个产业与空间有效协同的方案。
在上海国家商用密码产业基地规划实践中,作为从无到有引入的全新产业,在产业规划分析研判识别出形成产业集群的两大瓶颈基础上,提出建立一个有权威的商用密码的检测和认证中心和园区统一建设管理的保密室的两规协同解决方案。方案最终推动入住企业降低建设运营成本,也降低管理难度。这些都离不开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的相互对接,通过空间规划的方式解决产业规划的难题。
3►
园区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
协同理论启示
两规协同的理论启示可以从五个方面逐级建立:合理性、合法性、演化逻辑、模式和协同方法。
1
合理性
两规协同的合理性层面,园区规划的积极主义强调知识性推理和论证的规划治理模式,而两规协同的辩证关系又说明了产业是空间发展的引擎,空间是产业的载体,从不合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两规协同的主要障碍在于管理体制和学科分异之上,但二者的密切关系并不应该被忽视。
2
合法性
两规协同的合法性层面,国家制度《关于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强化了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这直接回应了两类规划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发改委角度来看,在《关于支持各地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通知》中提到产城融合不仅要产业发展,还要城市空间共同发展,要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道路。两方面的政策法规文件扫清了两规协同的合法性障碍。
3
演化逻辑
两规协同的演化逻辑层面,园区发展模式演进本身经历了企业间无合作关系的单一主导产业园区1.0模式、企业有纵向横向链式关系的产业链园区2.0模式和企业有创新合作网式关联的多元融合园区3.0阶段。下一步演化过程中,必须考虑与这些产业与空间的交互耦合度,这催生出新维度的评价体系。园区的数量、面积、分布区域、空间布局、产业形态、园区形态、关系形态等空间要素都将成为下一步演化评价的关键。
4
协同模式
两规协同的模式层面,通过构建产业功能与空间匹配的两维分析框架,可以总结出两规协同矩阵图:其中包括产业功能和空间匹配程度都低的工业厂房式园区、强调空间匹配度的满足生活需要的产业中心和邻里中心式园区、强调产业功能的包括中试和小试的生产用地和研发用地式园区,以及产业功能和空间匹配度都高,兼具生产用地、研发用地、商业设地、生活配套和文化交往用地的现代化园区。
5
协同方法
两规协同的方法层面,首先要做到(1)以改变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脱节为目的,通过增加相关者参与、积极组成联合规划团队、产业与空间规划学科交叉培养等方式增加两规协同认知;(2)以改变大尺度用地规划与小尺度用地规划脱节为目的,通过减少或稳定工业用地在园区用地的比例、利用工业用地的利用率、在空间规划要反应产业发展的特殊需求、在空间规划要反映该主导产业在行业中地位相匹配的外貌、在空间规划反应园区对产业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愿景的要求等方式增强用地利用效率;(3)以改变物理集聚与化学集聚脱节为目的,通过开放式空间、增加沟通场所和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社会交往活动等方式增强主体关联效益。
本文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经演讲人修改审定
文字整理:李湘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主旨论坛】任浩 | 园区产业与空间规划协同实践与理论启示:中国式园区现代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