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9日 -10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合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协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大都市中的自然力量”大都市遗产2023世界大都市日上海研讨会暨 2023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崇明分展区特色活动在沪顺利举办。本次国际会议也是面向 2024 年 11 月在开罗举行的联合国人居署第 12 届世界城市论坛和 2025 年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大都市解决方案大会的“大都市遗产”四场独特研讨会中的第一场。
会议开幕式
在会议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王兰教授、联合国人居署城市实践处政策、立法和治理科主任雷米·西斯平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执行主任邵甬教授,以及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特别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门前助理总干事弗朗切斯科·班德林先生分别致辞,祝贺会议顺利召开。

开幕式嘉宾合照
王兰教授指出,大都市遗产,作为人类城市化进程中珍贵的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的建筑、文化遗址和城市空间,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精神;保护大都市遗产不仅仅是保留历史的责任,更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雷米·西斯平先生强调,大都市地区的遗产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如快速的城市化、污染、气候变化的影响等存在威胁我们共同未来的问题。他相信启动这场对话以平衡大都市发展和遗产保护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倡导可持续的大都市发展实践,在推动城市转型的同时也呵护自然环境。邵甬教授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化的时代,大都市成为人类居住的主要形式,也是经济发展、文化创新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引擎,如何在大都市中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她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为参与Heritopolis的各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提供未来的合作领域,并针对彼此间感兴趣的议题创造合作、提供机会。弗朗切斯科·班德林先生首先回顾了WHITRAP和HUL的历史,并向大家介绍了大都市遗产的由来,他指出“大都市遗产”是一个新的模式和方法,它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很重要分析维度。同时,此次会议让我们批判性地看待文化和自然二元对立的旧理念,打开视野,为我们带来遗产的新形态。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亚太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代表和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与来自欧洲、美洲的专家进行了线上线下的热烈讨论。与会者们分享了各自城市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探讨了在大都市中自然生态资源及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相互作用,以及实现文化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会议活动现场
第一天的会议由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地理系教授戴维·西蒙教授和上海分中心项目主管,意大利建筑修复与建筑历史博士穆星宇女士主持,会议在主旨演讲后就四个议题展开了探讨:1.大自然的力量;2.自然与文化的关系;3.如何管理大都市的自然;4“大都市遗产”的未来。

活动现场照片




会议主题二:自然与文化的关系。来自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中国的四位专家分别从对自然与文化的遗产叙事、巴塞罗那的实践案例、意大利教学案例和上海的水岸遗产四个角度探讨了对大都市中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大卫西蒙教授首先强调“大都市遗产(Heritopolis)”将文化和自然遗产、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一体化处理的,然后提出“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大挑战是什么”的问题,并从前瞻性的视角、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三个要素、每一个大都市的独特性、相似挑战所带来的机会和融合式发展应对挑战五个方面启发大家回答这一问题。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大都会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服务局开放空间规划办公室主管卡萨诺瓦斯通过三个项目案例,介绍了在巴塞罗那大都会区把自然与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的系统化遗产保护方法。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副研究员康廷强调了将自然与文化融入大都会规划的重要性,并通过介绍一些中国的案例和项目说明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肖建莉以“水岸遗产,都市密码——上海苏河水岸遗产的自然与文化链接”为题,介绍了上海苏州河水岸遗产的从自然生态到文化景观的发展历程,以及水岸遗产保护对上海这个大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会议主题三:如何管理大都市的自然。来自印尼和中国的三位专家分别从实践和理论的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管理方面的问题。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努里安蒂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印度尼西亚的前首都日惹作为新晋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当下所面临的整体规划和公众参与缺失的保护挑战。北京镜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闻丞博士介绍了北京市面临的生态保护挑战,包括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如何构建生态网络以重新连接城市和自然。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徐桐教授通过一系列景观方法启发了在大都市中文化与自然混融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在日本应用于景观的三个主要法规。



会议主题四:“大都市遗产”的未来,来巴西、美国、波兰和澳大利亚的四位专家分别从都市争端、气候变化、经济和法律的角度探讨了“大都市遗产”的发展方向。
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研究员阿尔梅达介绍了与世界遗产地相关的叙事冲突和路径,并通过一些项目案例来介绍社区参与式城市遗产管理方法。来自美国区域规划协会的盖茨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在纽约市气候变化对滨水地区的影响,以及从哪三个方面可以加强城市韧性,以更好地保护城市遗产。来自波兰的斯塔利亚加教授介绍了自然资本和文化资本在城市发展中的相似性和重要性,并强调了文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以及文化资本在城市社会和经济复原力方面的关键作用。来自澳大利亚的弗尔多伊拉克教授介绍了大都市遗产保护中规范性文本的重要性、内容要素以及不同类型,强调了规范性文本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保护的重要作用。



第二天的会议由参观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座谈会和会后考察崇明度假村组成。
参观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现场照片
座谈会
第二天的参观和座谈会是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崇明分展区特色活动,座谈会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崇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干靓女士和亚太遗产中心(上海)项目主管穆星宇博士共同主持。
与会专家们根据第一天的研讨和参观的心得拟定了《上海大都市倡议书》,并于此次座谈会发布。
在座谈会上,专家们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了座谈:1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如何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在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情况下,更好地展示世界自然遗产,如何让公众了解东滩并共同参与保护与管理工作?2面对东滩申遗,崇明(尤其是崇东地区)应该在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中做哪些准备,支撑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周边地区的协同共融发展。
会议最后由上海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执行主任邵甬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会后考察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会议报道】“大都市中的自然的力量”世界大都市日暨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崇明分展区特色活动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