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龙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同济大学规划团队将保护生态、复兴文化作为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云龙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核心议题。《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专章技术路径研究——以云南省云龙县为例》(KY-2022-YB-A15)是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干靓副教授牵头,联合同济规划院启明青年规划师团队,并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感知”分实验中心(Bio-CPU Lab)的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生态学跨学科研究团队协同攻关的产研联合研究课题。该课题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规划实践,通过科学梳理和评估云龙生物多样性资源,在总体规划层级划定需要重点关注或采取保护行动的区域,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格局与管控要求,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探索生态赋能乡村振兴的“云龙模式”。
团队通过对新加坡、德国、英国等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案例进行解读,分析各国及其主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定位、目标、编制流程与编制要点,梳理案例规划与地方空间规划之间的融入关系,为我国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专章编制框架构建提供参考。
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CBI:City Biodiversity Index),是一种自我评估工具,城市可依据其在各项指标的基准,监测与评估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方面的进展和成效。该指标由新加坡于2008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八届缔约方大会上推出,因此也被称为“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目前已被世界各地数十个城市用来评估和监测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该指数涵盖了一系列广泛的指标,如本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治理和管理。应用新加坡指数的城市发现,该框架在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确定保护行动优先事项和预算分配方面效用极高。
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快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我们需要通过恢复生态系统、加强生态连通性和绿化基础设施,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基于此,2021年9月新修订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与当前议题相关的指标,并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2030年新加坡绿色计划》的讨论保持一致、协同增效。





























本课题受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科研课题资助
课题名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专章技术路径研究——以云南省云龙县为例》
(KY-2022-YB-A15)
供稿 |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专章技术路径研究——以云南省云龙县为例》课题组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肖达、干靓、刘晓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科研创新 | 生态“绩效”评估工具|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C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