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国际城市规划》线上系列讲座“U派下午茶”第27期如期举办。这期活动的主题是: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面向空间治理的理论创新与精准实践。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个“瞬息万变”,真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它不仅包括全球化、信息化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生活、思想认识方面的冲击,还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生存层面的危机感。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成为大背景、大前提,城市面临的冲击日益复杂,在各种风险和极端事件中,城市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由此,韧性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目标,成为全球城市的共识。
与此同时,韧性相关研究呈指数级增长:在中国知网检索,篇关摘中包括“韧性城市”和“弹性城市”的学术期刊文章在10年前,也就是2013年之前只有14篇;2013年至今已多达1460篇(其中“弹性城市”占15%)。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已成为显学,“韧性”在各国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发展目标中高频出现,许多城市将安全韧性纳入规划目标,从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韧性城市的建设指标。但是,即使制定了“高标准”的建设指标,当风险扰动真的发生时,会发现城市并没有表现出我们所期待的“韧性”,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并没有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而获益。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出破口?
我刊在2015年第2期曾组织出版专辑“韧性城市: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在今年8月又推出了“城市韧性理论与实证方法”专辑,试图继续探讨“韧性城市”中未解的一些难题。就同一主题,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组织两期专辑,这在我刊是非常少见的,足以看出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那么,关于韧性城市的理论研究究竟有哪些进展和创新?以韧性为目标的规划和治理实践如何才能真的具备韧性的内核?如何在空间治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编辑部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今年韧性专辑的特邀编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颜文涛教授做客本期下午茶,跟大家好好聊聊韧性这个迷人也棘手的主题。此外,我们还邀请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翟国方教授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低碳生态规划研究中心吴婕副主任,与主讲人展开了对话。
针对这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颜老师首先做了一个细致而深入的研究铺垫。他从概念入手,探讨了不同学科对于韧性的定义差异,强调了概念界定的重要性,并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接下来,颜老师分讨论视角、理论探索和精准实践三部分,正式展开了关于“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的分享。
在讨论视角部分,颜老师分析了不同风险扰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继而提出了韧性城市实践面临的挑战。从研究综述可以看出,过去关于韧性的研究多着眼于(城市的)系统韧性,即特定设施和有主体(管理)机构的对象,而他认为研究重点应转向生活韧性,因为终极目标是人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包括生产)。韧性城市实践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类:一是存在对韧性策略的过度演绎,产生有效性(不足)问题;二是缺乏韧性策略效果评估,产生公平性问题;三是缺乏全周期响应路径,产生韧性策略片段化问题。
在理论探索部分,颜老师针对以上三类挑战,提出了城市韧性研究的三式三法、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概念,以及韧性城市研究的理论框架。“式”指范式、定式,三式分别为:
“法”指理念和方法,三法包括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演进韧性,三者在韧性内涵与特征、均衡状态、系统特征、理论支撑和适用性方面都有所差异。针对上述三式选取不同的“法”进行研究或开展实践,即可将韧性分为三类——灾害韧性、系统韧性和综合韧性,基于不同视角,针对不同主体,设立不同目标,并采用不同的测度依据。
接着,颜老师剖析了“城市韧性”和“韧性城市”这两个概念,他认为: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是遭遇多种扰动并经历变化,能抵御、吸收扰动影响,维持城市安全运行,保障居民有序生活状态的城市。其建设目标包括降低人员伤亡,减少次生灾害,保障基本民生,快速恢复正常生活,维持城市核心功能等。韧性城市研究的理论框架基于风险作用于城市要素,继而影响居民生活这一机理。
在精准实践部分,颜老师以上海为例,讲解了韧性测度及脆弱空间识别以及公共服务韧性的动态模拟,并给出了“七步走”的韧性城市规划步骤:
(1)识别韧性议题:韧性对象、韧性主体、扰动特征;
(2)确定韧性规划目标: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持城市核心功能稳定和提升城市长期抗扰能力;
(3)确定韧性规划范畴:特指韧性(针对周期性灾害)和一般韧性;
(4)确定韧性规划维度:技术、经济、社会、生态、制度共5个维度;
(5)确定风险扰动全过程:扰动前、中、后全过程,涉及准备、响应、恢复三个阶段的空间响应;
(6)制定韧性规划内容:支撑体系、空间布局、功能系统;
(7)构建韧性规划方法:恢复正常,降低脆弱性,提高适应性,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结构转型等。
最后,颜老师提炼出了韧性城市规划框架、韧性社区的规划框架以及国土空间韧性规划框架,并指出韧性城市研究发展有四方面趋势: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翟国方教授对颜老师的分享进行了补充和点评。首先,翟老师对韧性研究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了补充。韧性研究成为热点,与我国近年来灾害频发相关,也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视。其次,翟老师强调,韧性研究要解决的是自然灾害对人的冲击和影响,所以一定要关注承灾体(即人和城市)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第三,韧性城市的规划究竟该怎么做?翟老师认为,一定要基于系统思维来研究城市韧性,这样才能全面、完整、准确。另外,既要有底线思维,也要考虑到极限状态。翟老师分享了他的韧性研究五维度:层级或尺度、风险种类、过程、主体(政府、机构、企业、个人等)、要素(包括物资、制度、技术、观念意识等)。最后,建设韧性城市需要确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并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规范实现落地实施;风险水平的评估需要多主体参与,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低碳生态规划研究中心吴婕副主任基于她的实践谈了对韧性城市的体会,并提出了几个问题。首先,吴老师发现,对于脆弱地区的识别已经从点转向了流动的、网络化的对象;其次,在规划调控方面,需要深挖人的反应;第三,打造韧性城市已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者的工作。吴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分别是:(1)在应对灾害时如何更精细地做到以人为本?(2)如何以有限的财政实现灾害应对?(3)面对不可知的风险,能否利用AI不断提高的算速和学习能力来模拟和预测灾害?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方向?
颜老师和翟老师对吴老师的提问先后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之后,三位老师又详细解答了线上观众提出了几个问题,包括:如何提升高密度建成区的街道网络韧性?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之间的韧性是如何交互影响的?大学校园的韧性(包括学科结构韧性、学习行为韧性)是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大学校园韧性与城市韧性和社区韧性的关系是什么?韧性规划的有效实施路径有哪些?韧性城市规划研究领域目前是否已有关于社区层面在地化管理措施和自治行为培育等方面的探讨?村落如何应对防洪和洪涝灾害并进行韧性营建?
下午5:30,第27期U派下午茶在嘉宾们热烈的讨论中圆满收官,大家都表示收获满满!虽然已经“拖堂”,但是对韧性的讨论还远远没有结束,期待每个人都拥有韧性的心灵和思想,加入韧性城市、韧性社区的研究、规划、建设和培育。
本次会议由《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主任张祎娴主持。UPI
“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规划研究『U派下午茶No.26』
构建凸空间系统,窥探城市建设艺术『U派下午茶No.25』

文字整理 | 张祎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讲座实录 | 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面向空间治理的理论创新与精准实践『U派下午茶No.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