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转发自:新土地文旅
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华文化促进会、华侨城集团主办的第二届安仁论坛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李迅对特色小镇文化内核的重要性、目前特色小镇发展的新常态以及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中应注意的要点进行了阐释。
针对目前国内特色小镇的总体趋势,李讯总结出了三个弱化以及三个重视。其中,三个弱化为弱化地产、弱化旅游、弱化基础,三个重视则为重视文化、重视环境、重视创新。
文化为何成为了特色小镇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驱动力?李迅找到了一个新的诠释角度——特色小镇是链接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纽带。
中华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耕文化决定汉族文化特征,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化和文明多元性、历史的传承性和乡土的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所以绵延不断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然而,伴随着近现代三百多年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城市成为了财富的创造中心,也打破了原有农耕文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势,资源快速消耗的同时大量污染随之诞生,传统文化逐渐迷失。
李迅提出,“想让城市时代成为公平的正义的时代,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实现四个自信当中的文化自信,我们需要依靠传统文化来打破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结构思维方式,特色小镇就是连接传统中华农耕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
以传统文化的内核承接农耕文明,以新型城镇化的形式承接工业文明,这是李迅对特色小镇的定位。
海德格尔构想了诗意的栖居这一概念,诗意的栖居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自由的居住在大地上。“特色小镇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文化宜居与城市建设并举,打造一个和谐自由的生活空间。”
特色小镇的发展正迈上新台阶,行业对特色小镇的理解逐渐加深。
在对特色小镇基础概念的定位上,已经逐渐清晰的对不同的小镇业态进行了划分。
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以数平方公里的土地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创新创业平台,这是特色小镇。而拥有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和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建制镇则是特色小城镇。
李迅认为,两者共同的作用是一致的,不仅能帮助疏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解决过快发展中堆积的城市病,同时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人才快速外流造成的空心化。
因此,在2017年12月4日由四部委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重点强调,要将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
意见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及十项重点任务,“意见的指导思想在于贯彻十九大思想,发展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新常态特色小镇和小城镇。”
然而,李迅指出,目前一些小镇存在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市场化不足等等问题,不仅未能实现供给侧改革,反而加剧了政府债务风险。“一个小镇失败的原因我总结了一下,一是产业定位失当,一是只规划不策划,一是理论脱离现实,还有为文化而文化,还有做旅游无差异化。”
如何避免类似问题,李迅为小镇规划做了“四部曲”,一是确定基本理念,二是确定基本目标,三是提出建设内容,四是构筑保障机制。
基本理念即指特色小镇的内涵。李迅认为,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要摒弃大而全,追求特而强;功能体系摒弃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城镇形态摒弃大而广,力求精而美;城市制度摒弃老而旧,力求活而新。
确定基本目标则从五个方面考量,分别是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服务设施、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以此五个方面延伸,确认小镇发展的具体内容。“产业是最核心的动能,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推动产业链的研发、营销、延伸,产业发展环境要良好,产业投资、人才服务等要素集聚要高。而环境、文化、基建、机制的发展关键则在于如何把这些内容具体化,不仅要定性,还要进行量化。”
保障机制的构建则应从强化政策供给,强化土地供给,强化金融的供给和强化服务的供给四个方面入手。“中央倡导的PPP模式是加速保障机制构建方式的一种,但应注意的是要创建达标制度,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保障小镇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新土地文旅 信息中心 整理编辑
中规院交通院始建于1982年,是全国性的交通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机构,承担国家城市交通领域政策和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编制,承接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委托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与研究咨询,组织学术交流。
原创文章检索:
回复“1”: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及实践
回复“2”:拥挤收费的政治策略
回复“3”:城镇密集地区交通规划技术方法探讨 ——以重庆地区为例
回复“4”:山地贫困地区城镇化特征与交通发展策略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回复“5”:公交改革在中国
回复“6”:大型国际活动交通组织规划方法综述
回复“7”:共建长株潭交通一体化 ——株洲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策略与实践
回复“8”:对中小城市总体规划中交通强制性内容的思考
回复“9”:高速机动化下城市道路功能分级与交通组织思考
回复“10”:铁路客运枢纽地区路网结构比较研究
回复“11”:我们能从道路交通拥堵中学到什么
回复“12”:公共自行车系统——里昂
回复“13”:中国电动车自行车发展浅析
回复“14”:出租汽车行业稳定与发展探讨
回复“15”: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现状特征与趋势展望
回复“16”:TOD内涵分析及实施框架
回复“17”:城市交通设计思考
回复“18”:发展中国家机动化讨论
回复“19”:城市交通规划编制与城市规划管理 ——以北京市为例
回复“20”:地震灾害与交通系统应急规划
回复“21”:城市交通设计实践之:北川新县城规划中人性化交通系统的构建
回复“22”:《城市交通设计导则》简介
回复“23”:快速公交专题之二——公共交通规划思考
免责申明:本号刊载内容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