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丛二
❖
▼
护国寺街9号。静静小四合院,两株海棠树、两株柿子树完全罩住正院,海棠挂果,柿子正青,是事事平安、富贵吉祥的兆头。二道门朱红影壁后立着四个云纹小石墩,摆花用的,前面一尊狮子盘踞的汉白玉立柱石池,养鱼用的。鱼和花都没了,只剩满院子漏下来的碎影子。偏房门口播着《贵妃醉酒》的录像,声音开得小极了,愈发显得蝉鸣鼓噪,院落幽静。梅兰芳建国后在此居住,一直到去世。
梅兰芳故居正房
当年这里叫护国寺甲1号。梅兰芳建国后返京,周恩来亲自安排,原计划让他重新住回无量大人胡同的梅府旧宅,梅兰芳一辈子体贴人情,拒绝了,说因旧宅早已卖给他人,不愿让人觉得以政府名义强占。进京时梅兰芳身边就伴着一个秘书许姬传,两人跟着政务院工作人员去看房,管理局选了3处,第一个看的是护国寺这个小院,梅兰芳就定了。
石墩与金鱼池
小心翼翼是梅兰芳一辈子的性格。迁居北京前一年正是1949年,那年发生的几件事,或许让他已经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凶厉。9月召开了热火盈天的全国政协会议,全国各地代表、名流云集京师,共襄盛事。可梅兰芳一开始并未入册。当时主持文化艺术界人士邀请的是胡乔木,被称为党内头号秀才,或许是受鲁迅批判梅兰芳的影响,他也觉得“梅兰芳只是个京剧演员,参加政协不够资格”。
据说毛泽东听闻梅兰芳缺席后大为生气,建国前夕正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戏曲界旗帜梅兰芳怎么能缺?梅兰芳由此得才以参加政协会议、当选常委,并参加了十一天安门开国大典,旋即当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官: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这个研究院是戏改委下属单位,戏改委全称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研究的就是戏曲改革——适应新时代的戏曲改革。
旗帜是不能随便表错情的。11月,新官上任热情满怀的梅兰芳受访发表了著名的“移步不换形”戏改言论(所谓”移步”指我国一切戏曲艺术形式的进步和发展;所谓”形”,则指我国民族戏曲艺术的传统特色,包括它的传统表现手段。编者注),顿时波澜骤起,改良主义、保守派、阻碍戏改的大帽子已扣到头上,因梅“是一面旗帜”,批判高起低收,以梅兰芳做检讨收尾:“和田汉、阿英、阿甲、马少波诸先生研究的结果,觉得我那意见是不对的,……移步必然换形。”从此以后,梅兰芳这位京剧宗师,对戏改理论再无一词,噤若寒蝉。
柿子树上已经结了青青的柿果
转过年,1950年梅兰芳正式北迁,回到故乡北京,继李铁拐斜街、前门百顺胡同、鞭子巷三条、芦草园、无量大人胡同等一生陆续住过的北京院落之后,入住护国寺新宅,他人生最后十年的家。他小心翼翼选了官员安排的第一个宅子。不能给人添麻烦,不能给人递话柄。
正房会客室西部,墙上挂着同光十三绝的画,里面有梅兰芳祖父梅巧玲
当年无量大人胡同的梅府是个七进院落,公使名流云集,缀玉轩名号就是当时传出。相比而言,新入住的护国寺宅只得二进,“只有北屋和东西厢房,南面是杂草地”。
梅兰芳与秘书住着还好,随着梅家人陆续进京,家属子女、秘书佣人就已经人口繁重,为排戏方便甚至还需要梅剧团一些团员也住进来,院子迅速不堪住。于是复建了南房,加盖了西房和后罩房。改建由梅兰芳四子梅葆琛设计,他当时刚从上海震旦大学建筑系毕业来京工作。新增屋舍里后罩房尤其突出,不仅与正房严丝合缝,还有一个高出屋顶的玻璃天窗,是新梅宅的一个标志。
正房会客室里显眼的螺钿全身镜
这座宅子命运起伏,见证几多。最早是清朝庆王府马厩院落,后为国民党禁烟局所属,也当过国民党军官宿舍,梅兰芳入住前,此地为招待所,国民党起义将军邓宝珊临时落脚此地,梅来看房时,他正准备赴任甘肃省长。梅兰芳一家子在这儿逼仄住了十年,聚会人多时书房会客厅都坐不下,一直挤进卧室里去,饭厅更是整日开着,随时有人来吃。
展室中的梅兰芳旧照。这大概是梅郎风华最好的时期
这十年已经开始革“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命,梅兰芳只从豫剧里改编移植了一出戏:《穆桂英挂帅》,“我不挂帅谁挂帅”。非常符合旗帜身份的戏,是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戏,也是他建国后直到去世唯一创作完成的新剧目。
其实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他一直想排的新戏,从《柳毅传》故事改的《龙女牧羊》,想了十年,剧本、唱腔都设计好了,还未排演;另一个就是当时中国京剧院书记马少波给他的豫剧《穆桂英挂帅》本子。
当时他刚刚入党成功,距离他递交入党申请书已经过去了一年半,据说是因为毛泽东批示“要加强对梅兰芳的教育”。梅兰芳明智地选择了更符合革命形势的后者,两个月排演成功。幸运的是,梅兰芳深湛的艺术功力让这出戏并没有成为时代流星,捧印更成为梅派最后一个经典。而《龙女牧羊》,直到他去世前一天都惦记着,还没排呢。
梅兰芳运气一生都不错,有福气,死也死得早,他在护国寺宅子住了十年,1961年就心梗去世,躲开了随后文革的凄风苦雨,也没见识到新时代的革命样板戏霸占整个中国的滚滚洪流。
梅兰芳赴美演出期间的记录
文革开始后,1968年梅家人被迫迁出护国寺宅子。梅兰芳一辈的京剧名家马连良、奚啸伯、周信芳、荀慧生、尚小云、盖叫天等等陆续被揪斗,大部死于文革。梅派高弟、须生大师言菊朋女儿言慧珠自缢身亡。被架上去继承梅派大旗的梅葆玖,也被下放,在最好的年纪里十几年没戏唱。
绿树笼罩的四合院
护国寺这座宅子,梅家迁出后,初被用作中国京剧院宿舍,后来住进了当红贵人——因《红灯记》被江青赏识而迅速蹿红的钱浩梁,当时已是中国京剧院一把手、年轻的文化部副部长。这位住在梅兰芳旧宅中的钱部长,架子大,戏班的人来找,只得一句“等部长回来再答复你,首长忙!”钱也没得意太久,他只在这里享受了一年, 文革结束,他即被收监审查。出狱后完全失势落魄,直到1988年在中央领导宋任穷的批示下,才获得了再度登台的资格。他命硬,晚年中风后又挺了过来,前几年搞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演唱会,八旬年纪还出来唱了几次,身子骨还硬朗。
进门处的梅兰芳塑像
护国寺宅子文革后收归国家,成为北京小三线军工厂之一955厂的招待所。直到1984年,国家才终于落实当年周恩来提出的修建梅兰芳纪念馆意见,出资80余万购回此房,并花了25万予以重修。1986年,邓小平题字的梅兰芳纪念馆正式开放。
护国寺街的天空,胡同青灰的屋顶瓦片衬得天高云白
如今整修过的梅兰芳故居,说是复原原貌,其实也并不算用心。修缮后,当年梅葆琛设计的玻璃顶标志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后罩房修没了,玻璃顶和梅兰芳用过的大浴缸都消失了,连大门都从金柱大门被误修成了低一级别的蛮子门。梅家有后人不满,举报上级部门,无果。京剧大师梅葆玖曾在2005年元宵晚会上,借与胡锦涛同桌的机会,“面圣”恳求故居扩建。因当时正好周围在危房改造,他建议由政府统一搬迁购建,以梅兰芳故居为基础扩建梅兰芳纪念馆,或可考虑改建为中国京剧博物馆。胡当席召唤文化部长孙家正来谈,保护扩建云云。一番指示后,此事也再无下文。
世事变幻,梅葆玖去年驾鹤西游,也不用再为这座宅子操心了。
梅郎旧影与旧居
推荐阅读:
编辑:树下小人
图片:由作者提供
九樟学社编辑部
| 版权声明 |
版权属作者所有,本文获作者授权发布
| 联系邮箱 |
jiuzhangsociet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