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全心全意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二】易峥:构建网络化城市群,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编者按
2018年11月25日,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新闻发布厅AD厅举行。我们将持续推送论坛上7位嘉宾的主题发言和交流内容。本文为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易峥的发言摘录。
易 峥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构建网络化城市群,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1
在成渝城市群中构建重庆都市圈
(1)国家级城市群战略
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始强调城市群发展战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明确了处于国家三纵两横城市带的包昆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交叉点的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区域中心的地位。
2016年,国务院通过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强调要以强化重庆、成都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

成渝城镇群”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
(2)成渝城市群及其周边地区
成渝城市群与周边地区有着广泛联系,包括陕西、湖北、湖南、贵州等。这些地区与成渝城市群自然环境相似、文化同源、社会经济联系密切;人口密集,产业基础雄厚,后发优势明显;同时属于人口增长的地区,是新型城镇化推进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地区;也是向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转型的地区。此外,在国家战略层面,这里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中新”国际陆海贸易的新通道。
整个区域从2007年就开始编制国家战略性规划,如《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等。区域内的各省也在不断推动区域间的协作,来解决核心城市背向发展、次级城市发育不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够、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区域中的两大核心城市——成都与重庆应以两大都市圈串联沿路、沿江城镇,共建国家级城市群。成都总规明确了向东发展之后,重庆也在谋划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以落实习总书记对重庆的“两点”定位——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两地”目标——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及“两高”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
2
发现重庆都市圈
(1)从全局看一域——重庆特征
重庆全域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接近于整个浙江省,包括1个特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25个小城市、546个小城镇、8 000个左右行政村。概括重庆的特点可以浓缩成6个字:四大、双欠、扁平。四大是指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双欠是指欠发达地区、欠发达阶段;扁平是指省域架构、直辖体制、区县直管、腹地有限、要素向心。
(2)从全局看一域——发现重庆都市圈
都市圈具有高首位度城市、与周边城市密切联系、紧密的交通和经济联系、空间上蔓延发展等特征。对都市圈的认定有这样一些方法:依据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依据时空联系和交通可达性;依据经济联系、企业互投、分支机构设置等;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和联系规模。
我们利用手机用户轨迹数据替代人口调查数据,获得大规模、高频次、跨行政边界的人口流动OD,发现重庆都市圈的范围、关系、特征和影响。

重庆市域内区县间短期人口流动(2017年)
研究基于跨省市联通手机轨迹数据的长短期人口流动,范围包括重庆市域、四川省的成渝城市群部分,陕西、贵州、湖南、湖北与重庆接壤的地级市,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2亿,城镇人口0.66亿(2016年)。利用2018年4月的人口流动数据,对不同时间预设了不同的代表性活动,来观测都市圈范围内城市的吸引辐射能力。
①总量与频次
该月重庆与成渝环渝地区跨省流动人口共2 491万人、4 416万人次,平均出行次数为1.8次/人;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和节假日,流入均大于流出,重庆都是人口净流入地区。
②日平均特征
该月平均每天流入重庆46万人、76万人次,流出重庆37万人、71万人次;节假日流动大于工作日和周末流动规模;五一节最多,平均每天流入重庆81万人、129万人次,流出重庆71万人、115万人次。
③空间特征
环渝城市圈紧密融合。短期流动中,流入重庆、流出人次较多的地级市,除成都外均为环渝地级市;排名前十的地级市与重庆之间的人口流动占比达到了总流动量的80%以上。工作日的主要流入地区从北向南包裹着重庆市域的西部地区。重庆与恩施地区的交流也非常密切,重庆是净流出地区。

人口短期流动空间特征(主要流入地区)

人口短期流动空间特征(主要流出地区)
④时间与频次特征
大于等于1次/天的出行称为高频次出行。研究发现节假日的出行呈现短时、高频、高规模特征,特别是五一节的高频次规模;工作日、周末则呈现长时、中低频、中低规模的特征;流入的高频次地区非常集中,工作日重庆高频流出则比较分散。

人口短期流动时间与频次特征
⑤发现特征圈
从联系范围来看,工作日高频次的联系范围较小,工作日和周末的流入流出范围较小,仅与贴近重庆的几个城市有联系,有的城市在周末和节假日出现了人次上的大量增加,比如与成都、遵义、铜仁,还有湘西、南充这样的地方只是在周末发生高频次出行。
初步的结论是,都市圈的范围和城市吸引辐射活动的多样性和频率有关,工作出行的范围有限,而游憩或家庭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而且非常高频。

人口短期流动呈现的特征圈
⑥小结
重庆都市圈的辐射影响范围有限,主城区作为区域中的核心城市,作用不突出;都市圈内核心城市在工作日与周边的跨省高频交流极少,工作日的高频交流都发生在行政区边界的城市之间;重庆市域西部与东北部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边界城市跨省辐射吸引紧邻的城市;重庆市域东南部,不限于边界城市,受恩施、湘西的辐射所吸引。薄弱的区域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未落实的国家战略都是制约都市圈网络化联动的重要原因。
3
规划响应
成渝城市群的规划主要响应3个问题。其一,解决薄弱的区域交通联系,支撑区域网络化发展。其二,建设开放的都市圈,落实国家战略,实质性开展川渝贵合作,实现交通、产业、生态、旅游等各方面的共享共荣。其三,区域网络化发展中,对行政区边界城市的功能定位应充分考虑产业共荣,就业互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
(本文根据2018年11月25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嘉宾报告录音整理而成,图片摘自报告PPT。图文已经报告人审阅。)
更多会议报道请您关注“全心全意”、“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