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规划》明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总体定位为顺应时代潮流,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从战略高度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确定的中期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
远期目标为,到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门户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还提出,将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严格控制上海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探索建立户籍人口有进有出、双向流动的新机制。
适度控制其他优化开发区域人口过快增长。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等其他优化开发区域,采取完善卫星城配套功能、强化与周边中小城市联动发展等措施,推动人口合理分布;通过产业升级和功能疏解等方式,有效控制人口过快集聚。
引导人口加快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合肥、南通、扬州、泰州、宁波、绍兴、台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城市,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宜居环境,提高人口吸引集聚能力。全面放开芜湖、马鞍山、盐城、泰州等城市落户限制,有效降低合肥等城市落户门槛。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建融:在一个大的经济体系当中,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独到的生存方式。长三角城市群要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既要解决经济和产业领域合作分工的问题,也要解决公共领域的合作问题,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更好地享受区域发展的成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从今天看,一般世界公认的领先的全球城市是“BIG2”,即纽约和伦敦;也有观点认为是“2+2”,即纽约、伦敦再加上东京和巴黎。而随着未来世界格局变化,当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一时,一定会有中国城市加入这一竞争行列。从发展趋势和国家规划方向来看,它必定是上海。未来,纽约代表北美,伦敦代表欧洲,上海则将代表亚太。
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副教授姚志勇:这一规划表明了决策者让上海发挥核心作用的意图,在中国广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引领长江三角洲,将其工业产能和经验转移到更多邻近城市。并且协调发展的长江三角洲还将给中国其他地区树立榜样,将其影响力和经验扩大到更多内地城市。
南京市常务副市长刘以安:南京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南京将以城乡规划融合创新引领新型城镇化,以城乡功能布局优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基础设施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新型城镇化,以体制机制健全促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南京走上高质量的全域城市化发展道路。
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南通的目标是,放大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江和沿海经济轴带、沿江城市群和沿海城镇轴多重交汇点的优势,策应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
马鞍山市市长魏尧:长三角地区要加强各地相关规划衔接合作,更好地发挥规划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抢抓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各大港口合作,加快通关一体化建设,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要加大产业合作力度,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服务业,特别是互联网经济优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优势互补,更加注重全面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要重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建立一套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同时更加注重保护历史文化,用人文理念引领城镇建设,以文化繁荣推动城镇化进程。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秘书长张学良:长三角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之前中央已提出,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不开发,城市群规划必然与这个理念衔接。从长三角内部来看,环太湖的生态环境保护也一直是重中之重,规划很好地呼应了这一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大城市功能完善等是一个发达城市群所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要素。《规划》中提到的“要以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这一说法,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来说可谓切中要害。放眼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那些世界级城市群,优美的生态环境都是其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和重要表征。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黄锦楼:以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这就要求长三角城市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生态保护支撑体系。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大概在6000万~8000万,如此庞大的人口基础最应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支撑,因为有人才有城,才有市场和产业。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产能过剩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把以人为本当做生态保护的前提,这就要求在这一区域发展生态产业,由原来的产品型经济转变成为服务型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博士王雪峰: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城市群内部的协作机制,创新经济活动模式是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质量的重要推进剂和催化剂,需要政府各部门认真领会并积极探索和推进。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张为付:规划对长三角城市群提出五大任务——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这不仅意味着对长三角城市群确立了更高定位,同时也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新时代。
本内容来自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