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粤港澳观察】大讲堂:从竞争到协同的珠江三角洲

编者按

本文根据麦凯蔷会长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16年年会上的主旨发言整理而成。在麦会长的推动下,香港规划师学会与大陆规划学界、业界一直保持紧密的联系,麦会长本人也多次参与中规院粤港澳研究中心组织的学术活动。


作者:麦凯蔷,博士,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

世界银行曾指出,全球的竞争不再只是存在于城市层面,同时也存在于区域层面。任何一个经济区域都拥有它独特的优势,并且也会有它的一些缺点。珠江三角洲,这个发展得非常快的城市群,同样如此。我们将通过有关历史的回顾,特别是机场和港口发展的情况来看一下珠三角的竞争问题。此外,通过借鉴旧金山湾区的案例研究,了解区域合作能够为我们带来的智慧和好处。最后,探讨一下珠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展。


从香港人的角度来看,珠三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我们的饮用水是来自于东江的水,吃的食物是珠三角提供的,呼吸的空气也和珠三角地区息息相关。近期有一些最新的基建设施,包括即将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以及计划中的莲塘口岸等,将把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紧紧相连。

珠三角毫无疑问是一个城市群的概念,拥有很多不同的区域功能,相邻着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包括广东省会广州和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其中又有南沙、前海和横琴三个自贸区。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珠三角人口超过6500万,这个数字已经非常高了,事实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聚集区,以及最主要、最大的城市区域。从地理角度来说,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功能覆盖面非常广,同时也非常集中

下图是珠三角5个小时的航空圈覆盖范围,也就是说,全球50%以上的人口坐上飞机在五个小时之内可以通达这里,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珠三角五小时航空圈

珠三角地区航空和机场方面的竞争是一个突出的方面。以香港机场为例,这是全球公认的成功机场,整个运行和服务是世界一流的。还有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现在已启用了第三个航站楼,也正在研究第三跑道。区内还有澳门国际机场和珠海国际机场。珠海国际机场15年前正式开放,但作为国际机场,其服务是非常有限的,航班也不多,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实际上使用得较少。

针对这五个机场之间的关系,珠三角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它们提出了相应的定位:香港机场作为国际运输中心和枢纽,是国际运输中心;广州机场作为复合枢纽,是国内的辐射点以及国际直航机场;深圳机场定位为大型的骨干机场;澳门机场相对较小,是小型多功能机场的典范;而珠海机场虽然目前状况可能不是非常好,但作为华南航空工业的基地也十分重要。

从香港机场自身发展来看,货物运输以及乘客的运输,以及复合功能等方面表现优异。但现在的问题是负担过重,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容量了,而且机场任何的扩展都会影响到周边海豚的生存环境,这是我们要全力避免的。同时,机场的扩展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涉及到区域资源的分配,有时候没有办法协调的情况下,各个机场就只能各自为政了

香港机场运量测算(来源: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

还有港口的发展,香港有葵青集装箱码头,多年以来集装箱吞吐量都位居前列。深圳的盐田港和西部港区、惠州大亚湾港、广州南沙港等,都发展得很成功。从下图珠三角三大港区吞吐量对比可以发现,2012至2013年之间的数据下跌比较严重,尤其是香港。事实上,整个珠三角的货运总量都在不断下降,这同时也是世界其他港口的趋势。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区域港口资源,进行统筹和协调,特别是协同现有和新增的设施,并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区内三大港区吞吐量比较

在区域协同上,旧金山湾区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旧金山湾区包括北湾、东湾、南湾和旧金山市,南湾的硅谷研发和高科技发展突出,北湾的居住和娱乐等配套发达。旧金山湾区制定了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用于统筹不同辖区间彼此合作的发展项目,通过加强区域性的相互连接和独立性,从而提升当地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协调能力,以法律的权威性进行规范,并协调不同城市的独立的运行和共同协作。


旧金山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下的区域协作

当我们谈论珠三角的合作时,需要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城市的竞争力,但对于整个区域而言,除了竞争之外,合作也十分重要,因为要发展成为一个更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只有像旧金山湾区这样开展协同和合作。将所有资源聚集在一起,能够优化资源的分配,才能够1+1不止等于2,这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珠三角的核心区位更加明显了,利用“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加强联系,能够让我们共享更多的发展资源。因此,香港在策略性的定位上,综合考虑和南沙、前海、横琴三个自贸区协同发展,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前景广阔。目前香港未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北部和东北部的新市镇发展,我们已经制定了相关规划并汇总了土地信息,为实施做好了准备;一个是大屿山地区,在香港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东大屿都会将成为香港的第三个CBD,实现大珠三角的协调发展与策略性增长。10月底,香港政府发布了《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集中体现了上述区域协作的构思与规划。

香港策略发展蓝图(来源:香港规划署)

东大屿都会策略性规划(来源:香港规划署)

回到国家层面,“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的金融合作区域和世界级城市群,“十三五”规划也提到了区域内的合作将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商贸金融、科技、环保等多个范畴。在中央政府对珠三角发展的战略支撑基础上,我们可以探讨通过设立区域管理局以促进各地区协调的可能性

区域管理局的设置是一个新的治理路向。当前珠三角地区不同层面的交流比较丰富,有民间的也有官方的,但仍缺乏结构性的制度安排。我们必须形成这样一种机制,让大家坐下来探讨共同的问题,让大家可以共同地进步。通过这种机制,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的认同感和身份感,从而提升这一区域的凝聚力,并推动共同对这一区域独特优势的利用。比如说,香港和深圳可以一起携起手来做一些事情,在深港大都市地区共同合作发挥一些复合功能,使得1+1大于2。当然,这件事情不是说在一夜之间可以实现的,但是十分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在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政府的规划起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也将为我们的区域合作带来更多的新机遇。

大陆和香港由于政治体制不同,在法律的范畴内仍然有很多合作的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但是,我希望大家都要有耐心,我们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珠三角地区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未来,我们一定会获得成功。

本文根据麦会长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核对),文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其提供的PPT。

中规院粤港澳研究中心供稿。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