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国际经验 | 马来西亚布城:一个行政副中心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解决“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北京正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而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一项重要的举措——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建设也进行的如火如荼。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否有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又是否成功?今天播报菌向大家扒一扒马来西亚的新行政首都——布城。


布城(PUTRAJAYA),又名太子城,距离首都吉隆坡25公里,是马来西亚新的行政中心。从建设新行政中心想法的提出到开工建设仅经过3年多的时间,经过大约15年的建设,马来西亚新的行政中心已经成形并逐渐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2013年,韩国新的行政中心世宗(Sejong)与布城签署了一份意向书,两个城市将在国家行政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展开合作。


为什么布城能如此快速的获得成功呢?

布城日出,Nasal Effendi/摄,来源:网易新闻


1

目标明确——减轻首都压力

将马来西亚的政府行政中心建立在吉隆坡之外的想法最早出现在1990年代早期,这种想法主要是为了减轻吉隆坡基础设施的过度扩张给其带来的压力,追求新行政中心有可能实现的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与环境,同时解决政府办公空间需求不断增长的问题,以应对吉隆坡的政府土地极度短缺的现实。

马来西亚行政中心新建的主要过程


这种想法出现后不久就有6个地区被选为行政中心的候选地点。

马来西亚新行政中心候选地点示意(1.雪邦海岸 2. 挠万西北 3. 北波德申 4. 武吉丁宜 5.Kenaboi 平原)


1993年6月,Perang Besar最终被选定为新的行政中心所在地。而Perang Besar从众多候选地点中脱颖而的主要原因,是因其位于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及吉隆坡之间的战略位置、低开发成本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1995年10月下旬,新的行政中心被正式命名为布城联邦直政府行政中心(Feder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Putrajaya)。它坐落于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MSC)区域内,距离吉隆坡国际机场约20公里。


布城在多媒体超级走廊的位置,来源:The Case of Putrajaya Lake and Wetland


2

规划历程:田园城市与智能城市的结合

布城的规划是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之后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开发项目,规划借鉴了国际上很多国家建立新的政府行政中心的经验,包括华盛顿特区(1887)、渥太华(1880)、堪培拉(1912)、昌迪加尔(1952)、阿布贾(1975)等。

1)布城总体规划:规划特色的充分体现

布城规划历程

2)结构规划:应用管辖区块理念

根据马来西亚《城乡规划法》(1976)的规定,布城还需要编制结构规划,结构规划将提供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开发方面的基础信息及指导《布城和雪邦结构规划》(以下简称《结构规划》)作为一项法定规划起草于1995年,它描绘了按照高效和综合性策略实现政府对新行政中心目标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布城在多媒体超级走廊及巴生港湾开发中的区域框架。


根据开发框架,布城的规划运用了管辖区块(Precinct block)的概念,管辖区块犹如规划区划,它们可以被分配至多个社区单元。整个地区被分为20个管辖区块,每一个管辖区块都以道路或绿色空间为分界

布城管辖区块,来源:维基百科


广泛来说,核心区域括5个管辖区块,分别为政府管辖区块、混合开发管辖区块、市民与文化管辖区块、商业管辖区块、运动与休闲管辖区块,其余15个管辖区块处于外围。每一个管辖区块有一个社区商业点,公共设施包括公立学校和综合体。清晰的边界使每一个管辖区块拥有更加鲜明的特征,同时也促进了整个项目的实施。除了第一管辖区块(政府)和第十三管辖区块(湿地和公共设施),其他管辖区块都包含居住区域。

7、8、9、10管辖区块,来源:Local Plan Putrajaya Precints 7,8,9 and 10


布城主要土地利用特征体现在:大比例的都市区域被指定为绿色公共空间(表1),城市中水体的创造(人工湖和湿地),由湖泊创造38公里长的滨水区域。

表1:布城土地利用分布


除了上述开发规划(《总体规划》与《结构规划》),布城还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来对开发进行控制与监测,比如景观总体规划、公共事业总体规划、交通总体规划、排水总体规划、照明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导则等等。

3)突出生态、遗产与社区

布城的规划特色主要体现在它对生态的充分考虑、对国家文化遗产的弘扬和社区理念的融入

布城清真寺,结合传统马来与穆斯林风格,由花岗岩打造的粉红色圆顶。来源:网络

 布城原本就是一片未开发的区域,其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田园城市概念的落实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布城原有的生态肌理与生态属性在布城的规划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政府对布城的愿景是它能够反映马来西亚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同时融入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布城内无处不在的地方性建筑与设计正彰显了布城的鲜明特征和特色

☑ 社区规划以及关怀性社会的理念大大促进的社区的完整性与凝聚力。

布城湖作为人工湖也是城市规划的一部份,为的是提供这个新兴都市的水源及蓄洪等功能。来源:网络


3

规划实施机制——公私合营的马来西亚整合模型

马来西亚整合模型(Malaysia Incorporated model)作为一种实施机制在马来西亚政府获得通过。该模型的主要目标是私有部门与政府紧密合作从而获得双赢。该模型下的公共部门作为一个积极的合作伙伴将继续扮演引导者与推动者的角色,不断对开发过程的步骤和行政功能进行修订和简化,并与私有部门保持一种紧密的、一致的关系,促进其在国家发展中作为最主要引擎的作用。布城项目的实施主要涉及四个当事方:布城管理局、布城控股有限公司、市政公司和KLCC资产控股有限公司

表2:布城项目实施主要当事方及其角色与功能


同时,布城项目的实施还有由首席顾问和子顾问组成的项目咨询团队进行支持,他们会为布城项目的实施制订相关的规划。子顾问团队覆盖各个专业,包括城镇规划师、交通规划师、土地测量员、建筑师、环境咨询师、土木工程师与结构工程师、机械工程师与电气工程师、景观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等。


4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

为实现高效的城市管理,布城管理局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环境管理方面,布城管理局采用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来保证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各项指标与状态的监测贯穿开发全过程——规划、建设、运行。比如在规划阶段,项目发起者必须在规划审批阶段提交一份环境管理规划


与布城“智能城市”的规划概念一致,很多高科技元素都融入到了城市的资产管理与维护中,这在布城的城市控制室综合管廊中展示地淋漓尽致。


城市控制室是布城的“神经中枢”,它负责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及服务等的监测、控制与管理、智能交通系统、设施管理系统、公众信息与应急系统等相互协作。


综合管廊的建设使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与升级非常便捷,避免对城市正常运行的干扰,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


5

布城经验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哪些可借鉴经验

1)新的首都行政中心的规划建设应具备鲜明的国家特色

图片来源:网络


首都行政中心是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因而依旧是一个具有国家意义的中心,它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面貌与特色。布城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充分融入当地的生态特色、国家的文化遗产元素,已经成长为国家的“大脑”、一个世界上小有名气的旅游目的地


北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功能承接地应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


同时,新的行政中心应该展示一个当代的中国。科技、智慧、生态等要素应和谐融入,展示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同时争取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新城样板。日本《国会及其他机构迁移委员会报告》中曾提到了四点新城必备要素:建设新的信息网络系统、关注环境、与国际政治活动相关的城市功能、代表国家形象的壮丽景色。时过境迁,北京在他们的基础上应该结合自身特色与时代背景发展一套新的新城必备要素

来源:http://keywordsuggest.org


2)首都新城规划实施应是一个可持续过程


规划实施难是当下国内城市规划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首都功能承接地的规划实施应对这一问题进行破解,彻底改变“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规划形象,实现可持续的规划实施。布城短时间内的崛起与马来西亚在布城规划实施中形成的一套完整机制密不可分,北京也应确定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规划实施体系来保证规划实施的可持续性,包括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对正在实施的项目进行实时监测、定期报告,加强部门联动,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响应,并进一步完善规划更新机制。


此外,马来西亚的规划实施机制通过紧密的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的合作实现共赢。在北京首都新城的规划实施中,也应采用一些目前国际上非常先进的公共管理方法、理念,比如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项目融资等,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提高规划实施的效率。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科技情报室提供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