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前沿】2017下半年国内外主要城市规划动态解析

 本期前沿信息对2017下半年国内外主要城市在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和创新做法进行梳理。


(一)更宏观的规划视角


国内一些主要城市在规划层面更注重宏观层面的研究,区域化发展合作机制也进一步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于今年下半年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是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京津冀空间规划》等。二是河北雄安新区正式批准设立,规划编制工作加紧推进,相关配套政策正同步研究。三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今年年底前北京市级各大机关及部分市属行政部门将率先启动向城市副中心搬迁。四是重点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以北京为中心、“半小时通勤圈”逐步扩大,京津保1小时交通圈构建完成。五是改革创新试点示范深入开展。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6项任务积极推进,北京输出到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25亿元等。六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新突破。如京津部分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河北省与京津基础教育教师互派交流项目超过500个等。

                           

图1 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示意


2017年10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对外发布,规划特点为 “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切实减重、减负、减量发展,倒逼城市转型,实现从扩张式粗放发展到收缩式精明增长的跨越。新版总体规划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其中,人口总量上限是第一条红线。规划提出要坚持以水定人,将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争取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第二条红线是生态控制线。到2020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要达到73%,到2035年提高到75%。第三条红线是城市开发边界。规划提出到 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


上海市自2016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确立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后,现阶段正在研究以上海都市圈为依托,打造中国第二个大湾区的规划课题。研究提出以上海都市圈为基础,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一个“Σ”形的湾区,上海正好位于长江口与钱塘江口之间,以上海为龙头,通过沪杭甬、苏锡常宁两个方向的经济带形成两翼,可以吸引全世界的资本、人才、商业与货物在此集聚。希望通过上海大湾区的建设,能够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推动长三角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和国家海洋战略等实施。


2017年10月31日,深圳市政府召开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编制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深圳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将遵循“推进精明增长,引导城市转型”的基本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球化和区域化为主线,实现从功能建设向活力营造的转变,打造儿童友好、人才友好、老年友好、国际友好的全民友好型城市。


(二)精细化的规划管理

 国内外一些主要城市在行政管理机制、规划模式与规划理念、信息数据管理以及规划建编制管理等方面更加精细化。


1.规划管理机制方面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于9月底召开第35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工作,指出“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是本版规划的创新,今年年底就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两套指标进行城市体检,体检结果要作为下一年度实施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强调北京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组织好各级各类规划的编制,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两套指标都落到实处,组织实施好城市体检评估。年度体检结果要作为下一年度实施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五年评估结果要成为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2.规划模式与理念方面


今年下半年,新加坡政府宣布将推进“未来城市计划”,投资金额高达1亿5000万元,为建立环境宜居、永续发展和韧性城市的目标而奋斗。未来城市计划(Cities of Tomorrow Programme)是由国家发展部牵头提出的。城市建设的科研方向主要由三个:研发更先进的建筑方法,建设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开发新空间、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的脚步。此外该计划还包括开发地下和海上空间,强化技术,降低开发成本;改善保养和维修建筑的方式;研发新的建筑材料,提升组屋生活环境等。“未来城市计划”把重点在为新加坡居民打造高度宜居和以人为本的永续城市环境。


深圳继续大力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围绕“儿童友好与城市发展”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总结交流上半年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探索和实践,为加快推进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汲取各界智慧。儿童友好型城市是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会议提出的,提出政府在公共事务中应该给予儿童优先权,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中。深圳市政府先后发布实施三轮深圳市儿童发展规划,2016年更是把“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圳选取了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并最常去的学习、生活等场所,最终确定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等领域作为试点,开展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3.信息数据管理方面


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项目近日通过验收,使武汉市成为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城市。项目构建了全市统一的时空大数据中心,以时空信息为载体,整合了城市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信息8500项2.5亿条,积聚了1803层专题信息,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社会管理创新、智慧税务、智慧水务、网上群众服务、智慧城管、应急指挥、智慧工地、区域研究及公众服务等30多个领域开展应用。下一步,武汉要将进一步发挥时空大数据与时空信息云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强化平台智能化探索。


4.城市规划编制管理方面


2017年12月08日《重庆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发布。该《导则》针对目前部分工业用地使用中存在的单个项目占地过大、土地使用强度不高、建成率低、投入产出低等具体问题,通过明确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上下限,提高工业建筑密度,设定适当的绿地率,以及鼓励建设多层厂房等措施,推动重庆市工业用地的集约使用,提升单位工业用地使用效率,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深圳市前海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全过程管控的规划研究与探索,因地制宜地开展海绵城市技术研究,编制了前海合作区海绵城市《规划汇编》、《管理办法》、《设计指引及常用图集》、《施工、运行、维护指引》等一系列管控文件。通过系列管控文件的研究,制定前海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相关管控指标,在设计、施工和运维等各阶段提供指导性意见,对合作区内各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管控,切实将海绵城市建设落到实处。在管控文件的指导下,前海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项目“两证一书”审批中,并在地块开发、景观提升等项目中深度挖潜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形成以“滞”、“净”为技术核心的“薄海绵”特色,有效控制雨水径流,着力消减面源污染,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 香港就《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第十章“自然保育及文物保护”内容作出修订,更新有关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地质公园、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及法定古迹事实资料方面的一般资料及数据。设立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旨在保护和管理重要的郊野公园、生态环境,并达至保育、教育和康乐目的和为公众带來长远利益。


图2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内容示意


(三)关注规划公众参与


国内主要一线城市的规划越来越关注公众参与,并积极为公众参与提供线上线下的多种参与平台。


今年下半年,由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承办的主题工作坊,在短短15天时间里密集展开8场主题工作坊,在扩大公众参与城市总体规划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调动起市民共同描摹深圳未来面貌的积极性,数百名市民报名参加工作坊为深圳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四)提升城市品质


 各大城市在城市交通、海绵城市、生态体系、地下空间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且对实施操作性和居民实用性进行了充分考虑。


城市交通方面,武汉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实施规划方案正式发布。到2030年,武汉将在航空客货双枢纽、铁水联运、高铁中心和枢纽高效衔接等4个方面形成良好示范,建成布局更加合理、服务更加优质、功能更加完善、运行更加高效、衔接更加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规划重点为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机场,构建空铁联运的枢纽一体化换乘机制;推动大型货运机场与区域物流体系有机结合;建设航空客货双枢纽,将武汉建设成为依托航空、铁路和江海直达等运输方式,辐射全球,具有全球性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生态航运引领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海绵城市方面,按照“绿色发展”“美丽天津”的建设部署,天津正在以中新生态城和解放南路片区为国家级试点区域,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20%的面积将达到“海绵”标准。编制完成的《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和《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正式发布实施,目前,凡市辖区范围内“海绵城市”型建设项目,应结合项目类别和规划用地面积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设置设计专篇,使天津“海绵城市”建设更有章可循、要求更严。


生态体系方面,大西安中央公园于10月正式建设启动。该项目总规划面积5000亩,包含中央公园核心区2600亩和城市绿廊2400亩,总投资27亿元,2019年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城市中央公园。大西安中央公园将“注重城市公园功能性、注重生态设计、注重仪式感”,利用现场大量的粗砂和建筑垃圾,根据西安的环境气候特点做出设计,增加生态驳岸设计。通过“以山定势,以水定型,以林定景”天人合一的设计手法,结合公园周边用地功能,最终将中央公园建设成为,大西安城景共荣的区域发展引擎,生态持续的核心游憩森林,多元融合的城市开放客厅。


图3大西安中央公园效果图


地下空间方面,《天津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0年)》方案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将结合地铁网络建设形成“一主五副”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和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实现地下空间网络共享。在“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空间发展战略等基础上,将市域地下空间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建设区、重点建设区以及一般建设区。同时,按照地下空间竖向深度划分为四个层次:浅层、中层、次深层和深层。至2030年,保障中心城区公益性设施地下空间建设成网,主要包括地下轨道系统、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以及网络衍生的地下公共停车场等地下空间布局。


综上所述,2017年下半年国内外主要城市从区域规划层面到实施规划层面均开展了较多的探索,在大区域着手,进一步完善国内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城市发展新路径;在深度上,则更注重规划的可实施性,注重公众在规划中的参与,注重规划的管理及规划编制的精细化,也切实针对城市问题逐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

 

资料来源:

【1】《北京规划建筑》新浪官方微博

【2】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微博公众号

【3】天津政务网http://www.tj.gov.cn

【4】武汉市东西湖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官方网站http://www.wpl.gov.cn

【5】重庆市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cq.gov.cn

【6】直达西安微博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