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三周年 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牵住了吗


距离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已有三年,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非首都功能疏解得怎么样了?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得怎么样了……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政策梳理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专题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此后近三年时间里,京津冀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努力。



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成效如何?


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非首都功能疏解几何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既是强化首都功能、治理北京“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工程。近3年来,北京市一直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上做“减法”,在强化首都“四个中心”功能上做“加法”,“瘦身健体”之路迈出坚实步伐。


探问1

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展如何?

2015年4月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分布在北京城区中的上百个小商品交易市场成为首当其冲的疏解对象。

西城区常务副区长孙硕介绍,“动物园批发市场”各市场共完成撤市约16.3万平方米,疏解摊位数5000个,疏解人口1.5万人。2017年底前,“动批”各市场将全面完成疏解。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王海臣说,2013年以来,北京市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341家。2016年1至11月,北京市完成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117个,共计调整疏解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商户2.8万户,从业人员8.8万人。

2016年底“动批”基本完成疏解任务,来源,千龙网


在减存量的同时,北京严控增量。北京率先以清单方式发布了全国首个《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涉及产业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55%,城六区禁限比例达79%,堪称“史上最严”。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说:“目录实施以来,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数累计达1.6万件。”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宋迎昌认为,北京实施以业控人政策,将低端产业向外转移;而通过京津冀协同机制,疏解出去的企业在河北、天津找到相应发展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成效比较明显,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全国有可以借鉴的意义”。


探问2

企业离京后发展怎么样?

在天津滨海新区的58同城天津总部,这座3万多平方米、由工厂厂房改建的办公大楼极具互联网企业的“新锐”气息。

来源:网络


58同城天津总部副总经理田野说,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北京发展空间日渐不足,2012年底58同城将一部分研发、销售、客服等事业部门迁至天津。天津在用工、房租、消费上具有成本优势,政府还在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来往北京,交通也方便。


“从2012年底到2016年,员工从五六十人增至2000余人,收入从零增至30多亿元。”田野说,“搬到天津后,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些北京国企也选择主动疏解。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苏志民介绍,一轻旗下一些企业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企业面临去留抉择,也是转型升级的机会”。


而一些被动疏解到河北、天津的企业和商户,经历“不舍”和“不适应”之后,也在逐渐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2月7日,从北京迁到沧州明珠商贸城的服装商户在帮助消费者挑选服装。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探问3

人随业走怎么样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北京人口总量要控制在2300万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要净减少15%以上。


“北京的问题,表面上是人口过多造成的,实质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


北京市社科院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地区近十年的外来人口中,三分之二集中在批发零售、制造、住宿餐饮、建筑4个行业。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通过产业疏解促进“人随业走”,是北京人口调控的必经之路。


位于丰台区的大红门是华北有名的服装、窗帘批发市场。日前,在大红门福成大厦门前看到,这里曾经到处人头攒动的景象已经不再。大红门疏解办宣传外联对接部部长杨铁梅说,自2014年市场疏解工作开展以来,大红门地区流动人口累计减少2.5万人,占总流动人口比重的24.3%

来源:新京报


多措并举之下,北京人口调控已初见成效。北京市政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北京市城六区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比前一年年底减少9.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呈现双降态势


探问4

首都核心功能强化了吗?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本质,是调整和优化首都城市结构,实现空间重构、产业重构和功能重构。”连玉明说。


2月3日,在中关村西区“创业公社”国际创客中心的孵化空间里,不少创业公司很早就开门营业,创业者们已经开始构筑新年梦想。

中关村西区“创业公社”。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一年半前,这里还是中关村购物中心。现在已有130多家企业,以文化类、科技类、互联网类公司为主。”“创业公社”运营经理周洪旭说。


中关村西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张伟说,5年来,中关村电子卖场和购物中心已压缩零售营业面积55万平方米,疏解2100多家商户。


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北京逐步走出一条瘦身健体、高精尖发展的新路子。


据国家发改委披露,至目前,北京已完成调整疏解建筑面积703万平方米腾退出来的空间如何利用、能否让普通老百姓有获得感,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近日,北京市市长蔡奇表示,北京研究制定了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的意见,明确了分类分区域管控要求。“我们下决心‘留白建绿’,把环境留给老百姓,把腾出的空间用来增加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品质,切实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探问5

下一步疏解怎么干?

1月14日,蔡奇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7年北京将综合施策,加强人口调控,严控城六区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把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与人口调控紧密挂钩,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北京将开展拆违5000万平方米、综合整治100个城乡结合部重点村(社区)、疏解退出500家一般性制造业企业、清理整治2569家“散乱污”企业等“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力争实现违法建设、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地下空间散租住人、违法群租房“零新增”目标


宋迎昌表示,目前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大多采用行政手段,下一步需要调动发挥经济、法律的作用,仔细研究出台税收、土地、人才等配套政策。用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立竿见影,但是后续发展问题还是要靠长效机制。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为了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城市群,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连玉明说,“只要进一步明确京津冀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推进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内容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