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PPT STORE•知识库│长三角区域交通发展特征与趋势


  本则会议演讲PPT资料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赵一新副院长在“2013年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报告从长三角区域发展特征、区域交通通道发展趋势、区域交通枢纽发展趋势等方面阐释了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发展特征与趋势。作者已同意公开发布(资料经由交流会主办单位总工室征得授权并提供),感谢主办单位给予资源支持!




作者按


  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是推进城镇密集区发展的重要手段。以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为主的快速交通方式逐渐成为城镇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手段。这些区域交通设施依据运行速度、接驳方式、建设条件、服务功能等自身所具备的特性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空间尺度概念,也改变了城镇发展方式、联系形式、空间组织等既有的区域城镇布局。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一、长三角区域交通发展特征

  1 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性

  长三角作为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其空间组织的支撑需要高标准的一体化交通系统服务。良好的运输、中转和辐射的功能是支撑区域发展的保证。同时,交通系统的布局也将影响区域空间职能的集聚和扩散。

  2 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性

  综合交通枢纽是不同交通方式转换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衔接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完善和强化区域交通枢纽的功能不仅对巩固和加强城市的区域地位意义重大,也对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功能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虹桥枢纽成功地把多种交通方式整合一体,大大提高了区域交通效率,实现了城市功能和交通枢纽的良好结合。

  3 区域高速铁路的重要性

  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大容量、高速度、舒适性和安全性极大地缩短了区域内城际间的一次通行时间,加强了城市间主要服务行业、核心功能的交流;加速了突破行政区经济羁绊的力度,促进了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引导产业、休闲、居住等功能在空间上的再分配。投入运营不到5年的高铁已经在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区域的空间结构,未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


  二、长三角区域交通发展趋势

  1 区域交通需求增长旺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需求量仍将持续增长。区域内客运分布将呈现沪宁通道、沪杭通道、沪湖通道和沿海通道组成的多通道、网络化发展的态势。

  2 从多极到网络的转变

  未来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协作和城市分工使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心集化的区域交通组织已经不适应区域网络化发展的要求。在传统沪宁、沪杭、杭甬区域通道的基础上,宁杭、通苏嘉与沿海和沿江通道等新兴通道的建设,促使长三角地区加速进入区域交通网络化时代。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交通特征也将实现由多级向网络的转变。

  3 国家门户功能发展的要求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为成熟的门户地区,打造洲际核心门户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而赋予长三角的责任,也是今后一段时间重大战略性交通资源布局,区域网络发展的主要目标。

  4 从高速公路向高铁时代的转变

  近几年,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发展为区域交通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便捷、更舒适的选择。2010年开通运行的沪宁城际铁路客流增长迅猛,现已出现高峰期超饱和运行的状况。铁路主管部门将城际铁路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政府,更将加快其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目前,长三角地区的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络规划的建成率只有30%,而高速公路已经完成规划的80%,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湖苏沪城际铁路都在积极推进过程中,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5 城际通勤需求快速增长的转变

  随着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协作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城际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符合城市1小时出行时间要求的通勤圈范围将大幅度扩展。根据国外相关城市连绵地区的区域交通发展经验,以商务出行为主的区域交通有向通勤交通转变的可能和趋势。届时,通勤交通必将突破城市行政区划的束缚,在满足出行时间和出行成本的要求下,能够提供安全、舒适和快捷交通服务的地区有可能实现通勤交通的联系。


  三、展望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承载区域职能的交通系统构建对加强和巩固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是《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长三角交通研究专题,由城市交通专业研究院承担了该专题的研究工作。)


注:本文出自《城市规划通讯》2015年第6期“中规院专栏”.责任编辑 肇颖.


(多图,建议在WIFI环境下浏览)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